袁義林
隨著改革開放和對外開放程度的不斷深入,我國在經貿領域的探索不斷進行。保理業從進入中國到現在已有26年的發展歷史,在發展過程中既有機遇又有挑戰,作為我國在貿易領域的新興業務,無論其成熟性、專業性、還是先進性都需要繼續發力。本文從銀行保理和商業保理兩大保理發展的角度出發,先分析了我國現代保理業發展的現狀,再對保理行業存在的問題進行剖析,最后對我國保理行業發展存在的問題提出相關解決思路。
一、我國現代保理業發展現狀
(一)銀行保理方面
從銀行保理市場份額方面看,我國銀行保理占據我國保理行業主體地位。在我國,銀行是首先從事保理業務的,在保理業務方面發展時間較早,且銀行資金實力雄厚,加之銀行客戶資源豐富,尤其是大企業客戶,所以相對商業保理而言,銀行保理憑借其先發優勢和豐厚資源占據主體地位。從銀行保理業務類型方面看,國內保理為主,國外保理為輔。在我國,部分銀行同時開展國內和國際保理業務,但大多數銀行以國內有追索權保理業務為主。從銀行保理客戶類型方面看,銀行保理側重于中大型企業。從產業鏈環節方面看,銀行保理處于保理的中心環節。在產業鏈中,產業上游與產業下游之間發生的應收賬款轉讓通過銀行進行處理,賣方即保理服務或融資服務申請人從銀行獲得融資資金,有追索權的保理業務使得發生壞賬的風險由債權人承擔。
(二)商業保理方面
市場份額方面,商業保理市場份額占比較銀行保理少;業務類型方面,大多數商業保理公司以國內有追索權保理業務為主;客戶類型方面,中小微規模企業居多,大多為不能被銀行給予授信額度支持的中小微企業,客戶數量少;產業鏈環節方面,商業保理公司現實情況表現為其并不能很好的去融入全產業鏈保理當中,相比銀行保理發展,商業保理公司在如何開發全產業鏈保理方面問題突出。
二、我國保理業發展存在的問題
(一)保理發展結構不均衡
在保理發展中,銀行保理占據行業發展的絕大多數份額,具有行業壟斷性質,而商業保理相對而言份額占比極小,體現我國保理市場發展結構的不均衡。從長遠來看,未來隨著我國貿易的快速發展,無論是對內貿易還是對外貿易,對于保理服務的需求會越來越大,目前在我國從事保理業務的就區分為銀行保理和商業保理兩種性質,從FCI及中國銀行業協會、國家統計局相關數據不難看出,近年來銀行保理增幅在我國保理行業趨于緩和,相反的是,商業保理在我國保理行業中增幅很大。所以,解決保理發展結構不均衡的問題對于迎接未來貿易大發展對保理的巨大需求具有重要意義。
(二)兩大保理之間業務密度松弛
在我國現代保理行業中,商業保理與銀行保理的緊密程度不大,這對于保理行業的長效發展極為不利。主要體現在,一方面,能被銀行支持并提供資金融通的上下游企業大多為與銀行經常有相關業務往來的大中型企業,而真正融資需求迫切,資金流通緊張會帶來巨大風險的小微企業卻很難從銀行保理這一渠道獲取保理支持;另一方面,商業保理公司因為資金實力相比較小,只能在為具有融資高風險的成長型小微企業進行保理這一市場中生存。其根本原因在于我國的兩大保理之間業務密度過于松弛,且市場化的分工與資源的配置不合理。
(三)未能有效充分進行保理行業產業鏈融合與創新
在互聯網產業鏈金融快速發展的今天,保理行業的新的發展方向在于如何將互聯網、產業鏈金融、與保理相融合創新,通過供應鏈金融實現產業鏈上下游的整合。我國雖然于2014年就已經出現通過大型電子商務平臺進行保理業服務,但是從對于互聯網資源應用以及產業鏈金融融合方面來看,我國保理行業還存在應用與融合不充分的現實情況。
(四)政策法規與征信體系不健全
