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路迎
摘 要:“人的全面發展”是馬克思主義的重要理論之一。十八大以來,習近平把“人的全面發展”理論滲透到社會生活的各個領域,特別是在社會主義新時代,我國主要矛盾的轉變更是開辟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新境界。本文回溯了“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形成的歷史淵源,進一步提煉了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中對“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新發展,尤其是對習近平領導的黨中央實施的“精準扶貧”政策在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中的地位和作用做了深刻解讀和思考。
關鍵詞:人;“全面發展”;“精準扶貧”
一、馬克思導師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
1.“人的全面發展”的內涵
首先,在“人”的詮釋上,馬克思所指的人是現實的個人,“是從事活動的,進行物質生產的,因而是在一定的物質的、不受他們任意支配的界限、前提和條件下活著的”[1]。而且“任何現實的人都是在一定的生產力和生產關系構成的社會中活動著的人,孤立的、同社會隔絕的人是不可能存在的”。馬克思曾說過“人是歷史的創造者”,因此,現實的人又是社會的,歷史的。馬克思研究人的全面發展的出發點,是包括資產階級在內的全人類。全人類這個詞包含了群體和個人。其次,在對“全面”的界定上,“全面”即完整,各個方面的全面發展,我認為在這里指的是人的德智體美勞五個方面,同時還包涵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關系以及人的個性等各個方面最后,在對“發展”的思考上,發展是事物從出生開始的一個進步變化的過程,是事物的不斷變化和更新的過程。在這里的“發展”應該是指全面提升的過程。
總的來說,人的全面發展有兩層含義:一是對于區別于自在世界的整個人類社會而言,人的全面發展實質上就是人類社會從必然王國向自由王國的過渡, 也就是說,國家的社會化程度達到歷年以來的制高點,整個人類社會的各個領域充分和諧發展,社會物質文明和精神文明極大提高。二是指現實中的每個人,在自身要求和社會進步等內外因素作用下,完整、自由、充分地提升和完善自己各個方面,同時也能更好地與他人、社會、自然和諧共處,充分展現自己個性的發展。人的個性的全面發展和整個社會的全面發展是相互影響,密不可分的。社會的全面發展需要全體社會成員長時間的努力奮斗才能實現;同時全面發展的社會又會帶動全體社會成員的自由、充分地發展,并為他們的全面發展提供了強大的物質平臺。
2.馬克思主義創始人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的理論
“人以一種全面的方式,也就是說,作為一個完整的人,最終占有自己的本質”,這句話出自《1844年經濟學哲學手稿》,是馬克思對“人的全面發展”思想的集中概括。馬克思把人的全面發展具體劃分為三個方面,分別是:人的勞動能力、人的社會關系和人的個性的自由充分發展,每個方面的層次逐漸提升。勞動能力作為人生存的最基本能力,同時也是人全面發展的物質基礎,不容小覷;社會關系是人在現實社會中必不可少的。人是社會的人,隨著人們勞動能力的提高,生產力的迅速發展,社會的復雜性也會越來越突出;個性的發展是三者中最高層次的要求。
實現人的全面發展是一個長期的、動態的、復雜的過程,共產主義社會是人的全面發展的最終社會形態。馬克思將人的發展分為三個基本歷史階段,即以人的依賴關系為主的前資本主義階段、以物的依賴性為基礎的人的獨立性的資本主義階段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最高階段也就是共產主義社會。第二個歷史階段為人的全面發展提供了豐富的物質基礎。馬克思恩格斯認為,只有消滅私有制,實現公有制,才能實現人的全面發展。而共產主義社會這種社會形式,充分體現了“每一個人的自由發展是一切人自由發展的條件”[2]。馬克思恩格斯堅持認為只有進入共產主義社會才能真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
教育和生產勞動相結合是實現人全面發展的根本途徑。馬克思指出:“生產勞動給每一個人提供全面發展和表現自己全部的即體力和腦力的能力的機會”[3]??梢姡a勞動在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過程中是必不可少的。馬克思在《資本論》中提到,未來教育“它不僅是提高社會生產的一種方式,而且是造就全面發展的人的唯一方法”[4]。可見,教育對社會生產力提高和人的充分發展具有舉足輕重的作用。
二、“人的全面發展”理論在當代中國的新發展
1.習近平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表述
