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作為人類文明發展的嶄新形態,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之義和內在要求。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中國共產黨探索生態文明建設的理論成果,其大致經歷了初步探索、豐富完善、縱深發展三個發展階段。當前,深化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歷史演進的梳理和研究,對于滿足人民群眾美好生活需要、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強國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具有深刻的時代價值。
關鍵詞:改革開放;中國共產黨;生態文明建設;歷史演進;時代價值
生態文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題中之義和內在要求。在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實踐中,中國共產黨直面生態環境問題,對人與自然、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的關系問題展開深入探討,形成了系統完善的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回顧40年的探索歷程,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與時俱進,在實踐進程中不斷發展完善,大致經歷了初步探索、豐富完善、縱深發展三個階段。
一、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初步探索階段
改革開放初期,經濟建設被確立為黨的工作重心,生產力實現快速發展、經濟也突飛猛進。這也帶來日益嚴峻的生態環境問題。為了實現經濟又好又快發展,以鄧小平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高度重視環境保護工作,提出諸多環境保護思想。
1.深刻認識到環境保護工作對經濟建設的重要性
1978年黨中央在《環境保護工作要點》中指出:“環境保護工作是國家經濟管理工作的一項重要內容,要把環境保護納入到國家經濟管理的軌道”。[1]1983年,在第二次全國環境保護工作會議上,黨和政府將保護環境確立為基本國策。此后,《全國2000年環境保護規劃綱要》(以下簡稱《綱要》)審在第三次全國環境保護會議上審議通過。《綱要》從歷史定位、戰略目標、制度建設和工作舉措等方面對環境保護工作展開部署和規劃,初步形成生態環境保護政策體系。
2.重視環境保護法制建設
1978年,環境保護首次被寫入憲法,為我國環境保護法制體系建設奠定基礎,標志著中國環境保護法制建設的起步。此后,我國出臺了有關水污染防治、大氣污染防治、自然資源保護等方面的12部環境保護單行法和20多項相關法律文件和行政法規。同時我國還積極加入國際環保組織,承認和參加20余項環境保護國際公約。1989年《中華人民共和國環境保護法》通過并實施,標志著我國生態環境保護法制體系的初步形成。
3.重視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倡導開發新能源
提高資源利用效率、調整能源利用結構是改善生態環境的重要途徑。改革開放初期,由于我國生產技術水平落后,資源利用效率低下,自然資源被過度浪費。為了消除污染、保護環境,黨和政府倡導大力發展科技,提高資源能源利用效率,以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協調發展。同時,為了解決能源問題,鄧小平倡導積極開發使用可再生能源,調整能源消費結構,以減少環境污染,實現經濟發展和環境保護的雙重發展。
二、生態文明建設理論豐富完善階段
自20世紀90年代中期起,以江澤民和胡錦濤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兩代領導集體繼承了鄧小平生態建設思想,高度重視生態環境保護工作,深入探討經濟發展和生態環境保護之間的關系,提出了可持續發展戰略、科學發展觀、構建“兩型”社會等重要思想。特別是十七大以來,黨中央領導集體提出生態文明理念,并將之納入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五位一體”的總體布局,豐富和完善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1.充分認識到生態環境保護的重要性,提出可持續發展戰略思想和科學發展觀
上世紀90年代,面對國際發展趨勢和國內發展的嚴峻形勢,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領導集體制定并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1994年黨和政府制訂了《中國21世紀議程》,從社會、經濟、資源利用和環境保護等方面闡明現階段實施可持續發展戰略的總體布局、對策和行動方案。1996年,《關于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九五”計劃和2010年遠景目標綱要的報告》(以下簡稱《報告》)審議通過。《報告》將可持續發展戰略明確確立為國家基本發展戰略,并對我國環境保護工作的中長期目標和主要任務作出明確規劃。黨的十六大以來,生態環境保護工作得到進一步加強,胡錦濤總書記強調指出:“保護自然就是保護人類,建設自然就是造福人類”。[2]此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提出科學發展觀重要思想,明確提出經濟發展要以人為本,統籌人與自然等多維關系,實現社會、經濟和自然的良性平衡發展。
2.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構建“兩型”社會
