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偉
摘 要:延川縣位于陜西省北部延安東北部丘陵溝壑區,在黃河的西岸。延川縣在大革命時期是陜北紅色革命根據地首府,有大量革命文化遺存。保護和利用好這些歷史文化遺存,將對研究延安地區的革命歷史有著極為重要的歷史意義和現實價值。文章結合延川縣革命文物現狀,簡要闡述近年來在延川縣文物保護工作取得的成效以及面臨的主要問題。
關鍵詞:革命文物保護;現狀;成效;利用;問題
革命文物是大革命時期、土地革命時期、抗日戰爭時期、解放戰爭時期由老一輩革命烈士留下來的歷史遺跡,具有重要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歷史價值,能夠有效反映不同歷史階段的意識形態、社會關系,對我國歷史研究、文物研究具有重要的現實意義。
1 延川縣現存革命文物的狀況
延川縣是歷史悠久的文明古縣,文化底蘊深厚,歷史遺址較多,在延安地區屬于文物大縣,革命文物也是紅色革命延安的組成部分。延川永坪是陜北革命根據地首府,截至目前革命舊址共有45處,戰斗遺址10處,會議舊址2處,名人領袖舊居33處。其中,省級文物保護單位22處,市級文物保護單位3處,縣級文物保護單位2處,未定級別18處。館藏文物54件(套)。
2 規劃方案先行,革命文物保護取得了成效
2.1 加強管理,明確革命文物保護責任,落實到位
從延川縣實際情況來看,革命文物主要具有涉及面廣、數量多等特征,具有不可移動特征的革命文物數量巨大,如渡口、廟宇、建筑以及民族風情等,面臨巨大的保護壓力。針對上述問題,延川縣各個部門基于革命文物實際情況,聯合各方力量,通過以下兩個方面的措施全面加強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一方面,只要是關系到革命文物保護的鄉鎮黨委,均需要簽訂“革命文物保護單位管理責任書”,對革命文物保護的范疇、內容進行了明確規定,建立覆蓋縣、鎮、村的保護體系;另一方面,建立健全革命文物保護方案及具體措施,構建革命文物管理巡查制度,招聘45名專職保護員,對各個地區的文物開展定期巡查,同時針對可移動革命文物開展針對性的管理、養護,進一步保障可移動革命文物的安全。
2.2 夯實責任,革命文物保護基礎工作進一步規范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文物保護法》的有關規章制度,全面推動各個文物保護機構組織“四有”工作:首先,對相關的保護范圍進行明確劃分,將延川縣45處革命文物劃分到具體部門,為后期相關工作的開展提供法律依據。其次,對各個革命文物進行標識牌的建設,在醒目位置進行標志標識牌的安裝,引起各界的注意,有效發揮保護功能。再次,建立健全檔案記錄,根據陜西省文物局制訂的規章制度,落實革命文物檔案管理工作,推動傳統紙質檔案的電子化歸檔。最后,充分抓住第三次全國不可移動文物保護的機會,安排各個部門深入到縣里各個不可移動革命文物進行摸查,將相關信息資料歸納到全國文物平臺,以此來推動文物信息庫的建設工作,為文物信息搜集、整理、檢索奠定扎實的基礎。
2.3 多渠道爭取資金,文物保護項目穩定推進
延川縣革命舊居位于偏遠村莊,由于維修資金不足,相關部門想盡一切辦法多方籌集資金。2015—2016年,累計爭取文物保護資金100余萬元,修繕了永坪革命舊址、太相寺會議舊址、高家灣八路軍醫院等單位。同時通過專項資金的撥付,對延川縣各級革命文物保護單位進行了全面的保護,如對毛澤東舊居、陜北省蘇維埃政府舊址、王家圪凸毛澤東舊居等革命舊居進行了修繕保護。
2.4 延川縣革命文物保護利用成效
