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雨瑤
◆摘 ?要:通過建立高校藥用植物園,研究江浙道地藥材的異地保護可行性,及收集生長數據和制作不同生長狀態的臘葉標本和浸制標本尋找形態的變化數據為今后的道地藥材種質資源的保護和異地移植提供研究素材。
◆關鍵詞:藥用植物園;種質資源;異地保護
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是國家重要的生物戰略資源是中醫藥行業的源頭,對我國中醫藥的發展有著舉足輕重的作用。由于人類迅速發展的工業、農業、畜牧業的需要,對自然的掠奪性開采,我國的藥用植物資源在長期過度開發利用下,正面臨著資源約束趨緊和生態環境退化的嚴峻形勢。藥用植物的種植資源發展是植物長期演變和自然選擇的過程,一旦品種過度采集將導致這個物種的滅絕,一去不復返,從而影響整個中醫藥行業的后續發展,如江蘇的道地藥材茅蒼術先已經難尋蹤跡。由于中藥材種植行業的技術不斷發展,經濟效益的單一推動導致農戶只選擇優良高產品種,使得很多藥用植物品種單一化,導致栽培植物的遺傳一致性和遺傳脆弱性不斷增強,最終導致該品種的滅絕。
因此把中醫藥發展寫進健康中國2030規劃,中醫藥將迎來高速發展,源頭中藥資源的保護變得異常中藥,本文針對江浙的一些道地藥材的種質資源保護和異地移植拓展新途徑進行了研究。
1江浙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研究現狀
種質資源的保存是利用天然或人工創造的適宜條件,使種質資源延續和不流失的人為方式,包括對植株、種子、花粉、營養體等遺傳載體的保存。其主要目的是防止資源流失,便于研究和利用。而江浙在歷史過程中存在了非常多的道地藥材例如:茅蒼術、薄荷、浙貝母、半夏、丹參等等,這些品種在臨床使用過程中能夠凸顯出江蘇道地藥材的療效確切。但是隨著長江三角洲經濟的不斷高速發展,以農業為主體的經濟轉變成工業、智能制造業,附加值低的中藥材種植行業被遺棄,隨著越來越多的耕地被開發,藥用植物的生產環境得到了毀滅性的打擊。為此解決道地藥材的種質資源保護,和拓寬保護基地的建立是非常重要的研究方向。
種質資源的保護途徑。種質資源的保存方法主要有兩大類,即原位保存和移位保存。原位保存指在原來的生態環境中,就地保存植物種質,如建立各種自然保護區或天然公園等途徑來保護處于危險或受到威脅的植物,主要適用于群體較大的野生及近緣植物。移位保存是指將種質保存于該植物原生態生長地以外的地方,包括建立種質圃和種質庫。但這兩者在江浙進行種質資源保護都存在一個非常重要的問題:資源建設用地,由于江浙經濟的告訴發展,形成高端制造業為主,高效農業為輔的發展模式,排除政府撥款的干預,高昂的土地價格從經濟效益角度很難引導企業或者個人參與種質資源的保護。
2江浙藥用植物種植資源保護困境突破
在國內外大量的數據研究和國家的不斷投入支持藥用植物園作為藥用植物資源異地保護方式的主體實施單位,與各種類型的自然保護區所構成的就地保護形成相互補充,共同為保護我國藥用植物生物多樣性取得了一定的成就。目前,全國共有38所專業藥用植物園,如中國醫學科學院藥用植物研究所的北京藥用植物園“廣西藥用植物園”、“西雙版納南藥園”、“海南興隆南藥園”、“重慶藥用植物園”、“貴陽藥用植物園”等20多所加上民營的以植物園為特殊的主體公園也不能完全滿足藥用植物的種質資源保護,尋求一種可行性高,長期性互利雙贏的保護措施非常重要。經過多年的實踐研究,筆者認為鼓勵高校建立藥用植物園種質資源保護是非常合適的一條研究途徑。
2.1醫藥類高校建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地的可行性
校園環境是師生學習生活的主要場所,越來越多的高校注重校園環境的改善,引種較多的植物,建設藥用植物園。校園植物不但在改善校園局部氣候,創造良好的環境育人氛圍,促進學生身心健康發展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而且也為藥用植物學的教學與實踐提供了極為便利的條件。品種繁多的藥用植物的集中種植也為藥用植物的生物多樣性研究、資源開發與保護研究、藥用植物的教學,提供良好的環境和條件。在中醫藥相關高職院校中建立藥用植物園是以科學研究、保護、展示和教育為目的,起到保育藥用植物活體、制作常用藥用植物標本的作用。
2.2醫藥類高校建立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護是資源有效的整合
在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護具體的實施中,建立以校園植物園為依托的種質資源保護基地,整合了在江浙地區種質資源保護的場地優勢、經濟優勢、技術優勢等。在解決原地保護和異地保護的產地問題,高校藥用植物園提供了非常穩定長期的支持,在異地保護過程中涉及到的技術難題、物種鑒定等方面醫藥高校又有著顯著的技術優勢。而在高校藥用植物園對藥用植物種質資源的保護過程中又提供了大量的研究素材,對于高校相關科研的研究給予了非常大的幫助。
藥用植物種質資源庫的建設及保存是一項長期而艱巨的任務,拓展其保護途徑,找到一種符合經濟學效益、遵守自然規律、穩定長期的途徑是藥用植物種質資源保護的研究重點,通過江浙道地藥材的在蘇南高校藥用植物園種質資源保護的可行性研究,原地保護和異地保護提供了一條嶄新的研究思路,為保護保存藥用植物種質資源提供,支持2030中醫藥的發展提供了有力的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