為了更好地貫徹落實可持續發展戰略,江澤民同志從經濟效益和環境效益、眼前發展和長遠發展的辯證關系角度闡明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指出經濟發展必須以現實條件為基礎,協調統籌各個要素,決不能竭澤而漁、殺雞取卵,而是要“安排好當前發展,還要為子孫后代著想,為未來的發展創造更好的條件,決不能走浪費資源和先污染后治理的路子,更不能吃祖宗飯、斷子孫路。”[3]而實現這一目標的關鍵在于實現經濟增長方式從粗放型向集約型轉變,促進國民經濟持續、快速、健康發展和社會全面進步。加快轉變經濟發展模式,實現經濟可持續發展也得到了胡錦濤的高度重視。胡錦濤指出“發展經濟要充分考慮自然的承載能力和承受能力”[4],走可持續發展道路,實現追求經濟效益和保護生態環境間的良性平衡發展。為此,胡錦濤強調,“要大力發展循環經濟,建立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5]2005年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將構建“兩型社會”寫入十六屆五中全會報告,并將其作為黨的當前緊迫工作和長期戰略任務寫入“十一五”規劃。
3.完善環境保護法律體系,樹立環境保護法治意識
完善的法律制度是構建生態文明的重要保障。以江澤民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高度重視法律制度在環境保護工作中的重要性,多次強調要將環境保護工作納入到依法治理的軌道之中,構建完善的環境保護法律保障機制,促進環境保護工作的有效實施。黨的十六大以后,以胡錦濤同志為總書記的黨中央同樣重視環境法律制度建設。胡錦濤指出要著力建立多層次、多方位的環境保護法律機制,提高環境執法能力。在此期間,我國制定和修訂多部有關環境保護和治理的法律法規,為生態普法、執法奠定有力基礎。
三、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縱深發展階段
十八大以來,以習近平同志為核心的黨中央積極貫徹落實“五位一體”戰略布局,在全面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實踐中提出眾多新論斷、新思想,豐富和深化了生態文明建設理論。
1.習近平總書記從民族未來和民生福祉的戰略高度闡述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性
習近平總書記強調,“建設生態文明,關系民生福祉,關系民族未來”,是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千年大計”[6]。一方面,必須站在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全面發展和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戰略高度來深化認識和大力推進生態文明建設,努力開創社會主義生態文明新時代。[7]當前我國資源約束趨緊,生態環境污染嚴重,生態環境已成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突出短板。構建生態文明已成為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時代抉擇,實現中華民族永續發展的必然選擇。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內在要求,也是最廣大民眾意愿的真實體現。隨著社會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優美的生態環境是人民追求美好生活的重要內容,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大力推進生態文明的目的就在于營造良好的生活環境,滿足人民對“綠水青山”的根本需要,提升人民的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
2.習近平總書記從生產力發展和環境保護之間的辯證關系角度入手探討生態文明建設,創造性地提出了綠色發展和“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理念
綠色發展和“兩山論”將生態環境置于生產力范疇之中,強調二者共存共生關系,確立起綠色可持續的發展路徑,實現了對以依靠無節制的資源消耗換取經濟發展的傳統發展路徑的超越。而實現這種路徑超越的關鍵在于依靠科技創新。科技創新是實現綠色發展的技術保障,只有依靠科技創新,推動生產方式的優化升級,才能破解綠色發展的難題,實現社會發展和環境保護和諧統一。“兩山論”和新發展理念打破了傳統思維范式,確立起“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相互促進、和諧共生的內在聯系,為生態文明建設奠定了方法論基礎。
3.加強生態文明制度建設
習近平總書記高度重視生態文明制度建設,將把制度建設視作生態文明建設的發力點。習近平總書記強調構建生態文明要以法律制度為依托,“只有實行最嚴格的制度、最嚴密的法治,才能為生態文明建設提供可靠保障”。[8]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曾多次強調深化生態文明體制改革,建立完善的生態保護制度體系,以加強黨和政府對生態文明建設的總體設計和組織領導。同時,習近平總書記還將生態文明建設作為考核標準納入到領導干部考核之中,提出要建立和完善領導干部生態政績考核評價制度和責任追究制度,對未能履行相應責任的領導干部進行問責和追責。
4.立足于國際視野,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
2017年1月,習近平總書記在聯合國發表題為《共同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的主旨演講,詳細地闡發人類命運共同體的核心內涵,突出強調堅持綠色低碳、建設一個清潔美麗世界的生態建設要求。經濟全球化深入發展,使世界各國成為相互依存、休戚與共的命運共同體。面對全球性生態環境的嚴峻考驗,沒有任何一個國家能夠“獨善其身”,習近平總書記立足于人類歷史發展的戰略高度,倡導世界各國同舟共濟,共同打造人類命運共同體,共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全球生態體系。
四、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的時代價值
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領導集體深刻反思傳統發展模式的智慧結晶和經驗總結,其順應和符合人類文明進步的發展潮流,科學回答了當今時代的發展難題,對我國乃至世界各國構建生態文明具有深刻的理論價值和實踐意義。
1.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我們黨對人類文明發展規律的深刻認識和歷史性把握
