寇軍強
人才培養是高校安身立命之本,培養質量直接影響學校辦學水平和聲譽,課程則是培養的載體,課程考核的客觀公允直接關乎培養規格的達成,在學生的培養過程中,課程考核存在問題,專業的培養質量就不從談起。
大學時代是人生最重要的階段,青年學生精力充沛、思維活躍、時間充裕,主要的任務就是求學,為未來的工作做知識以及技能的準備。從選專業開始就涉及評價、評估,進入專業學習后同樣存在期末的課程考核,畢業前存在畢業審核,審核通過后方可以順利畢業并獲取相應的學位。只要是學生身份,課程考核就是一個不可回避的問題,只有考核了才能給出與個體學習情況相符的評價結果,才能區分個體對知識的掌握情況。也就是說課程考核是學習過程中不可或缺的環節,但現行的課程考核方式還存在這樣那樣的問題,可能會影響評價結果的客觀和公正性,筆者結合實踐,做一下的分析和探討。
一、目前高校學生課程考核的基本情況
涉及評價,就存在診斷性評價、形成性評價與總結性評價之分,高校學生的課程考核也不例外,本文只探討總結性評價,也就是說通過一個周期的學習后,結課前的課程考核評價。作為高校教學管理的從業者,各專業的教學計劃是專業人才培養的綱領性文件,其中包括了課程的模塊(大抵分為公共基礎課、專業課、專業選修課、選修課以及實習實踐課),規定了每個學期所開設課程的詳細信息(包括課程編碼、課程名稱、學時學分、周課時以及考核方式),涉及課程考核的規定便是考核方式,在目前高校的執行中,考核方式有兩種,一種是考試課,一種是考查課,考試課一般都有任課教師自己命題,二級學院初審完后報教務處再審,審核無誤后交付印刷,最后按考試安排組織閉卷考試;考查課的考核就相對靈活一些,一般任課教師會以課程小論文、學習心得或者作品等形式隨堂直接考核。
二、高校學生課程考核存在的問題
課程考核是對學生學業習得情況的總結性評價,對于學生個人而言,小到評獎評優,入黨申請,各種面試,大到學歷學位證書的獲得以及工作機會的獲得,均有重要的作用,甚至影響人生的走向;對于高校而言,課程的考核方式以及效果,影響教學質量、學生培養質量的達成,影響教學改革的推進和實踐,影響學校辦學規格的提上和辦學聲望的積淀,從這個意義上講,客觀、公正且符合學生實際的評價就非常重要了,筆者就個人的實踐,從以下幾個方面探討存在的問題。
(一)課程考核方式單一
從課程結課的總結性評價來看,目前各高校的評價方式不是考試就是考查,從具體操作上看,不是閉卷考試就是開卷考試,從計分方式上看不是百分制就是五級制,總體來看非此即彼,且大部分以筆試方式進行,相對比較單一的課程評價方式,很那客觀給出相對客觀的評價結果,進而可能導致考試前個把星期背背記記就能應付,最終的結果就是平時不需要學習,期末突擊突擊就可以了,嚴重影響課程日常習得。
(二)考核的內容值得商榷
從課程考核的內容來看,閉卷考試的命題雖有四五個甚至更多的命題類型,但從考核的能力來看,百分制七八十都是死記硬背的知識性、記憶性的考核,即使有主觀題,但考核的也大部分對“某某觀點”或者“某某問題”的認識或者看法,絕非創新性的知識綜合實踐,經常出現,學生的答題完全外乎知識依據,洋洋灑灑的廢話連篇。開卷考試就不必多講,更是打開手機,一抄了之,多抄點,寫工整點可能就意味著高分。理工科的課程略有區別,但也大部分以易學易算的驗證性計算為主,以客觀的知識的習得為主,還遠達不到知識遷移和綜合層次。
(三)考核的制度性安排不合理
