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晶晶
摘 要: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合肥市砥礪奮進,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將創新發展作為新發展理念的首位,打造一批戰略性新興產業來支撐經濟社會的發展,取得良好成效。改革的優勢與難點,改革的方法成為我們亟待解決的重要環節。
關鍵詞:合肥市;創新發展;改革方法
“幸福都是奮斗出來的”。從1978年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到今天,中國的改革開放已走過四十年歷程。中國改革從安徽省鳳陽縣小崗村的“大包干”開始破冰,由“包產到戶”解決溫飽,到真正讓農民走上奔小康的道路。過去的四十年,中國創造了舉世矚目的發展奇跡,億萬中國人的生活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在2018年新年賀詞中,習近平總書記發出號召:“我們要以慶祝改革開放四十周年為契機,逢山開路,遇水架橋,將改革進行到底。”
天下之事,非新無以為進。創新是社會進步的階梯、撬動未來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也如同活力涌流的源泉,所經之處總能開出多姿多彩的發展之花[1]。作為改革創新的“排頭兵”,合肥市不僅是一座科教之城,也是一片投資興業的熱土,“先天不足”變身“后起之秀”。2017 年,合肥市GDP總量位居省會城市前十強,增速居長三角城市群副中心城市首位。這得益于合肥市始終高舉改革開放的大旗,堅持創新驅動發展戰略。這一成績的取得,印證了我們走改革的路子是對的。目前,“全社會研發投入占GDP 比重”這一核心創新指標,合肥達到了3.15%,位居省會城市前三。高新技術企業、戰略性新興產業的發展,支撐了我們整個經濟社會的發展。”譬如“中國聲谷”是由國家工信部與安徽省政府共建的部省重點合作項目,旨在通過投資、招商、孵化等方式加速人工智能產業項目向“中國聲谷”的聚集,打造人工智能產業高地。目前,中國聲谷已入駐的企業包括科大訊飛、科大國創等300余家,集聚了眾多人工智能細分領域的核心企業。同時,依托中科大、中科院以及類腦智能技術及應用國家工程實驗室,形成了一條人工智能完整產業鏈。
改革開放四十年來,在合肥市委、市政府的正確領導下,全市上下以永不懈怠的精神狀態和一往無前的奮斗姿態,認真貫徹落實中央、省的決策部署,緊緊圍繞“開明開放、求是創新”的城市精神,以“創新、協調、綠色、開放、共享”五大發展理念為指導,深化改革攻堅克難,以調結構轉產業為主線,以惠民生促幸福為重點,開拓創新、砥礪奮進,城鄉面貌日新月異,各項事業如火如荼,合肥市綜合實力明顯增強,人民生活水平顯著提高。而肥東作為合肥“1331”城市空間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充分發揮本地資源和緊鄰合肥的優勢,堅持解放思想、改革開放,主動適應經濟發展新態勢,不斷推動縣域工業加快轉型升級。工業興則百業興,工業強則百姓富。工業是縣域經濟發展的脊梁,是富民強縣的必由之路。1978年全縣共有工業企業175戶,年產值6049萬,到2017年,累計規模以上工業企業達到371戶。全縣規上工業增加值同比增速6.7%,全部工業增加值334.1億元,占GDP比重56%,對增量貢獻度54.7%,拉動縣域經濟增長4.4個百分點。在“2017全國綜合實力百強縣市”的榜單中,肥東榮獲第七十四位,排位較上年前進了三位。改革開放40年來,肥東縣始終堅持大力發展循環工業經濟,夯實工業基礎,積極探索轉型升級“新路徑”。
今年以來,安徽經濟運行穩中前進,支撐經濟平穩健康發展的有利條件不斷累積,高質量發展邁出重要步伐。作為一個發展薄弱、發展不優、發展不平衡的省份,如何廣泛調動老百姓和市場主體的智慧,讓創新創業活力凸顯,讓經濟運行得到強大支撐,必須要靠全面深化改革,構建有利于推動高質量創新發展的體制機制。要扎實把中央、省市各項改革部署落到實處,讓制度環境更順應群眾期待,讓廣大市場主體心情愉悅,在全省上下砥礪“實干興邦”的精氣神。
改革必須始終堅持問題導向,以求真務實的作風,深入分析問題解決問題,找準改革中的“痛點”。改革者求新,近年來,全國各地競相采取了群眾和企業辦事“只進一扇門”、“只跑一次腿”等新辦法,取得了良好的效果。我省各地應當順應新形勢、新要求,不甘落后,瞄準標桿,打好全面深化改革的“組合拳”。改革者求進。加快經濟發展新舊動能轉換接續,要持續深入推進改革創新,大力破除經濟發展準入門檻、過度管制等各種壁壘,打破束縛的創新體制弊端,對一些企業和群眾不滿意的“老大難”問題逐一攻克,不斷提升市場主體的滿意度。改革者求突破。我省作為農村改革的發源地,更要勇于探索、銳意進取,在關注度高、群眾感受直觀的領域,謀劃推出一些創意改革舉措,用群眾的口碑來點亮安徽改革的火炬。
改革必須始終堅持目標導向,確保按照改革的時間表、路線圖落實到位。落實改革任務要聚力于創優營商環境,推動全省政務服務一張網加快建成、高效運轉。大力推動線上“一網通辦”、線下“只進一扇門”、現場辦理“最多跑一次”甚至“一次都不跑”,讓群眾和企業辦事更方便。進一步縮減企業開辦時限,確保讓安徽成為開辦企業最方便的省份之一。大力推進“證照分離”改革,從根本上解決“準入不準營”,打造清新活力的營商環境。投資審批改革要進一步向“改革深水區”邁進,把更多的主導權交給市場主體。供給側結構性改革要考慮降低實體經濟運行成本,緩解融資難題,破解部分領域資源配置失衡現象。要主動送服務上門,化解服務難問題,針對不同企業的需求探索政策落實,以改革的落細落小落實,提振市場主體攻堅克難的信心,匯聚推動高質量發展的新動能。
回顧改革開放四十年,時光荏苒歲月如歌,全省經濟社會發展成就斐然。邁入新時代,我們將不忘初心、牢記使命,我們將開拓創新、砥礪前行,蹄疾步穩將改革進行到底。如何蹄疾步穩將改革進行到底呢?
