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備課是教學的前期準備工作,是教師從事教學的基本功。備課時應充分考慮“預設”與“生成”的關系。備課實際上是一種預設,而現實告訴我們,“生成”才是真,到了課堂上才知道真實情況,這就存在一種“預設”與“生成”之間的偏差,從而要求我們充分了解學情。因此,在高中數學教學備課時要充分考慮課堂上可能會發生的情況,并制定好相應的對策。這樣上課時,遇到特殊情況才能有游刃有余。
◆關鍵詞:數學課;備課
備好課是上好課的關鍵環節,如何備好課一直是人們研究的課題,備課總的要做到“五有”:腦中有“綱”(課標),胸中有“本”(教材),目中有“人”(學生),心中有“數”(差異),手中有“法”(方法)。只有這樣,才能設計出符合新課程理念的高質量的教學方案。
一、三維目標要整體化
在教學設計中,將三維目標當作三個目標是一種普遍的理解,導致了一節課分成三個環節:先落實知識與技能目標,再落實過程與方法目標,最后留一點時間來落實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目標。其實,三維目標不是三個獨立的個體,而是互相融合的整體,具有內在的統一性。可以這么說,“知識與技能”立足于學生學會,“過程與方法”立足于學生會學,“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立足于學生想學,任何割裂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態度情感與價值觀的三維目標的教學都不能促進學生的全面發展。教師必須結合教學內容,從學生的實際出發確定教學目標。
二、重點難點要策略化
對于一節課,如何突破重點,分解難點一直是初中數學老師關心的問題。因此,一般教師在備課中都能羅列出本節的重點和難點,但這還不夠,還要思考如何來突破重點、分解難點。這樣在備課和上課時,才會手中有“法”。
三、情境設計要有效化
創設有效的問題情境是開展數學教學的前提,它能起到思維的定向、激發欲望的作用。什么是有效的問題情境?它應具有三個特征:
(1)學生熟悉的。
(2)簡明的。
(3)能必然地引向數學的本質。
四、探索新知要活動化
有效的數學活動要遵循數學發展的規律和人類的認知規律,體現從具體到抽象、從特殊到一般的原則。具體地說,就是要從具體事例出發,展示數學知識的發生過程、發展過程,讓學生在動手操作、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等活動中發現問題、提出問題和解決問題,經歷知識的生成過程,了解知識的來龍去脈。如何設計有效的數學活動?一位專家提出應關注以下“四性”:
(1)必要性:是否需要組織學生活動。
(2)目的性:活動的目標是否明確。
(3)操作性:是否能真正活動起來。
(4)有效性:是否能真正地引發學生的思維活動。
這也是我們在設計數學活動室必須要時刻注意的基本原則,只有這樣,才能充分發揮數學活動的應有作用。
五、例題講解要方法化
在探索新知識時,一般都要安排例題講解。我們在備課筆記中經常見到的是抄寫的例題題目(有些甚至是課本中的題目),但卻沒有半點分析的內容,例題怎樣呈現?思路怎樣發展?解題有何規律?題目能否延伸?方法如何揭示?教師如何指導?學生怎樣活動?等等。試想:沒有充分的思考,精心的設計,難免會就題講題,一講就了,發揮不了題目在強化方法、引領探索、鼓勵創新等方面的應有作用。
六、練習反饋要基礎化
課堂練習是學生學習了新知識后的初步應用,由于學生剛剛接觸新知識,在理解領悟、靈活應用等方面都不到“火候”,因此在組織練習反饋活動時一定要注意題目的基礎性,讓學生通過練習理解新知識、鞏固新知識、應用新知識。所設計的問題一定要能反映學生掌握知識、應用知識的情況,綜合性不能太強。有些教師在學生還沒有理解新知識、掌握新知識的前提下,就進行“綜合拓展”、“能力提升”、“高考鏈接”等,這樣造成的后果是基礎知識掌握不牢,形成學生兩極分化,學困生失去起碼的信心雨興趣,中等生向學困生轉化,從而造成大面積的教學質量下降,這一點必須引起我們足夠的重視。
七、課堂小結要多元化
課堂小結是教師在課堂任務終結階段,引導學生對知識與技能、過程與方法、情感態度與價值觀的再認識、再總結、再實踐、再升華的教學行為方式。課堂小結是課堂教學的有機組成部分,它是本課堂的總結與延伸,又是后續學習的基礎。針對不同的課堂教學類型,根據不同的教學內容和要求,精心設計與之匹配的結尾,可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如學習“圓錐曲線與方程”時,其教學的重點是怎樣建立橢圓的方程,為了強調橢圓的定義,教師事先準備好一根棉線及兩根鐵釘,在上課給出橢圓在數學上的嚴格定義之前,教師先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點之間的距離小于細線的長度),然后讓兩名學生在線內用粉筆拉近,使粉筆慢慢移動,就可以畫一個橢圓了。畫好后,教師再在黑板上取兩個定點(兩點之間的距離大于棉線的長度),然后再請剛才兩名學生按剛才的要求作圖。學生通過兩次作圖的過程,總結出經驗和教訓,教師因勢利導,讓學生自己總結出橢圓的嚴格的定義。
八、作業設計要層次化
分層作業的設計,可以滿足不同層次學生的認知需要,開拓學生的視野,體驗數學的妙用,激發學習興趣,提高學生處理問題的靈活性,增強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綜合應用能力,我們在設計作業時,要注意基礎知識的應用、基本技能的訓練、基本思想方法的滲透和基本活動經驗的積累,不可偏廢。
九、課后反思要理性化
課后反思可以及時總結教學中的經驗教訓,培養嚴謹的教學風格;有利于系統的施教,提高教學質量;便于教育科研,提高教師的自身素質。
總之,教師備課時,一定要認真學習和研究課程標準、考綱、教材、教學參考書以及其它的相關資料;提出具體的教學目標;要深入了解學生,摸清學情,要詳備突出重點的方法和突破難點的策略,歸納注意點的方式方法,以便設計合理有效的學生自主學習探究活動方案,利于授課時切中要害,化難為易,突出學生在學習中的主體地位,有的放矢的進行教學。
作者簡介
宋雁彬,本科學歷,一級教師,從教14年,研究方向:高中數學教學。
重要榮譽:本文收錄到教育理論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