許穎
根據資料查詢,現已出版的學術成果中對家風的論著尤以傳統家風經典,如《曾國藩家書》《顏氏家訓》《朱子家訓》《鄭氏家書》《庭訓格言》《袁氏世范》等為主。主要通過羅列不同時期的家書、家訓文獻,對各個時期家書、家訓的形式、內容、特點進行簡述和論證,并按照一定的邏輯順序,深入分析傳統家書、家訓的實踐與發展軌跡,顏之推所著《顏氏家訓》是我國影響深、流傳廣的家風家訓名著,其旨在“整齊門內,提撕子孫”(顏氏家訓·序致)。
國外對于“家風”這一概念并不清晰,歐美國家對此的研究也很少,由于日本和韓國在歷史上曾一度效仿過我國的教育方式并且均受儒家思想的深刻影響,所以兩國對家風有少量的研究,但總的來說研究并不深入。
日本被認為是深受儒家思想影響的國家,但是,隨著中日不同社會結構的歷史演變,日本的儒學明顯地烙上了自己社會文化的痕跡,在許多方面具有與中國儒學不同的性質。日本人出于延續家業的需要,日本的“家”不排斥非血緣成員的融入,在日本對于“家”的定位更加注重家的社會階層,武士、貴族、普通百姓的家風均有各自階層的特征。特別是以日本武士家風家訓為例,日本武士的“家”不僅包括血緣成員,還包括其家臣和領民,其家風遠遠超過治家的功能,更多涉及統轄部署、治理國政。日本商人的家風主體關注家業經營,適用對象是那些服務于家業的家臣、商家和傭人。
蕭唐(2006)對韓民族獨特的道德觀和家庭倫理觀進行了研究,認為在朝鮮時代,家長在家庭中具有絕對的權威;何曉芳(2001)指出,朝鮮時代全社會都是以“孝”作為行為準則的;彭林(2005)提到了朱熹《家禮》在李氏朝鮮的普及以及其與當地民俗相融合的特點。儒家的家庭道德中倡導長幼有序的等級思想對于韓國家庭觀有著重要的影響,在韓國家庭中,長子即將成為未來的一家之主,每個家庭男孩的出生均為重要,這是由于韓國社會父權占有家中權力主要地位決定的。同時,韓國女性在家庭中地位低下。如韓國傳統家訓中,一邊特別強調“婦”的重要性,一邊又將婦女與“小人”并列為“難養”的之族,即所謂“紅顏禍水論”。
所謂家風文化即是一個家庭或者是一個家族世代相傳的風尚、生活作風,也就是一個家庭長期以來形成的一種風氣,是給家中后人樹立的價值準則,從而帶動家庭而形成的一種獨到的文化。而法治文化即是一種建立在以法治文化為框架的獨特文化。
隨著時代的進步,中國農民的法律意識也有了一定程度的提高,如民告官的現象的出現。農民的法律意識在講法治的今天已是大大增強了,但就整體來看,農民的法律意識仍遠遠落后于現代法治建設的要求,阻礙農村法治建設。總的來說是因為農民缺乏應有的對法律的信仰,主要表現在以下幾點。
1.情誼本位的思想觀念嚴重阻礙農村法治建設。
2.法律即義務的思想制約著農村法治建設。
3.權力本位思想阻礙農村法治建設的進程。
4.家法族規神圣觀念阻礙農村法治建設。
以上幾點導致的最終結果就是人們對農村的立法感到疏遠和陌生,法律權威感在農村的喪失和人們對法律價值的懷疑。可以說這對于農村的法治建設可以說是一個致命的打擊。
作者所在的地區是浙江省第二大市——寧波市鄞州區,鄞州區總人口78萬人,農業人口30萬人,占全區總人口的近50%。農民的文化程度普遍較低。主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
(一)法律素養整體不高
農村法治建設基礎薄弱,起步較晚,農民仍以傳統道德觀念和習慣法規范自己的行為,村民的法律意識、法制觀念比較淡薄,整體的法律素質普遍偏低,未形成村民普遍知法、守法和尊重法律的良好社會氛圍。農民的法律知識十分缺乏,法律素養有待加強。守農民在遇到違法行為侵害合法權益時,很少借助法律的力量來維權,大多是采取以暴制暴或者鄉老協調等,嚴重的話使農村造成混亂,這樣難以建設美麗鄉村。
(二)無訟意識根深蒂固
無訟在農村表現很突出,農民的無訟意識根深蒂固,“能忍則安”的觀念很濃厚。農民很少涉訴,這并不代表他們的合法權益沒有被侵害過。農民群體習慣借助調解或私了等方式解決紛爭,息事寧人的心理與對訴訟的排斥行為,使得農民對具體訴訟法律和程序缺乏起碼的認知,對訴訟具有遙遠感。
(三)人情面子意識濃厚
農民對人情“面子”仍然看得很重。人情與法理孰輕孰重,是探討農民法意識是否提高的不可不考察的問題。熟人社會講求的是一種仁義、寬讓、相安和睦的秩序。農村很看重情義,有時候情義是他們互相信任的紐帶
(四)法律信任度比較低
農民對法律的重視與信任度雖然有所提高,但對法律仍有遙遠感和不認同感,對法律缺乏信任。農民“權力至上”的人治傳統觀念依舊濃厚,農民對法律的權威性和公正性缺乏信任。不容樂觀的法治環境使得法律在農民眼里執行走了型,致使農民產生了既想依靠法律又不信任法律的矛盾心理。
(五)法律的強制性形成的畏法息訟意識
我國幾千年的傳統法律文化在農民的心理構成中打上了深深的烙印。農村地區父權思想仍然存在,都是一家之主說了算,婦女權益受到侵害了也沒有得到合理的解決。封建傳統普遍地影響和制約著當前我國農民的法律意識,導致他們的法律意識很難提高。國家法律制度與傳統法律文化之間的鴻溝,阻礙了農民法律意識的提高以及美麗鄉村建設法治化進程的推進。
(六)社會文化生活滯后
農村地區的法律文化形態與整個社會文化形態息息相關。農村地區經濟和社會文化事業發展相對滯后,造成了鄉村文化生活貧乏。在農村有的地方文化環境較差,文化設施極為缺少,文化活動層次不高;還有的地方賭風盛行,迷信成風,不健康錄像泛濫,嚴重地毒害了社會風氣,黑惡勢力橫行的治安狀況,使農民缺少安全感。在這些不良環境影響下,農民難以形成學法、用法的良好的法律意識。
提高美麗鄉村建設中農民的法律意識,是加強美麗鄉村法治建設、維護農村穩定、促進農村和諧的迫切需要,是提高農民素質、培養新型農民的迫切需要,也是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美麗鄉村的迫切需要。通過調查分析,發現問題,探索出一條能真正提升美麗鄉村法治建設中提升農民法律意識的途徑。必須加大農村法制建設的力度,科學立法;正確普法,多管齊下,廣大農民群眾的法律意識才能逐漸提高,干部辦事依法,村民守法,村莊安寧,家庭和美,才能建設好美麗鄉村。美麗鄉村才“美”符其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