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則遠
國際貿易融資可以幫助銀行創造新的利潤,但同時,銀行也會承擔更多的風險.因此本文將對商業銀行國際貿易的融資現狀入手,針對銀行和法律保障兩方面提出建議,幫助銀行降低融資風險提高利潤。
一、引言
我國經濟正在迅速發展,對外貿易也是如此,但是伴隨巨大的經濟利益而來的是巨大的風險,不同于國內的融資,進出口業務目前還沒有非常清晰的法律規定,銀行在處理進出口業務方面的經驗還遠遠不夠,因此,如何降低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成為所有金融行業需要考慮的問題。
二、商業銀行國際貿易的融資現狀
(一)銀行對融資風險掌握不夠
目前商業銀行進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越來越大,其主要原因就是銀行對融資風險的評估不準確。放眼望去,銀行為了提高業務量,不經挑選進行融資,導致銀行內部的控制體系失效,加之銀行本身就存在機構上的不合理,所以融資失敗的現象就更加普遍。其中,增長迅速的就是國際貿易的融資業務,銀行可以從中得到更多的結算量,但實際上,忽略了業務量增長的同時,相應的風險系數也在增加。部分業務員為了完成每月的任務量,無視銀行的相關規定,更是無形中為銀行埋下了隱患。至于銀行組織機構的不合理,主要指的是部分銀行還在遵循審貸不分離的制度,信貸的風險和管理被劃分至不同的部門,導致對象評估中沒有定期的資金跟蹤記錄。以上這些情況基本都歸屬于銀行對融資風險的掌握度不夠。
(二)國家對融資的法律規定尚未完善
目前針對國際融資,可查閱的相關法律有《票據法》,該法律對國際融資的票據就進行了嚴格的規定,但實際上我國對國際融資的相關法律還沒有完善起來,也缺少一個完整的框架體系,甚至只能從其他相關法中找到關于國際融資的蛛絲馬跡。即便是已經出臺的法律,在細節問題上還有待加強,如貨物貨權質押、保證擔保等方面,雖然有提及,但是對于抵押貨物的權利或憑證的效用還沒有作出詳細規定。一旦有人趁機打了法律的擦邊球,就只會加重銀行的風險系數。
三、商業銀行國際貿易融資的風險防范措施
(一)提高風險管理能力,加大評估工作力度
商業銀行有著一套運行時間久,且被業界廣泛接受的運營機制,只要在機制上作出相應的完善,就可以降低融資中的風險系數。首先,銀行要根據自身規模,選擇適合的風險管理制度,對銀行每一個業務的流程進行監督,確保資金的支出和回籠信息都能第一時間掌握,并要對資金設置控制范圍,保證借款人上下游都能夠隨時進行溝通;同時,銀行對流程也要進行完善。例如對不同的崗位,要實行責任制,各個崗位負責的融資用途、資金數量、資金流向都要進行匯報,實現資源共享和責任制約;另外,對于已經產生的風險,銀行還可以通過分散渠道,降低風險對銀行本身造成的影響。例如用多元的融資調度彌補國際融資的漏洞。常用的方式有國際貿易融資風險轉嫁,就是通過其他的金融貿易,實現風險的轉移,借助第三人的力量,降低銀行的損失。
此外,加大評估工作力度,也是有效降低風險的措施,銀行在進行國際貿易融資之前,需要對貿易雙方做資質審核,避免出現詐騙的現象。在實際執行中,銀行可以要求查看貿易的合同憑證、貿易的具體日期、交易的港口等詳細信息。另外,銀行還應該建立自己的信用評估信息庫,記錄好每個客戶的信用度,對于信用度較高的客戶,建立專門的檔案進行管理,在開展業務時,也能有效減少檔案調度的時間,提高工作效率。最后,銀行還要對進出口企業做潛在風險的調查,這是因為進出口企業資金調度量非常大、匯率造成的影響也比較大、且自身的固定資產通常無法償還巨額的貸款。因此銀行在開展業務之前,需要對企業的負債情況、償還能力作出科學的評估,降低財務風險。
(二)推動法律完善相關條例,了解已有法律規定
銀行的相關人員應及時與法律部門進行交流,根據銀行經營中遇到的法律問題提出相應的建議,幫助相關人員對相關的法律規定進行完善和整合,盡快實現國際貿易的法律保障,以免出現問題時無法可依。同時,銀行內部應該對已有的法律規定進行了解,找到我國與國際外對于相同經濟問題的不同規定,避免出現因自身了解不夠造成的經濟損失。
四、結語
綜上所述,全球貿易融資的發展勢頭正猛,在良好的市場前景之下,銀行應該更加關注自身提供的貿易融資項目是否符合國際標準,無論如何,商業銀行應該抓住機遇,面對挑戰,提高風險防范意識,在未來的國際市場中搶占更多的贏利點。(作者單位:廣東金融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