祝偉
據報道,近來北京多個商場內出現了一種名為“智能健康篩查機器人”的健康檢測儀。這種檢測儀號稱在“不抽血、不化驗”的情況下,只需將“雙手覆蓋手掌傳感器上的電極片,面部正對攝像頭”,僅用時幾分鐘,就能檢測70多項健康指標。然而,媒體調查發現,類似檢測儀所檢測出的結果與真正的體檢結果偏差很大,且出現了不同人使用同一賬號所檢測出的結果相同,同一個人使用不同的賬號檢測,結果卻大相徑庭的現象。
這種靠概念“走江湖”的做法能夠大行其道,一個很重要的原因是:目前學術界和產業界對于“智能產品”并沒有一個準確定義。由于標準不統一,商家可以隨便標榜自身產品和服務使用了智能技術。消費者也理所當然地認為,既然是高科技智能產品,就一定具有更好的性能和體驗。至于究竟什么是智能產品,連專家都解釋不清楚,又怎么能寄希望于消費者理解呢?
對于現代制造業發展來說,智能化是重要方向,也是企業創新的著力點。但許多企業低估了基礎理論以及核心關鍵技術的復雜程度,特別是將智能科技應用于產品層面的難度,缺乏持續穩定的研發投入,導致后續研發無法向前推進。與此同時,新技術往往意味著新的投資機會,市場上那些頭頂智能科技光環的企業更容易贏得資本青睞,難免催生企業炒作的沖動——推出的所謂智能化產品,大多淪為博眼球的營銷手段,最終走上了偽智能、偽創新的彎路。
今天,對于盲目跟風、投機取巧的企業來說,尤其應從產業發展的歷史中吸取教訓,摒棄那種靠制造概念、炒作噱頭提高估值的短視思維,要把資源投放到滿足市場的真實需求上來,沉下心來攻堅核心技術。真正的產業創新,不是打敗對手,而是開拓未來。只有練好內功、打好基礎,用真實過硬的技術、富有匠心的產品解決尋常生活的“痛點”,才能在人工智能賽道上贏得先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