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游學逐漸成為熱潮的當下,社會機構往往在組織類型豐富的游學活動時,喜歡將眼光聚焦“自然”,將目的地和內容瞄準“自然”。本文結合參與幼兒游學自然活動的相關經驗,從幼兒園教育的延伸、自然教育的手段和培養親子關系的途徑三個方面分析了幼兒游學自然的價值。
關鍵詞:幼兒;游學;自然;價值
近幾年,“游學”一詞悄然而生并逐漸發展成一股熱潮。社會機構中不僅有高端大氣的海外游,有瞄準中學市場的清華北大名校游,有針對小學生的游學夏令營,還有針對幼兒的游學自然活動。
2017年下半年,我在兩次帶領侄子參加了某社會教育機構組織的游學自然活動后,產生了這樣的疑問和思考:什么是游學?幼兒到自然中游學有什么意義?
游學精神起源較早,源于孔子周游列國治學。而現代教育意義上的游學,則是隨著經濟的發展、全球化的進程逐漸形成的一種體驗式的教育模式,其本質是走出校園,遠離熟悉的環境,跳出固有的學習方式,在全新的環境中,通過潛移默化、深入體驗的方式,進行游玩和學習,加深對環境的理解,縮短與文化之間的距離,不斷拓展視野、豐富經驗、增長知識。
幼兒游學自然,則是指幼兒園或者幼兒社會教育機構組織3-6歲幼兒及其家長到大自然中開展游學活動,依托動植物園、農場、莊園、鄉村等自然環境,開闊視野、豐富經驗、喚醒生命,在親身體驗中感悟自然、加深理解、探索人生。對于幼兒來說,游學自然的價值主要有以下三點:
一、是幼兒園教育的拓展延伸
臺灣著名學者龍應臺曾發表過這樣的觀點:上一堂美學的課,不如讓孩子自己在大自然里行走一天;教一百個鐘點的建筑設計,不如讓學生去觸摸幾個古老的城市。玩,可以說是天地之間學問的根本。陶行知先生也說,生活教育是生活所原有,生活所自營,生活所必需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意義是生活之變化。生活無時不變,即生活無時不含有教育意義。
游學是幼兒園課堂之外的教育,是一種打破傳統學科教學的積極教育、生活教育和體驗教育。游學自然讓幼兒走出幼兒園,在游走自然中學習,在自由探索中思考世界,從而提高幼兒對社會實踐的熱情,不斷更新個性化的經驗,激發學習動力,拓展視野、積累知識,獲得新的學習體驗和成長。
二、是自然教育的重要手段
自然教育,是教育工作者及家長廣泛關注和重視的一種教育理念。美國教授斯特娜女士曾提出“自然教育法”,提倡帶孩子走進自然,讓孩子得到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近代著名學者嚴復也曾推崇走進自然,他認為旅行觀覽山水名勝,“不但怡神遣日,且能增進許多閱歷學問,激發多少志氣”。
隨著城鎮化、工業化的不斷發展,越來越多的幼兒在成長過程中逐漸遠離了農村、遠離了自然。而游學自然,讓幼兒有更多的機會走近自然、走進自然,通過在田間地頭認知動植物、采摘蔬果、品嘗農產品、體驗農家宴席等活動,讓幼兒在自然課堂中釋放天性,在觀察、探索和思考中喚醒對自然的敏感、對環境的認識,在環境變化中收獲成長,獲得深刻的自然體驗、汲取豐富的自然科學知識。
三、是培養親子關系的有效途徑
親子關系是幼兒在成長過程中同父母形成的一種互動關系,是社會中最親密的關系之一,它對幼兒性格的養成、品質的培養、意志的磨練和價值觀的形成等方面具有決定性作用。
游學自然的過程中,家長和幼兒一起實踐、共同嘗試、交流合作、相互啟迪,在陪伴中不斷學習成長。正如德國職業教育先驅所言“孩子們一旦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就會被激發,會更聰明、能干、有悟性。”幼兒在家長的關注、理解和鼓勵中感受到更多的信任和期待,內在動力將得到更充分的激發,將更有利于培養親子關系。
在親子互動的游戲活動中,幼兒主動性更強,愿意參與其中,樂于學習,更樂于聽從、接受教育,家長能夠更真切地感受和了解幼兒的內心需要,從而給予適當的滿足。同時,游學自然的過程,是家長回到童年時的自然、找尋自然中的童年的過程,更是幼兒體驗家長經歷的童年的過程。通過共同體驗、分享感受、傾聽感受,增進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增加親子之間的認同感,建立親密、和諧的親子關系。
游學自然,是一種體驗,更是一次探索;是一次陪伴,更是一次成長;是一種互動,更是一種教育。只有深入理解、明確游學自然的真正價值,才能更有針對性地讓幼兒在游學自然過程中有所收獲!
參考文獻:
[1]劉麗華.孔子的游學觀及其影響探析[J].蘭臺世界,2015(9):113-114
[2]周美伶.語言資源的旅游開發初探[D].華中師范大學,2016.16
[3]鄒進.現代法國文化教育學[M].山西教育出版社,2014
作者簡介:
喻星美(1989--)女,湖南株洲人,陜西師范大學教育學院研究生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