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鋰
◆摘 ?要:古詩詞是中國歷史發展遺留下來,是歷史精華之所在,其在小學語文中占有很大比例。在快餐文化盛行的年代,對學生的思想觀念應該從小學抓起,古詩詞作為國粹經典,對學生有很大的教育意義。本文圍繞小學古詩詞展開討論,結合某小學教學案例,總結其教學中存在的不足,并提出相應的改進策略。
◆關鍵詞:古詩詞;小學語文;問題;策略
蘇教版語文教材中,一共收錄58首經典的古詩詞,這些古詩詞以培養學生審美、理解力為目的,且在一定程度上滲透德育觀念。學生在各類古詩詞的引導下,會對祖國河山有更加深入的了解,并逐漸形成自身價值觀念。在學生求學生涯中,古詩詞一路伴隨其成長,小學階段的古詩詞比較簡單,但具有較強的啟發作用,因此必須做好該階段的教學工作。
一、結合某小學案例,總結教學問題
(一)對某市小學教學現狀的調查
為保證對教學現狀了解的真實度,在全國范圍內隨機選擇一所小學,分別對校內學生和老師進行調查,調查以問卷形式進行。對學生的調查內容為:是否對古詩詞感興趣、學習成績等。對老師的調查內容較多,主要包括教學目標、手段等,且抽查部分語文老師的任職時間,且旁聽部分老師的古詩詞課程。本次問卷隨機抽查1/3學生和老師,對調查結果總結后發現,很多學生對古詩并不感興趣,教學方法不當在其中占有很大一部分原因。
(二)課程導入不夠充分
在旁聽課程時發現,很多老師引入古詩詞教學,只是簡單進行開場白介紹,然后直奔主題。教學時直接對詩句進行分析,忽略對古詩詞的朗讀。老師通常的開場白是:“同學們,我們前期學習了《九寨溝》,通過這篇課文我們感受到祖國河山的美麗壯闊,下面讓我們學習一首描繪祖國山河的古詩《望洞庭》”。語言介紹比較蒼白,平鋪直敘,不能引起學生對所學古詩的好奇心。且介紹環節直接跨過閱讀,在學生對詩句沒有充分了解的情況下,直接導入課程。學生體會不到古詩詞的韻律之美。
(三)缺乏情境創建
現階段很多學校在古詩詞教學上,與現代文套路相同,從介紹作者生平入手,對詩句運用的修辭手法進行總結,并闡述詩句表達的思想感情。例如在《峨眉山月歌》教學過程中,其思想情感落在最后一句話上,老師直接引導學生朗讀,并闡明作者對友人的思念之情。教學時并未根據前三句內容,創建詩詞情境,直接引出中心思想,顯得非常突兀。
二、提高古詩詞教學質量的相關策略
(一)在教學過程中滲透人文思想
古詩通常是對社會現狀的抨擊,是詩人抒發情感的主要媒介,即使是簡單額景物描寫,其中也隱含著相應的人文思想,老師要做的就是將這一思想滲透在詩詞講解中。在《憶江南》這首詩中,描繪江南某處春天的水景,以及周圍鮮花盛開的場景,簡短的詩句將江南春天的美景,生動形象的刻畫出來。老師可借助多媒體播放江南春景,使學生置身于秀美的風光中,進而深刻體會詩人對江南的喜愛與留戀之情。在學習完這首詩后,老師可將保護環境,維護生態平衡的人文理念滲透到課堂中,讓學生明白只有生態得到治理,詩句中描繪的景象才不會消逝在歷史的長河中。
(二)引入課程自然,指導學生誦讀
課程引入不能是簡單介紹,教師需要搜集與詩句相關的內容,在觀看短片、視頻的情況下將學生逐步引入到古詩詞中。例如在《游園不值》這首古詩教學中,老師可以提問方式導入,提問學生哪些花在春天盛開,在提問的基礎上向學生展示,春季花的品種,然后引入詩句,介紹春季百花盛開、春色滿園的場景。逐句為學生釋義,為學生勾勒出古詩描繪的場景:詩人走在長滿青苔的小徑上,忽見一座宅院,詩人有心拜訪,奈何主人不在。透過墻頭的一枝紅杏,就能想象到園內的美麗景色。講解過程采用情境創建方式,讓學生體會到春天的生機盎然景象,同時挖掘出作者閑適、恬淡的心境。帶著這種情感,讓學生隨著老師一起誦讀,將詩句讀出感情。
(三)抓住詩句的點睛之處
每首古詩立意不同,其感情的落腳點也有所差異,因此老師教學時必須抓住重點,不能通篇講述。在《江雪》一詩中,最能反映作者思想情感的是最后一句,整首詩看似刻畫一位孤獨的垂釣人,在冰雪中垂釣的景象。但通過“獨釣”一詞可側面烘托出詩人清高的性格特點,寧愿與滿池冰雪為伴,也不與塵俗之人同流合污。這首詩寫于作者被貶之后,在抒發作者憤懣之情的同時,堅定其原理塵俗的決心。此詩最后一句是通篇點睛之筆,老師要抓住這一重點,結合當時的時代背景,對本句詩進行深入賞析。
三、結束語
綜上所述,圍繞小學古詩詞教學展開討論,通過對某市小學的調查,總結古詩詞教學中存在的問題,并針對問題提出相應的改進建議。古詩詞是中華文化的瑰寶,作為時代的接班人,小學生需要盡可能多的掌握古詩詞,為其后期學習奠定基礎的同時,提升學生的內涵修養。目前我國小學對古詩詞教學非常重視,且在不斷改進教學方式。
參考文獻
[1]孫芹.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策略[J].好家長,2017(39):147-147.
[2]李莉萍.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現存問題及改進方法研究[J].求知導刊,2017(11):85-85.
[3]周佳妍.淺談小學語文古詩詞教學困境及解決策略[J].當代教研論叢,2017(6):51-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