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雪鋒
◆摘 ?要:21世紀以來,廣大青少年學生自殺事件頻發,已嚴重影響社會穩定和諧。基于此,中小學階段系統開展生命教育已勢在必行。班會課是生命教育的主要途徑,班主任是班級管理的第一責任人。本文試從理念認同、情景體驗、研學課堂等方面,對中小學班主任如何借助班級管理平臺滲透生命教育作策略探析。
◆關鍵詞:中小學;班主任;生命教育
世界衛生組織的公布的數據顯示,自殺已成為當前全球重大公共衛生問題之一。據據2016年10月至2017年9月的網絡公開信息,有392例兒童青少年自殺死亡及自殺未遂的信息,其中明確標注為中小學生的信息為267例,比例高達68.1%。近期,筆者在某市做的關于中小學生命教育現狀問卷調查(下文簡介“筆者調查”)顯示,有20.6%的學生有過輕生的念頭。大量事實證明,青少年學生對生命的認知與情感急需進一步引導和培育。
我國大陸地區生命教育的起步相對較晚,除個別發達地區外,大多地方并沒有建立起完整的生命教育課程體系,還主要以滲透性教育方式實施和推進。這在筆者調查中也得到了印證。61%的學生和27%的教師甚至沒聽說過這一概念。在此背景下,比較切實可行的替代方案是,將班級作為實施生命教育的重要載體,大力提高班主任教師開展生命教育的意識與技能。
一、認知、認同生命教育理念是前提
認知、認同而后踐行。廣大班主任首先要學習、領會生命教育的內涵與要求。上個世紀60年代,美國學者杰·唐納·華特士就提出了“生命教育”的概念。直到90代,中國大陸地區才真正開始思考和實踐生命教育。極具代表性和參考價值的文件,當屬2005年3月上海市制定并出臺的《上海市中小學生生命教育指導綱要》。此《綱要》對青少年進行生命起源、性別教育、青春期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和生存訓練等方面作了全面規劃和指導。2010年7月,國家教育部正式公布實施的《國家中長期教育改革和發展規劃綱要》(2010—2020年),在戰略主題中明確提出了要“學會生存學會生活”,要“重視安全教育、生命教育、國防教育、可持續發展教育,促進德育、智育、體育、美育有機融合,提高學生綜合素質,使學生成為德智體美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建設者和接班人”。可見,進行生命教育已成為了國家教育發展的戰略決策,這也是在國家教育改革文件中第一次載入了要“學會生存學會生活”的理念,要進行“生命教育”的內容,具有深遠的歷史意義。在長期的思考和探索中,學者們對生命教育有以下共識:其一,“生命”是生命教育的內容;其二,“生命個體”是生命教育的對象,生命教育要針對廣大學生開展;其三,生命教育有廣義和狹義之分。作為中小學班主任,領會理念,吃透內涵,明確要求,找準方向,只有這樣,在班級管理中滲透生命教育才能理直氣壯,才能推陳出新。
二、注重創設情景讓學生體驗是關鍵
筆者是政治課教師,對自己的教學水平足夠自信。有一次在課堂上質問打瞌睡的學生:“這么精彩的課堂你們都能睡著,試問還有誰的課能讓你全無睡意且激情澎湃,告訴我,我向他學習?”原本想自夸、幽默一下,沒想到,學生還真有答案,而且他們的答案高度一致:體育老師。體育課歷來是最受學生歡迎課程,理由自是眾人皆知。其實,早在上世紀70年代,英國人麥克菲爾就已經給出來了專業的答案。他在自創了“體諒德育模式”中強調,親身體驗能讓學生獲得“震撼人心的情感力量”。相較于傳統方式,體驗式教育教學活動優勢和特點明顯:源于生活,易于操作,便于理解與內化,能最大限度調動學生的積極性、主動性、創造性。不得不說,體育課天生具有這樣的特質,難怪學生們喜愛有加。廣大班主任可因時、因地制宜,創設情景,努力為學生搭建心靈交流的平臺、展示才華的舞臺。安全教育主題,可以請來消防員,帶來滅火器,讓學生穿上消防服;法制教育主題,可以帶學生聽一場法庭審判,讓學生演一場庭審的戲;愛國教育主題,可以集體觀看《厲害了,我的國》《錢學森》和《建國大業》。讓學生在活動中以“身”體之,以“心”驗之,如此收獲的知識、情感、覺悟可以更好內化于心,外化于行。
三、借研學旅行之便,行生命教育之實
2017年10月,教育部發布的《中小學綜合實踐活動課程指導綱要》明確指出,學生要從自然、社會和自身生活中選擇和確定研究主題,開展研究性學習,在觀察、記錄和思考中主動獲取知識,分析并解決問題;同時,強調包括研學旅行在內的綜合實踐活動是國家義務教育和普通高中課程方案規定的必修課程,與學科課程并列設立。據此,各類研學旅行組織、基地、活動如雨后春筍般出現,深得廣大師生喜愛。它繼承和發展了我國傳統游學、知行合一的教育理念和人文精神,成為素質教育的新內容和新方式。研學旅行是實踐育人的大舞臺,這個“實踐育人”顯然既包括誰來育、育誰、怎么育等問題。而這,恰恰是班主任滲透生命教育大有可為的地方。班主任要積極尋找契機,主動滲透生命教育內容。
筆者調查顯示:在回答“你覺得當前興起的中學生‘研學活動與生命教育有關嗎”這一問題,有48%的教師選擇了“有密切聯系”,還有近10%教師認為“沒有聯系”或“不清楚”。據此可以認為,在研學活動迅速發展的今天,作為教師,特別是班主任教師必須要緊跟形勢,熟悉政策,增強意識,認真備好這一節特別的課,不錯過、不放過任何一個教育契機,才能真正把生命教育活動抓牢做細出實效。
習近平同志強調,青少年階段是人生的“拔節孕穗期”,最需要精心引導和栽培。教師要給學生心靈埋下真善美的種子,引導學生扣好人生第一粒扣子。生命教育守護的是生命,成就的也是生命,自當全心呵護。任重而道遠,吾將上下而求索。
參考文獻
[1]徐慧.探究心靈體驗的新思路——打造學生喜愛的班會課[J].考試周刊,2012(29):177-178.
[2]吳獻章.在研學旅行中落實實踐育人[J].中學政治教學參考,2019(3):54-5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