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培梅
摘 要:一個城市的建設由各方面要素共同組成,其中最為重要的一環就是古建筑文物。其肩負著展示一個城市文化底蘊的重擔,見證城市的歷史變遷。古建筑不僅展現了各個時期的生活面貌,還展現了當時社會發展的整體水平。目前,作為國寶級文物的古建筑正長期遭受著人為或自然因素的破壞,數量持續減少。對于這些建筑文物,如何有效地修繕將其保存下來,是擺在人們面前不可逾越的問題。
關鍵詞: 古建筑;古建筑保護;古建筑維修
1 中國古建筑的特點
中國古代的各種建筑都蘊藏著深厚的文化底蘊,具有獨特的東方風格。從外觀上可以將古建筑分為三部分:最上面部分是房屋的屋頂位置;中間部分主要指支撐房屋的立柱、墻體結構,還有門窗等部分;最下層部分是房屋的基座。中國的古建筑會將斗拱穿插在立柱之上或者是房檐之下。其不僅可以作為裝飾物,還可以承托天花板以及橫梁。
相較于西方的建筑而言,中國的古建筑大多使用木料,同時搭配磚頭或瓦片等材料共同搭建。不僅其整體框架用木材架構出,而且某些填充部分也會使用木料。使用木料架構框架時,利用了卯榫的連接方式,將支撐的立柱及房屋橫梁等部分化為一體。因此,結構種類變化多樣。
為有效地給出修繕方案,要從古建筑損壞的特性方面入手分析,對不同材料搭建出的建筑物區別對待,尤其是使用木料為主體框架的建筑物。東方古建筑多使用木料,木料在長期使用過程中會腐爛。這就要求我們在開展古建筑修繕工作時,根據實際情況,對不同的問題給出相適應的方案,從而有效地修繕古建筑,讓其繼續保存下來。
2 對古建筑保護的原則
我們說的修繕古建筑,并不是簡單地將原有建筑翻新,而是基于相關的準則,保證其文化內涵有效地存留下來,再對其進行合理的保護。
2.1 保護修繕措施要謹慎
保護古建筑需長期堅持,修繕出現破損的位置,并進行日常的維護。首先,修繕古建筑時,必須要遵從保存其原有意義的準則。進行修繕活動時,對缺損位置的修補要將其與原建筑結合在一起,保證修復后從外觀上看與古建筑是協調統一的。我們既要修復原有的結構,又不能讓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價值及信息價值等。其次,修補的位置一定要與原建筑有差異,讓人可以明確地看出建筑物的原有部分及新增部分。最后,應該盡可能地縮減修繕、補缺等操作的次數,必要修繕時的工作質量要達到標準,以避免進行再一次的修繕。
2.2 重建原則
在時光侵襲下,許多古建筑已然殘破不堪。這些建筑所兼具的歷史意義是無可估量的,它們代表著一個時期的文化現象,見證了一個時期的歷史從開始到最終消亡的過程,是歷史最好的考證實物。條件如果達不到修繕要求,就需要對這些建筑開展重建工作。在實際工作中要考量各方面的情況,在專家的指導下進行方案的制訂。方案的完成需要深入實際、充分考證。重建古建筑有可能會使其失去原有的文化底蘊,消耗龐大的資源,更有可能破壞掉現有的遺址。所以在很多的情況下,保存遺址比重建更有意義。
2.3 保持原有建筑風格
修繕古建筑的活動中,需要參考多方面因素,其中最必要的是同原有建筑的風格保持高度一致性。其所展現的外觀、建筑完成后的體積、所使用的原材料、色彩圖案等均要與古建筑相吻合。古建筑具有的風格是一個時代的展現,不可用當代的審美來隨意變更原有建筑。
2.4 對古建筑周邊的歷史環境進行保護
每一個存在的事物都無法脫離外部環境獨立存d ,一旦與環境相分離,那么其具有的意義已經不復存在了。古建筑在搭建過程中與所處的環境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其所具備的風格特色、文化底蘊等均會受到周邊地理情況及花草樹木的影響。所以,保護古建筑所處的環境極為重要。
2.5 把古建筑當文物來保護