政策法規方面,由于保理行業發展時間較短、且其標的物性質區分易受其他因素影響、加之我國并未針對保理行業制定專門的法律法規,所以在保理行業發展過程中,相應政策法規是不健全的。征信體系方面,雖然我國已經建立特殊領域、行業主體及相關個人的信用信息體系,但是真正能直接應用在保理行業發張需要的、富有針對性、專業性的征信體系還不夠健全。
三、我國保理行業發展存在問題的解決思路
(一)構建合理的保理行業發展結構
銀行保理與商業保理業務展開方面,既有競爭又有互補。在保理發展的過程中,如何構建合理的全產業鏈保理發展結構對于保理業在以后行業潛力的充分激發方面意義重大。筆者認為主要應圍繞三大方向展開,一為兩大保理的市場定位,二為兩大保理的產品定位,三為兩大保理的營銷方式選擇。第一,市場定位方面,首先無論是銀行保理還是商業保理都應該將“應收賬款”作為原則與核心,任何業務的開展或發展方向的選擇或相關創新都不能脫離這一原則與核心;其次是客戶定位,銀行在保理方面因開始時間早、資金量充足、信譽較高等,其客戶基礎較好,所以銀行保理在客戶定位方面應以大型應收賬款保理客戶為主,在提高業務團隊專業化程度前提下,根據客戶貿易性質制定符合需要的國內或國際保理服務,而商業保理在客戶定位方面,考慮到發展時間、接受保單能力以及信譽等方面,在初期應該以中小型企業的保理為主,逐步進行客戶積累,在保理企業貿易性質方面應該以國內保理為主。第二,產品定位,銀行保理應以融資性保理、國際保理為主體,而商業保理應該在融資保理保持發展的同時著力開發非融資類保理服務,如:保理信用風險管理、賬款的管理與催收等業務。第三,營銷方式選擇,在這一方面,商業保理應更加著力于“P2P”互聯網營銷模式,銀行保理應在充分利用自己線下網點的基礎上加強線上營銷業務的辦理,合理構建營銷模式。
(二)(提高銀行保理與商業保理關聯度,優化保理服務市場配置
銀行保理與商業保理在我國保理市場發展的進程中,除自身保持正確合理的市場定位外,縱觀保理市場長遠發展,兩大保理的互補效力必須充分發揮,只有將“保理市場”蛋糕做大以后,才能從中實現彼此利益最大化。兩大保理在保理客戶信息互享、共同保理、協作保理方面應密切溝通與交流,向保理市場橫向與縱向一體化戰略發力,使保理市場需求與供給能夠效率最大化,從而優化保理資源市場配置。
(三)充分利用互聯網及產業鏈優勢,積極推動互聯網產業鏈金融+保理發展
在現代經濟金融發展中,互聯網充當著重要媒介、平臺作用,為傳統金融產業的戰略發展提供重要動能。兩大保理在發展過程中對于這一媒介的利用不夠充分、沒有使得互聯網的動能作用得到優先顯現。所以,在以后我國保理發展中,兩大保理應當在整合產業鏈資源的同時加大對互聯網服務保理業方面的投入,加大“網上保理業務服務”創新力度,運用先進的互聯網技術提高保理業務服務效率,拓寬服務范圍,融合互聯網優勢資源,積極推動“互聯網產業鏈金融+保理”發展壯大。
(四)建立健全保理行業針對性政策法規與征信體系
任何行業的的長久發展都離不開良好的宏觀發展環境、成熟及健全的行業規范體系,保理行業亦然。一方面,保理行業作為金融和貿易服務的結合,一直以來都是在金融范圍的制度體系下發展,面臨著沒有專業性、針對性的法律法規的窘境。另一方面,征信體系,由于銀行在信用管理方面經驗與信息充足,故在此僅對商業保理公司在征信方面問題提供解決思路。商業保理公司首先應該與銀行間密切征信信息管理合作;其次,對于重要保理客戶可以通過運用第三方信用評估的方式進行信用管理;最后,建立商業保理公司自身內部信用評估體系尤為重要。(作者單位:西安外事學院經濟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