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惠珍
◆摘 ?要:新課改提倡學生在初中語文閱讀方面要學會自主閱讀,教師要尊重學生思維以及解題模式的多元化,嘗試應用多種教學形式和途徑培養學生的文學修養與審美情趣,陶冶學生的情操。但教師在實際的語文閱讀教學中面臨著很大的困難,這種教學困難直接影響著教師的教學效果。本文將從語文教學在實際中遇到的困難出發,探討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
◆關鍵詞: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困難;對策
一、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存在的問題
1.學生沒有充足的閱讀時間
為了調查學生的閱讀時間,筆者對某所初中的學生進行了問卷調查,結果表明只有小部分教師意識到采用學生喜歡的方式進行教學,大部分教師還是采取以教師為主體的方式進行教學。同樣以本次的調查結果舉例,只有不到25%的教師會留下課堂中50%的時間讓學生進行自主閱讀,而42%的教師會留下課堂中l/3的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閱讀,30%的教師只會留l/4的課堂時間給學生進行自主閱讀。從調查結果可以看出,一節課中的大部分時間是被教師占據的。雖然很多教師意識到在新課標下要將學生置于教學的主體地位,但是在實際的教學中,教師往往會受到傳統教學方式的束縛而忽略學生的主體地位。教師應該讓學生擁有主動進行閱讀的權利,而不是跟著教師的思維進行閱讀。
2.落后的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意識
從初中語文教育的現狀分析,很多語文教師并沒有了解語文閱讀的本質,僅僅是將閱讀當作教學的任務,他們只會按照課本或者是參考書進行粗略的講解,缺乏對于作品本身的探討,沒有真正讓學生欣賞到語文閱讀中的美。有不少教師還會將語文閱讀教學變得功利化與世俗化,將其當成提高語文考試成績的一種手段,這種語文閱讀教學意識是完全錯誤的,只有教師端正并更新了對語文閱讀教學的認識,學生才有可能提高閱讀成績。
3.部分教師偏離了初中語文閱讀教學的方向
新課標要求語文閱讀教學內容要新穎,在這種要求下,很多教師沒有認真地閱讀以及揣摩新課標的內容便對新課標的要求進行了主觀臆斷,并對其產生了曲解,同時還擺出積極響應新課標要求的姿態,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本來方向。如在教授語文閱讀知識時,很多教師脫離文本內容,無目的地給學生講一些有趣的話題,語文閱讀課變成了學生與教師的閑聊課。這樣的教學雖然可以活躍課堂氣氛,但忽略了教學的主要目的是教給學生知識。更有甚者為了體現語文閱讀教學的新穎性,給學生講解一些三流的獵奇作品。這種方法只能在短時間里引起學生的興趣,但對于學生閱讀能力的長遠發展并沒有實質性的意義。
二、應對初中語文閱讀教學問題的相關對策
1.教師應改變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觀念,留給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與空間
閱讀本身其實是一件比較有趣的事情,可一些語文教師會將其變得十分枯燥與無聊,導致這種情況的一個主要原因是教師沒有給予學生充足的閱讀時間與空間。要想學生在語文閱讀中有所建樹,就一定要充分發揮其積極性和主動性,具體方式分為以下幾種:一是教師要選取符合學生閱讀能力的閱讀內容,不能太難也不能太簡單,太難的會讓學生因看不懂而產生一種挫敗感,最終失去閱讀的興趣,太簡單的對于提高學生閱讀水平產生不了促進作用,所以閱讀內容的難度一定要適中。二是改變傳統的教學模式,教學不再局限于教師講、學生聽這一種方式,而應采用多種方式互相結合,如借助多媒體進行情境式教學或者采取學生表演的方式教學,使學生擁有學習的主動權。三是引導學生進行課外閱讀,這種措施有助于培養學生進行閱讀的習慣,開闊學生的視野,培養學生的閱讀能力。
2.利于學生理解語文閱讀內容的教學設計
初中語文閱讀的對象是語文課文,而閱讀的教學目標是讓學生對課文的內容有充分的理解。所以,教師在設計閱讀的教學程序時應該根據學生的認知梯度給予循序漸進的指導,大致可以分為兩個環節——認讀與解讀。首先是認讀環節,雖然認讀環節較為簡單,但是也同樣需要教師進行相應的歸納與總結。幫助學生將關注點聚集到同一個焦點上,再提升問題的層次,并與學生共同解決問題。其次是解讀環節,這一環節需要學生對文章內涵以及文章的表達方式進行準確把握。這種階梯狀的教學設計有助于提升學生的閱讀能力,同時也能進一步使初中語文閱讀的教學質量得到提升。
3.教師應充分理解語文閱讀教學的內涵及要求
教師在初中閱讀教學中,首先要落實的就是理解語文閱讀教學,并將教學內容進行擴展與遷移。如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可以結合學生已有的生活經驗引導其正確理解課文,當然也可以引導學生將在閱讀中所體味到的人生真諦以及教訓應用到實際的生活中。
三、結語
隨著社會的進步與發展,初中語文閱讀會越來越受到大家的重視,但是現在很多教師仍然沒有重視閱讀教學,教學中出現了諸多問題。教師應努力找出解決問題的相關對策,使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水平得到全面提升。
參考文獻
[1]李延梅.提高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主要思考[J].考試周刊,2011(44).
[2]郭建路.初中語文閱讀教學有效性的反思[J].華章,2011(2).
[3]樊學信.也談中學語文閱讀教學的現實困境與對策[J].高中古代論辯類散文閱讀教學研究,201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