“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把增進人民福祉、促進人的全面發展作為發展的出發點和落腳點”[5]。十八大以來,習近平在繼承胡錦濤同志“以人為本”思想的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思想,并把它貫徹落實到社會的方方面面。在此基礎上有了一個“中國夢”偉大夢想、“兩個一百年”的奮斗目標、“三嚴三實”的治黨理念、“四個全面”的戰略格局、“五位一體”的發展思路。 “人類命運共同體”、“三大攻堅戰”等馬克思主義中國化的新發展。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提出了“八個明確”,其中第二個“明確”提到了:“必須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不斷促進人的全面發展、全體人民共同富?!盵6]。
進入社會主義新時代,實現“人的全面發展”的思想就突出表現在“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中。什么是“人民”?人民,這個詞早已出現,一般是泛指人,它的概念在不同國家和不同歷史時期包含不同的內容。習近平同志在2015年11月23日十八屆中央政治局主持學習時首次提出了“以人民為中心”的思想,并強調“我們要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發展思想,抓住人民最關心最直接最現實的利益問題,不斷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根本利益”[7]。
十九大報告對“以人民為中心”的內涵作了具體的表述:即重視人民群眾在歷史創造過程中的作用;黨的目標、立場、方法要一切從人民群眾這個主體出發;堅持走區別于其他政黨的“群眾路線”;堅持立黨為公,執政為民;貫徹落實發展為了人民,依靠人民,發展成果與人民共享,增強人民的獲得感和幸福感。
2.新時代關于“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實踐之一——精準扶貧
“精準扶貧”,是習近平總書記2013年11月3日,在湘西州花垣縣十八洞村調研扶貧工作時發出的號召?!熬珳史鲐殹笔恰按址欧鲐殹钡膶ΨQ。精準扶貧,主要是就貧困地區、貧困居民而言,誰貧困就扶持誰,精確識別、精確幫扶、精確管理的治貧方式。俗話來說就是“對癥下藥,藥到病除”。精準扶貧就是實現從全面小康到共同富裕這個價值和理想的必要途徑?!巴跺X”是“魚”的話,那“扶貧”就是“漁”,而“精準扶貧”就對“魚”的種類和“漁”的方式有了更高的目標和更嚴要求。顯然,“精準扶貧”比簡單的“投錢扶貧”更加需要領導者投入大量的時間、精力去走進群眾,深入了解群眾內心的需要,然后“對癥下藥”,帶領他們奔向致富之路。畢竟“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胺鲐殹?,重在“扶志”和“扶智”。古往今來,多大的家業也經不起坐吃山空,何況,國家的扶貧資金也是有限的。所以,我們只能用有限的“魚”暫時緩解貧困地區的狀況,并且抓住這次機會不斷教他們“漁”的技巧,讓他們自力更生,要從根本上為他們“扶技”、“扶信心”。就像小孩子學走路一樣,家長總有放手的一天。一點點量的積累,才會達到質的飛躍?!熬珳史鲐殹辈攀菑母旧辖鉀Q脫貧,進一步實現“中國夢”根本出路。
隨后,國家又提出了精細化管理、精確化配置、精準化扶持等重要思想,制定了“六個精準”來保證“精準扶貧”的順利實施,把“精準脫貧”作為“三大攻堅戰”之一,擺到了重要位置。還推出了一系列與“精準扶貧”相關的具體政策:實施農村造福工程,扶貧到戶政策,主要指貧困地區搬遷和重建項目;醫療救助,對特困供養人員、低保貧困對象、低收入的老弱病殘、因重病致貧的人提供資助;困難學生資助,對全日制的學生實行多元扶持和義務教育資助等;整村推進,典型的對農村綜合發展而制定的政策。
三、“精準扶貧”與“人的全面發展”
1.問題的提出——“扶貧”要“扶志”、“扶智”
“貧”,從它基本字義上來講,有窮,收入少,生活困難之意,“無財謂之貧”,與“富”相對。“貧”,從它的會意兼形聲來講,上面是分字,下面是貝字,“貝”,在古代曾作為錢幣使用,在這里指財富?!胺帧币簿褪恰耙环譃槎薄ⅰ坝梢欢唷钡囊馑??!胺帧焙汀柏悺甭摵掀饋肀硎尽板X財由多一直分散到少”。本義:分錢,散財。轉義:錢財減少。古人云:“貧,財分少也”?!柏殹?,可以引申為缺少。指資源缺少,如:土地貧瘠。也可以指其他方面的缺乏,如:知識貧乏。這個“貧”就包含精神層面的東西,不僅是指物質方面的不足。
