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秋菊
◆摘 ?要:在布置作業中,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的活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發展的狀態,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局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
◆關鍵詞:小學數學作業;分層設計
在小學數學教學中實施作業分層,是新課程“促進學生全面發展”理念的體現,是新課程小學數學“人人都能獲得良好的數學教育”、“不同的人在數學上得到不同的發展”的課程理念的體現,是“因材施教”教學原則的具體體現。所謂作業分層,即在常規的班級授課制的條件下,既注重學生在同一班級中學習的共同特征,又重視學生個體發展中的差異性。在布置作業中,根據學生發展水平的差異,設置不同層次的發展目標,激發學生的活力,改變學生被動學習、被動發展的狀態,努力形成學生主動學習、主動發展的局面,提高全體學生的素質。實施分層作業能較好地突破班級授課制難以照顧學生個別差異的局限性,使因人施教能落到實處。在數學課教學中,如何真正落實作業分層,并使其取得最佳整體效應,下面我談談在自己教學中的一點體會。
為了使全體學生都得到發展,也為了分層作業的順利實施,教學時可以根據學生的具體情況將全班學生分為a、b、c三個層次。a層為智力和非智力因素相對較低,接受能力差,作業困難的學生;b層是智力因素較高,但上進心少,學習不刻苦,學習成績不穩定的學生,這種學生學習潛力最大;c層的學生有較高的智力因素,反應敏捷,接受能力強,做題速度快,具有自主探究、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學生分層后,可以根據具體的教學內容進行作業的分層設計。
一、練習分層次,讓學生學得扎實穩固
課堂練習能及時反饋學生掌握的知識情況及教學效果,又能達到初步鞏固知識的目的。課堂練習可按三個層次設計。
1.模仿性練習
這種練習是一些基本的、簡單的、與課堂例題相近的題目,其目的是通過新知識的再現,促使知識的內化,以達到“理解”的層次。這類練習可安排c組學生板演。
2.發展性練習
這種練習是一些稍有變化的,比教學內容稍有發展的題目,檢查學生對知識的掌握程度和運用知識的能力,以達到“掌握”的層次,這類練習一般安排b、c組同學板演。
3.綜合性練習
這種練習可以檢查學生對新知識掌握的深度和靈活運用知識的能力,以達到“靈活”掌握的層次,只能安排a組同學板演。
像這樣有彈性的“套餐型作業”,改變老師強制式為學生自主選擇式。學有余力的學生可以只選擇難度較大的題,學習困難的學生也可以避開那些啃不動的難題,選擇基礎題和經過努力可以完成的題。這樣既保護了學生的自信心和自尊心,又調動了學生的主動性和積極性,促進了學生的差異發展。
二、課后作業分層次,自選a、b、c
布置不同層次的課后作業題是分層次教學不可缺乏的環節。課后作業如果一刀切,往往會使a組學生吃不飽,c組學生吃不消。因此我們在課后設計四個層次的作業,即模仿性作業、發展性作業、綜合性作業、提高性作業,要求c組學生完成第一層次作業,第二層次作業選做,b組學生第二層次作業題必做,第三層次選做。a組學生第三層作業必做,其他習題選做。選做題由學生選擇做與不做,這樣作業量與難易程度與學生實際承受能力相適應,從而調動學生的學習積極性。由于分層次布置作業考慮到了學生的學習能力,對c組學生沒有強迫性,不會產生抄襲現象,每組學生中還有人會去嘗試著完成更高層次的習題,收到了令人驚喜的效果。
1.計算教學中的分層作業
在計算教學中,要求a層同學掌握計算順序,熟練計算方法,能正確運用計算定律,靈活地進行簡便計算;b層同學在計算達標的基礎上,要盡可能的計算能力;c層同學計算a層作業要做到絕對熟練、正確,同時必須做拓展題,以培養這類學生的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
2.幾何教學中的分層作業
在幾何教學中,要強化學生對基本概念、物體的幾何特征、計算公式的理解和靈活運用。對不同層次的學生,要通過不同的作業提高他們的綜合運用所學知識解決問題的能力。
3.統計教學中的作業分層
在統計教學中,教師要讓學生體驗數據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過程,進一步體會統計在現實生活中的作用,理解數學與現實生活的密切聯系。例如在學習了單式、復式條形統計圖后,教師要給a層學生設計一些已繪制了統計圖的一部分,讓學生補充完成另一部分;b層學生先要做部分a層作業,然后再根據提供的原始數據,自主繪制條形統計圖;c層學生可以有選擇地做a、b層作業,同時要求他們調查自己所關心的社會或生活問題,將收集的數據進行整理,先制成不同形式的條形統計圖。這樣,既培養了學生的開放意識、創新能力,也最大限度地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
4.“問題解決”教學中的作業分層
在學習“問題解決”這部分內容時,不同層次的學生在能力差別上表現得更加突出。要想提高全班同學解決問題的能力,首先在作業上要提出不同的要求。要求a層學生解決問題時,要認真審題,多聯系生活實際,借助于圖形分析題意,并把線段圖畫在作業本上,寫清解題思路,分步解答,或先分步,再綜合解答;對b層學生,要求用不同的方法分析題意,盡量用綜合算式解答,并鼓勵他們多做一些拓展性題目,努力提高自己綜合分析問題的能力;對c層學生的要求是必須用綜合算式解答常規練習題,解答開放性題目時,提倡解法創新,要做到舉一反三。
“教者若有心,學者必得益。”布置數學作業,是一種藝術,更是一種創新。作業的分層設計更是體現因材施教,體現教師教學智慧的平臺。教師在具體的教學實踐中,應該因事而異,因時而異,因人而異,因學而異,精心設計、優化數學作業,讓每一個孩子的潛能得到充分的發展,讓每一位學生多一點空間去探索,多一點時間去思考,多一點機會去體驗,多一點困難去解決,多一點自由去呼吸,真正實現作業的“質的增效,量的減負”。
參考文獻
[1]燕國材.教育心理學[M].上海: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10.
[2]李星云.小學數學教學的理論與策略[M].安徽:安徽人民出版社,2009.
[3]潘海燕.淺談數學作業的設計原則[J].數學教學,20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