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財經》2019年第12期“數字科技 清明上河圖”)
傳統企業的數字化轉型包括三個方面:應用層的IT域和OT域融合,平臺層的大數據、物聯網和人工智能,以及執行層的企業信息系統和工業自動化系統。不同行業的數字化轉型重點各有差異。在裝備制造業,提升精細化運營能力是關鍵;在光纖行業,能耗優化是重中之重;在鋼鐵行業,通過建立智慧供應鏈,實現降本增效;在中醫藥領域,把中藥標準轉換為數字化語言是主要目標。
大數據、人工智能、5G等技術正推動社會從傳統向現代轉型,越來越多企業搭上智能科技快車,實現發展的躍升。
(北京 劉添元)
(《財經》2019年第12期“一個八年富士康工人接受了機器人”)
制造業在自動化和工業機器人部署大趨勢下,首先受到沖擊最大的是流水線上工作,特別是重復性的工作最容易被機器所取代,而西門子和GE等全球數字化代表性企業,以及富士康等大型制造業開始升級自動化工廠和各種部署工業機器人,以此提升工廠效率。
人工智能、機器學習和機器人等創新技術的發展和應用,會導致大量工作崗位被機器取代,但也會涌現出大量新的工作機會,只不過機器或將會成為大型制造商流水線上的勞動主力軍。預計到2020年,全球將有300多萬臺工業機器人投入使用。雖然機器人或人工智能形式的自動化會破壞工作,但技術可以創造盡可能多的就業機會,從而在長期內保持就業均衡。
(石家莊 肖慧)
(《財經》2019年第12期“瑞幸的數據野心”)
從公司成立到敲鐘上市,瑞幸歷經18個月。這項紀錄超過赴美IPO明星拼多多和趣頭條,更遠超21年上市的星巴克,25年上市的麥當勞。瑞幸的成敗歸根結底要看三個因素——需求的增長情況、競爭壁壘,以及管理層的作為。
首先,瑞幸需要大幅度提升自己商品的需求。第二,競爭壁壘。瑞幸的模式讓公司獲得了更低的成本,但同時也可能犧牲掉了最好的潛在競爭壁壘。最后則是管理層的想法和行動。這些既是所有者又是經理人的人們真的專注于創造長期價值嗎?或者,他們其實只是在搞短期運作,迅速建立起某種看上去不錯的東西,然后等待IPO套現,或者干脆把公司賣掉?對于這一點,大家必須保持高度關注。
(北京 楊劍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