一是圍繞革命文物保護工作,對各個革命文物所具有的藝術價值、科學價值以及歷史價值進行深入研究。同時充分利用革命文物,大力發展旅游產業,如對永坪紅色革命紀念館、乾坤灣毛澤東東征紀念館、永坪烈士陵園、西北軍事委員會舊址、梁家河知青館等一批革命文物單位進行對外開發工作。二是進一步提升革命博物館的綜合影響力,充分結合延川縣革命博物館的特色,深入挖掘館藏文物所具有的相關特征,創造性地開展形式多樣的文物展覽活動。同時組織展覽進鄉鎮、進社區、進校園活動,全面滿足大眾對于文物方面的精神需求。紅色革命紀念館、東征博物館免費對外開放,吸引了大批游客,已經發展成延川縣對外宣傳的形象窗口及青少年愛國教育基地。
2.5 建設革命文物資源目錄和大數據庫,推進文物合理利用
延川縣針對革命紀念館館藏文物普查建檔規章制度進行針對性的優化調整,加大傳統村落保護、歷史文化名城保護的投入,推動各個地區革命文物工作的有序推進。與此同時,全面公布各個省級革命文物保護機構名單,貫徹落實第八次全國重點文物保護機構的推薦。除此之外,大力組織開展精品展覽活動,致力于推動文物保護與教育工作的深入結合。建立健全青少年學生群體培訓教育機制,為青少年學生群體了解革命文物奠定基礎。
3 保護和利用工作的主要做法及經驗
3.1 調查走訪,清理家底,開展保護工作
對延川縣的全部革命文物地點實施調研,綜合參考革命文物本身的差異性,設計針對性的保護方案。具體來說,延川縣各種窯洞、古建筑革命文物較多,盡管這些文物氣勢比不上城市建筑,但其所具有的明清陜北民族風格是獨有的。不過從實際情況來看,部分民居窯洞缺乏有效保護,存在嚴重的損毀現象。當前,延川縣文物保護部門綜合參考窯洞實際情況,開展針對性的保護修葺,保障文物保護工作的有序推進。
3.2 加強保護立項,編制有效保護方案,進行項目儲備
要想有效提升革命文物的保護效果,是否進行保護方案的編制就成為重要內容。2016—2018年,延川縣文管所積極委托相關設計單位,對20余個文物保護單位制訂修繕計劃,為各個文物保護工作的推進提供了堅實的保障。
3.3 相關部門協作,落實責任,各負其責,主動出擊
革命文物不僅僅關系到文物保護機構,其他相關部門也有不可推卸的責任。針對上述問題,延川縣根據相關部門制訂出的針對性的統籌協調方案,包括城建、水利、林業、住建等相關機構,全面達成了劉家山毛澤東舊居、劉家渠毛澤東舊居、太相寺會議舊址、高家灣八路軍醫院、永坪革命舊址修繕保護工作。
4 革命文物保護工作中存在的主要問題
4.1 縣級文物保護經費投入不足,人員編制缺乏
盡管延川縣專門針對革命文物保護經費制定了規章制度,將其納入到財政預算當中,但由于經費緊張供不應求,無法直接對基層革命文物保護投入大量資金。即使部門多方籌集資金,但延川縣的相關文物保護工作都存在大量的資金缺口,實際投入與資金需求之間相差甚遠,一些重要文物得不到及時修繕維護。
在人員配置方面缺乏編制人員,在崗人員年齡偏大,青黃不接。全縣文物管理所共有4人,工作人員平均年齡50歲左右,工作效率過低,業務水平差距大,職業素質水平差距大,沒有專業學校畢業的工作人員,專業知識及業務水平達不到標準,無法進行實地操作保護工作。
4.2 革命文物存在安全隱患形式依然嚴重
延川縣地形復雜,文物分布極為分散,諸多文物正面臨損壞的風險,如古里毛澤東舊居、紅二十七軍醫院舊址、中共陜北特委舊址、中共西北工委舊址等。另外,部分舊址、舊居等文物保護單位亂修亂建、室內堆放柴草雜物和易燃易爆品等現象嚴重。
4.3 文保力量薄弱,業務素質亟待加強
革命文物保護是一項系統、漫長、復雜的工程,同時也是每一個華夏兒女的責任與義務。但延川縣當前的文保力量相對較為薄弱,整體素質也還需進一步提升。促進延川縣革命文物保護修復工作,要改進傳統的工作方法和思路,推動延川縣文物保護、文博事業進一步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