很多的歷史文化均可以從古建筑中找尋到。深入分析古建筑后,便可有效地掌握當時的社會情況。古建筑是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留下的文化遺產中的重要組成部分,需要被高度關注并保護。保護古建筑的工作,絕不是簡單地對其開展修繕,也絕不可以使用建筑工程的準則來衡量,其所具備的意義是不可多得的,所展現的信息更是珍貴的。將古建筑劃歸為文物的范疇后,社會各個方面予以關注的同時給予一定支持,這樣可以有效解決當前保護古建筑的人員不足的問題,能夠給予古建筑更好的保護。
2.6 堅持科學的保護方法
在修繕的具體過程中,實踐是核心環節,所使用的保護方式以及最終達成的保護效果是相互協調的。保護方式越科學有效,保護效果就越讓人滿意,反之則依然。首先,需要給出有效的規劃方案,從宏觀入手,開展系統性的全面探索,從而保護古建筑具有的歷史意義。其次,要保證工作的合理性,秉承保證原有意義為前提的理念,在保護中確保古建筑不會失去真實性。最后,要從古建筑中發掘出對當前具有意義的東西,將其潛在的價值充分展現出來,保證不破壞的基礎下,為社會提供更多的福利,形成可持續發展的模式。
3 古建筑保護與利用的方法
3.1 古建筑保護方法
一是凍結保存。這種方式是將需要保護的古建筑保持原有狀態不變,進行適當的修繕,但不能破壞原有狀態,修繕的部分能夠良好地被識別出來。尤其是一些古建筑所具有的歷史意義深遠,對其開展修繕工作,首先就必須保證能夠為考古研究服務,在遵循原有的信息基礎上充分地考量。二是重建。悠久歷史長河中,有諸多具有重大歷史意義的古建筑隨時間被湮滅,但是其仍然具備象征的重要性。如果條件達到標準,可以開展重建工作。但開展此項目必須要慎重。因為重建之后的建筑已經不再具有歷史性,所以遺址的保存更為重要。
3.2 歷史地段保護方法
一是博物館式保護。這種方式主要是針對已經修繕過的古建筑給予建筑保護,同時連同生活模式一并保存,還可以提供參觀游玩的項目。丁村作為國內歷史悠久的村落,不僅是國家級的歷史村落,同時還擁有著2處國家保護區域。丁村古建筑涵蓋了當地超過40處的建筑物和將近1200米的圍墻以及3處廟宇,其中被列為重點保護的區域面積超過6萬平方米,一般保護區域更是達到了15萬平方米,所具有的歷史背景橫跨了元、明、清三個歷史時期,共計500多年。當地的民宅也具有較高的歷史意義以及社會研究價值,其風格古樸,搭建位置井然有序,建筑工藝細致,所使用的裝飾更是點睛之筆。二是拼貼式保護。這種保護的方式主要是在一些古建筑較為散落的區域使用。如果部分古建筑可以進行遷建工作,就可以選取適當的位置集合起來,形成獨特的歷史區域,特別是那些在城市進程中處于被改造對象的建筑。三是城市整體空間環境保護方法。這方面的保護手段將古建筑具有的特性明確地展現出來,一般是需要從整體上架構,綜合性地開展保護工作,不僅要考慮傳統中的環境特點,也要分析新建因素的影響。
4 古建筑保護與維修的意義
古建筑在當前的發展中已經不再局限于原有的意義,更多的是融合了藝術美學、傳統文化學以及哲學等多種學科,成為一個綜合性的民族文化載體。
4.1 古建筑的歷史價值
漫漫歷史旅程中,中國的古建筑一直都是承上啟下、一脈傳承下來的,所具有的風格體系獨特,在世界范圍內占據了一席之地,與中華優秀的傳統文化緊密聯系。
4.2 古建筑的社會價值
中國的古建筑是文化遺產中重要的一員,數量上越來越罕見,同時不可再生。所以保護傳承工作必須要協調開展,從實際出發,切實有效地保護古建筑,讓其具有的歷史意義流傳下來。
5 結語
當前時代中,我們對古建筑印象越來越談化。這種歷史意義的不可再生資源是需要我們高度關注的。不能只追求經濟的發展,要重視起有限的資源,充分保護這些歷史文化,不要讓其被時間所泯滅。■
參考文獻
[1]竇忠如.羅哲文:新中國文物保護事業征程中的“國寶棟梁”[J].縱橫,2009(11):50-56.
[2]蔣永琨,李俊.試論古建筑防火保護對策[J].古建園林技術,1993(1):36-38.
[3]李均宏.鳳翔劉淡村馬氏民宅古建筑與陜商文化研究[J].寶雞社會科學,2015(2):55-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