在我國,大部分高校的課程考核均放在期末,平時每個月可能只布置一次作業,老師也未必批改或者全改。每到上課時間,學生夾著書走進教室,愛聽的稍微用點腦子,不愛聽的就玩起手機,下課后書夾回宿舍,男生打游戲,女生追劇,就這樣往復,這是目前的常態。但期末考試前就不一樣了,可能晚修教室或者圖書館存在一位難求的情況,什么原因?直接的原因就是要考試了,因為期末了。這是考核的制度性安排,這樣的安排顯然是有問題,問題就在于知識習得的過程性考核缺失,導致學生平時渾渾噩噩,懶散怠工,期末壓力過大,這對知識的習得影響很大。
(四)課程成績評定的過程監控不夠
大學期間,課程成績一般由兩部分構成,一部分是平時成績,一部分是期末卷面成績。平時成績考察的點一般包括出勤、課堂表現以及作業完成等情況,具體記錄的次數學校不同可能有差異,作為給分主體——老師,一般都是期末交記分冊時才湊夠次數,具體記錄多少分,可能早已不是最重要的,甚至淪為變通的手段,想讓你通過考核,平時成績可以給高點,以平衡卷面成績的不及格;試卷成績的評定,除公共課外,專業一般都由任課教師自己閱卷,閱卷的尺度、松緊等等都是相對主觀的行為,這個過程很少有監控,很難保證客觀。作為課程成績的組成部分——平時成績、期末卷面成績按照一定的比例加權后就得到課程的最終成績,那顯然就缺乏公允了。
三、解決辦法
(一)圍繞課程習得目標,豐富課程考核方式
在專業教學計劃中,課程的性質是有區別的,有理論課,有實踐課,也有實驗課,對于結課具體的課程考核而言,筆者認為,任課教師應該根據課程的性質以及課程在整個專業課程體系中的作用,選擇對應的且較準確課程考核方式進行最終的考核,形式可以靈活,應避免開閉卷以及計分方式的束縛,這樣既體現了課程培養要求,又豐富和考核方式,何樂而不為?
(二)突出能力獲得,提高命題的質量
對于命題,一般要關注信度、效度和區分度,這是基本且最不易把握的。需要有較長的教學實踐才能做到的,究其根本就是對學生學習狀況的了解程度,越了解就越能把握。在保證以上基本要求之外,筆者認為,一套好的試卷更應該突出對學生能力考核,所謂能力指的是相應的專業能力,也就是技能的習得以及知識的遷移能力,或者說解決問題的能力,而絕非簡單識記能力。從這個角度講,一張好的試卷絕非題型豐富,而跟要關注題目背后的能力觀測點。
(三)加強過程考核,提高學生學習積極性
在高校,一般結課都在學期末,課程考核也都集中在學期末統一進行,考前一個星期學生開始按照教師的復習重點,抓緊復習備考,順利通過就萬事大吉。這就導致一個學期的知識習得變成一個周的事情,平時就渾渾噩噩,得過且過。鑒于此,筆者認為,要加強課程學習的過程考核,可以把整個課程的考核分階段進行,最后把每個階段的考核結果按照比例加權得出整個課程考核結果。這樣既可以避免期末的備考壓力,又可以避免平時的閑散狀態。
(四)加強成績評定環節的過程監管,確保公允
在高校,成績一般包括平時成績和卷面成績,要保證最終成績的公允也要從這兩個方面加以規范,加強過程監督。平成成績部分,要給出明確的給分細則,同時不定期的檢查記錄,同時要求任課教師結課前給學生公布平時成績,并接受學生監督;期末閱卷,能做到流水閱卷的盡量流水閱卷;能做到交叉閱卷的盡量交叉閱卷;同時加強試卷評閱情況抽查的力度,對于抽查中的發現問題,要嚴肅依規問責并要求更正。
作為高校人才培養的最直接載體——課程,其考核的質量直接影響知識的習得,知識的習得直接關乎專業培養目標的達成。因此,理性思考目前高校課程考核的各環節,是教師以及高校管理者責無旁貸的責任,要培養高素質的畢業生就必須關注課程,關注課程最核心的就要關注課程考核。(作者單位:三亞學院 人文與傳播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