◆摘 ?要:所謂朗讀感悟,就是通過有感情的朗讀,對文本的語言文字及其描述的事物、事理有所感觸和體驗,從而達到領悟理解的目的。在閱讀教學中,強化朗讀感悟,以朗讀感悟作為主線推進閱讀教學,是讓語文閱讀教學充滿生機的有效途徑。本文結合自己的教學實踐,談幾點在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怎樣朗讀感悟結合,才能提高閱讀能力的體會。
◆關鍵詞:小學語文;朗讀感悟結合;提高閱讀能力
一、激活思維,由被動、機械的朗讀變成了主動的朗讀感悟
如教學《田忌賽馬》一課,這篇課文主要講孫臏逆向思維,開局用田忌的下等馬對齊威王的上等馬輸了第一局,但后面兩局分別用上等馬對中等馬、中等馬對下等馬,結果在先輸一局的情況下反敗為勝。孩子們非常佩服孫臏,教師提出了這樣一個問題讓學生思考:齊威王如何反敗為勝呢?孩子們對這一問題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許多同學都在自言自語:“上等馬、下等馬……”小組之間自覺展開了合作尋找答案。于是被動、機械的朗讀變成了主動的朗讀感悟。其實,許多教育名家都指出了要重視“感悟”,比如“語文教學具有重感情和感悟的特點”、“語文教學要注重語言的積累、感悟和運用”、“閱讀教學要引導學生感悟、吸收作品的精華”,但我認為感悟有一個更為重要的心理功能,即它能使學生走出單純的文本,擺脫教師的一家之言,真正作為學習的主體而領會作品主旨。比如前面講到的田忌賽馬。孫臏可以通過逆向思維,使田忌反敗為勝,那我們是否也能逆向思維,使齊威王反敗為勝呢?所以,這一節課,學生們不僅領略了孫臏的智慧,更加明白了思考問題“退一步海闊天空”、“換一個角度柳暗花明”的道理。
二、培養學生質疑能力,在解惑答疑中促進讀悟結合
學生的感悟基于讀,質疑也基于讀,而反過來這種感悟又促進了個性化的朗讀。由此可見,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主動學習,“讀”和“感悟”是多么重要。
例如,教學古詩《江南春》一課,教師引領學生學習《江南春》是晚唐詩人杜牧所作,全詩為“千里鶯啼綠映紅,水村山郭酒旗風。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樓臺煙雨中。”對這首詩的教學,教師采取反復吟詠的方法,并在此基礎上鼓勵學生自讀自悟,大膽質疑,雖然他們的理解還不到位,有同學問了:“建筑有許多,當時肯定也有不少酒樓、客棧,為什么作者單寫佛寺呢”?這個問題猶如一石激起千層浪,學生七嘴八舌議論開來。“杜牧是和尚吧!”“當時的佛寺漂亮吧!”“說不定只是隨手一寫,他也不知道為什么?”教師查閱大量資料后發現當時的晚唐社會佛教盛行,上至王公貴族,下到市井小民都相信因果,思想較為消極。詩人杜牧認為當時的社會風氣和南朝極為相似,而南朝信佛但仍未擺脫敗落的命運,留下的只是空空的寺廟。作者的意圖很含蓄,但卻發人深思——今天的統治者是不是該以此為戒、奮發圖強而不是僅將希望寄托在神佛身上呢?教師將這些資料告訴了學生們,他們開始自覺思考。有人提出:“老師,那我們不能用輕松的心情來讀這首詩了,作者好像有一點無可奈何,應該讀得低沉一些,慢一些”。“還應該有一點奉勸的語氣吧。”《江南春》這首詩足足用了兩節課,可自始至終,學生們探究品讀積極性都很高,沒有刻意強調譯文的準確,沒有故意規定語氣的輕重緩急,但教師從學生的朗讀中可以聽出這不是簡單的模仿、誦讀,那是熱切期待的有感而發的創造性朗讀。
三、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達到“自見”的層次
教學實踐中,我們要培養學生的自學能力以及運用知識的能力。那么是“教書”還是用書“教”呢?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已經提出了文盲的新定義:今后的文盲不再是不識字的人,而是不會自學或學了知識不會用的人。“倉庫理論”已經過時,“兩腳書櫥”不再受歡迎,在未來的競爭中,能力將被看好。在閱讀教學中我們就是要培養學生理解語言文字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
一些教師包括存在這樣的問題:將語文的工具性和人文性分裂開來,沒有辦法做到有機統一:不是將語文課上成文字練習課,就是上成思想品德教育課,閱讀教學中更是如此,致使學生理解、運用語言文字的能力沒有得到有效訓練。《新課程標準》為我們把住了語文學科的方向,但我們往往只重視“知與技能”目標,忽視“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價值觀”目標,“以讀為本”這一很好的理念被誤讀為“朗讀為本”,完全忽視了朗讀與其他目標之間的關系不是并列也不是從屬,而應該是相互促進的,尤其是“讀”與“感悟”之間的關系。古人所說“書讀百遍,其義自見”表面上看是強調多讀,而在我看來,是在追求一定量基礎上的質變——“自見”是閱讀的最高境界,其實就是讀者自己主體性悟及文字所含的思想內涵。
四、把讀作為感悟的基礎和方法
讓學生在閱讀教學中主動學習,“讀”和“感悟”是非常重要的。在讀中感悟,就要把讀作為感悟的基礎,把讀作為感悟的方法。我們語文教材中選編的課文大都具有豐富、深刻的人文內涵,要通過學生的閱讀,讓它發生潛移默化的熏陶、感染作用,更要通過這些課文教會學生讀書方法、習慣;在朗讀中學會思考、學會感悟。也許初步的領悟是模糊地、粗淺的,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無論是清晰或者模糊,我們的閱讀教學都應該使這種感悟達到影響學生心靈的效果,方法就是通過有感情地朗讀深化感悟。事實上,閱讀教學中有感情的朗讀,就是體會著讀,就是帶著某種感悟去讀。有感情地朗讀課文,不是裝腔作勢,不是把朗讀技巧的學習和應用作為主要的訓練項目。
總之,閱讀教學要比翼雙飛,朗讀感悟能力的培養和提高離不開學生的自我內省、主動內化,教師在閱讀教學中切忌只關注表面的熱鬧和形式上的目標達成而漠視甚至無視學生內在的真正達成。要把“朗讀”和“感悟”很好地結合起來,做到讀中有感,以悟促讀,從而達到提高學生閱讀能力和提升學生語文素養的目的。
參考文獻
[1]王君.以讀為本,讀中感悟——小學語文閱讀教學中朗讀水平的培養[J].讀與寫,2018,12.
作者簡介
張曉燕,大專學歷,一級教師,研究方向:小學語文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