第一、不移擔當之志。習近平總書記強調,要強化責任擔當,看準的事情,需拿出政治勇氣來,堅定不移的真抓實干。改革開放四十年雖然已經走過千山萬水,但仍需不斷努力。為此,克服一些不良情緒很有必要。譬如驕傲自滿、疲沓懈怠、畏難退縮、不敢擔當。改革是一項長期的事業,只有進行時、沒有完成時,既不能一蹴而就,也不會一勞永逸。歷史和現實一再向我們表明,改革沉疴痼疾有利于國家社會各層面的發展。大改大發展、小改小發展、不改難發展。當前,推進全面深化改革的最好方式就是不移擔當之志,自覺做到擔責不推、履險不懼,擼起袖子加油干。
第二、不懼從嚴之風。全面深化改革需要嚴于律己,用高標準要求自我。讓改革者被改革,往往會動力不足,甚至面臨很大的阻力。但勇于自我革命從嚴治黨,是我們黨最鮮明的品格。中國共產黨人的初心和使命是為中國人民謀幸福、為中華民族謀復興,我們黨除了廣大人民的利益之外沒有自己的特殊利益。正所謂“茍利國家生死以,豈因禍福避趨之”。身為黨員干部,應該只為改革想出路、不為個人謀私利,以強烈的自我革新精神、堅定的壯士斷腕勇氣,讓全面深化改革之路越走越寬闊。
第三、不停創新之步。當前,主要領域四平八穩的改革局面基本確立起來,各項改革進入攻堅深水期,需要精雕細琢好好打磨。特別是改革的基層,需要清楚改革的難點,了解群眾的所需所盼。因此,我們要鼓勵基層干部和群眾發揚“領頭雁”精神,既不折不扣貫徹落實中央的改革部署,又因地制宜、因事施策。只要符合中央精神、符合地方實際、符合群眾意愿,就要果斷嘗試、大膽拼闖、堅決改革。通過改革創新使中央頂層設計落地更趨完善,使改革舉措更為精準有效,讓微創新匯聚大能量、微改革成就大事業,進一步釋放改革紅利、擴大改革成果。
第四、不舍點滴積累。“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再宏偉的建筑,也需要一磚一瓦的構建;再美好的藍圖,也離不開一筆一畫的描繪。把藍圖變成現實,廣大黨員干部必須不騖于虛聲,不耽于空想、一步一個腳印,踏踏實實做好各項改革工作。全面深化改革一定要注重改革的系統性、協調性,難度大、要求高、任務重這些層面。需要我們從點滴改起、從小事抓起,錘錘擲地有聲、環環相扣謹慎,防止只空想不實干、不重視身邊的事。作為黨員干部要善于做好鋪墊工作,抓好細小未成之事,久久為功。以功成不必在我的境界,實現功成必定有我的作為。就像恩格斯總結的那樣:“這樣就有無數互相交錯的力量,有無數力的平行四邊形,而由此就產生出一個總的結果”,歷史是這樣創造的,全面深化改革也將這樣不斷走向輝煌。
習總書記在慶祝改革開放40周年大會上說,偉大夢想不是等得來、喊得來的,而是拼出來、干出來的。信仰、信念、信心,任何時候都至關重要。小到一個人、一個集體,大到一個政黨、一個民族、一個國家,只要有信仰、信念、信心,就會愈挫愈奮、愈戰愈勇。無論過去、現在還是將來,對馬克思主義的信仰,對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信念,對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信心,都是指引和支撐中國人民站起來、富起來、強起來的強大精神力量。
參考文獻:
[1]孟祥夫.創新是改革開放的生命[N].人民日報,2018-1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