工業文明促進了生產力的快速發展,創造了極度豐富的物質財富。但這種發展卻隱藏著積重難返、難以彌補的生態創傷,嚴重威脅著人類文明的可持續發展。自改革開放以來,我們黨不斷加深對經濟發展與生態環境保護關系的理解,深刻認識到良好生態環境在人類文明發展進程的重要意義,提出生態興則文明興、生態衰則文明衰的重要論斷。人與自然作為生命共同體,生態環境的好壞關系著人類文明興衰成敗。人類只有在遵循自然規律的基礎上去改造自然,保護自然,防止自然對人類的報復,真正實現人類文明的永續發展。
2.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開辟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新境界
在十九世紀中葉,馬克思恩格斯就已經認識到人與自然的關系深刻影響著人類社會歷史的發展進程。不同于以往的自然觀,馬克思恩格斯將自然納入到社會歷史領域,實現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內在統一,奠定了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唯物史觀基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理論,一方面堅持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的基本立場、觀點和方法,從人類社會歷史領域去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的關系問題,將人與自然、自然與社會視之為和諧共生的命運共同體;另一方面則立足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踐,把生態文明建設納入“五位一體”總體布局,從經濟、政治、社會、文化和民生等方面去理解和把握人與自然的關系,為豐富和發展馬克思主義生態思想作出原創性貢獻。
3.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是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國家的理論指引
十九大報告強調:“我們要建設的現代化是人與自然和諧共生的現代化,既要創造更多物質財富和精神財富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也要提供更多優質生態產品以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態環境需要”。[8]然而,當前生態環境之短板并未補齊,生態環境問題仍是制約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和建設社會主義現代化的突出短板,也是滿足人民群眾優美生態環境的需要、提升人民群眾幸福感、獲得感、安全感的“攔路虎”。因此,必須以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指導,牢固樹立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的發展理念,在追求“金山銀山”的同時保護好“綠水青山”,實現“金山銀山”與“綠水青山”的平衡協調發展。唯有如此,才能奠定美麗中國的堅實基礎,不斷滿足人民日益增長的優美生活環境需要,奪取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偉大勝利,實現中華民族的永續發展。
4.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為世界各國解決生態環境問題提供了中國方案,為我國積極參與全球環境治理奠定了理論基礎
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理論把生態環境之于生產力范疇之中,將二者看作和諧共生的統一體,破解了發展過程中人對“金山銀山”的追求與保護人生存基礎的“綠水青山”二者關系的難題。這不僅深刻影響著中國現代化建設的思路和方式,同時也為世界各國特別是發展中國家破解發展難題、構建生態文明提供了中國方案。另一方面,生態文明建設理論增強了我國在全球環境治理中的話語權和影響力。面對全球生態環境的復雜形勢,我國立足于生態文明建設理論,積極構建人類命運共同體,倡導世界各國一起構筑尊崇自然、綠色發展的生態環境體系以應對全球生態環境挑戰,積極做全球環境治理的重要參與者、貢獻者和引領者。
參考文獻:
[1]新時期環境保護重要文獻選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中國環境科學出版社,2001:10
[2]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853
[3]江澤民文選(第一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6:532
[4]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5:853
[5]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中)[G].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06:823
[6]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23
[7]中共環境保護部黨組.構建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現代化建設新格局[J].環境教育,2016(7):3
[8]習近平關于全面深化改革論述摘編[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4:104
[9]習近平.決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 奪取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偉大勝利.北京:人民出版社,2017:50
作者簡介:
賈俊超(1993--)男,河北邢臺人,中共中央黨校研究生院碩士研究生,研究方向:歷史唯物主義、馬克思主義中國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