“精準扶貧”中的“貧”,不光是指解決貧困地區、人口物質生活的需要同落后的社會生產之間的矛盾,讓他們吃飽穿暖,而且上升到了他們精神層面的需求。第一,“扶”沒有勞動能力的老弱病殘。這里主要就是給予他們物質方面的幫扶。這些情況就應該劃入低保家庭,給真正需要幫助的人們解決他們基本的衣食住行等問題。尤其是上了年紀,孤苦伶仃的老人、發生重大意外變故生活不能自理的殘疾人、年紀尚小沒有生活能力的孤兒。長期以來,調查報告多次證明了老人和殘疾人的醫療費用,是致貧的重要原因之一。第二,“扶”正值上學年華,而輟學回家的青少年,或者是因兒時貧困,導致文盲的這一代中年人。這里指的是“扶智”。第三,“扶”有勞動能力,卻無處施展,沒有生存技能或者是他們的生存技能根本支撐不住他的家庭的人,這里主要指的是“扶技”。最后一個,“扶”有勞動能力,卻背井離鄉,外出打工,沒有在家鄉創業的有文化、有技能的年輕人,這里主要指的是“扶志”。
2.點“精準”之穴——“扶貧”必“扶志”“扶智”
(1)怎么“扶”
從時間來看,扶貧不僅是使貧困人口,貧困地區暫時擺脫貧困,而是要達到永久地殲滅貧困。要實現這一點必須溯其源頭,從根本上解決貧困地區的問題,增強他們的自我發展能力。而中國貧困人口主要是農民,因為地理位置,生態資源等客觀因素造成交通閉塞、物資匱乏,他們錯過了受教育的機會,遠離改革的浪潮中心,一代接一代,越來越與社會發展脫軌。教育水平、勞動技術等嚴重滯后,因此他們不得不面臨的貧困就會凸顯出來,包括:住房、教育、養老、遷徙、就業、醫療和機會等。雖然國家一直在努力改變,采取了大量的最基本的舉措和做了大量的工作,取得了一定的成就,但今天進入了新時代攻堅拔寨時期,要取得決定性的精準扶貧的最終勝利,必須追其根源,就要“扶智”和“扶技”,讓貧困人群跟上新時代的步伐,防止貧困代際遺傳?!胺鲋恰敝饕侵柑岣哓毨丝诘闹R水平,九年義務教育在一些邊窮偏遠地區還沒有完全落實,國家對高中學生又實行了“雨露計劃”,助學金以及對本科生、碩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實行的獎助學金等政策,來進一步促進學生群體的全面發展。而對學生父母這一輩關注較少。最近老年大學興起,部分地區也開始對中年人提供創業教育活動。在信息化飛速發展的時代,主要是提高農民獲取信息的能力,能夠及時獲取國家實施的扶貧政策。最近國家對農民在購買農業機械,還有太陽能路燈,過濾飲水機等方面給予現金補助,還有寬帶也已經進入農村,這就是“扶技”的表現。農業種植技術先進了,農民身體健康,生活便利了,農村收入才會增加,貧困戶才會脫貧。至于有些生態環境惡劣的貧困地區,農業發展前景小,就要結合本地優勢發展特色產業,這就需要政府派專業人士考察,引進先進技術和資金,同時還要把致富技術教授給貧困人民,實行真正的“扶技”來改變貧困落后的局面。
從內容來看,扶貧不僅僅指的是物質方面,還包括精神方面的“扶貧”。比如個人的欲求、愿望、意志、目的、觀念、信念等精神層面的需求。即扶貧要“扶志”。在精準扶貧過程中,在國家資金,技術,政策的大力支持下,我們始終要記得貧困人口才是扶貧工作的主體,并不斷激發脫貧主體在精準扶貧過程中的熱情和動力。要以貧困人口的個人發展為中心,調動貧困地區、貧困人口的脫貧積極性。弘揚中華民族自力更生、艱苦奮斗的民族精神,引導他們“寧愿苦干,不愿苦熬”的觀念,腦袋、錢包一起富,豐富貧困地區精神文化活動,進行一場從內而外的變革,在脫貧的同時促進人的全面發展。
(2)“精準扶貧”與“人的全面發展”的內在聯系
習近平強調:“言必信,行必果。農村貧困人口如期脫貧、貧困縣全部摘帽、解決區域性整體貧困,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底線任務,是我們作出的莊嚴承諾”[8],在共同富裕的道路上,一個都不能少。
實施“精準扶貧”的最終目的是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一價值追求,“人的全面發展”的實現過程中需要“精準扶貧”這一政策。首先,“精準扶貧”和“人的全面發展”的涵蓋的對象范圍不同,但二者的出發點都是“以人為本”。其次“精準扶貧”是在實現“人的全面發展”這個總目標的過程中提出來的,是特殊時期的特別政策,相較而言,“人的全面發展”內容更加豐富。最后,馬克思正式提出“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后,“人的全面發展”就一直作為科學理論不斷發展,甚至貫穿到未來的共產主義社會,而“精準扶貧”在貧困人口全部脫貧之后,又會被新的政策代替。由此看來,前者作為理念和追求比后者持續的時間更加長久。
(3)村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和自身不平衡、不充分的發展之間的矛盾
村民自身發展不充分主要是受客觀因素、主觀因素和人為因素的影響??陀^因素主要包括自然環境和家族遺傳;主觀因素主要體現在主觀能動性方面;人為因素有受教育程度低、政策落實不到位等。這些因素導致了村民個人的發展參差不齊,個體差異明顯。進入二十一世紀,絕大部分的村民在解決了自己的溫飽問題之后還有了自己的娛樂時間,他們對未來生活質量的要求更高,不僅僅局限于他們的物質生活水平,還包括他們主觀世界的精神、情感、欲求、愿望、信念等各方面的發展。每個人自身發展程度不一樣,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是不同的,沒有得到實質性的滿足,很多美好事物還停留在理想階段。新時代,人民對美好生活的需要,成為我們今天的奮斗目標。
因此,在滿足村民群體物質需要的同時,進一步促進村民個人能力的全面發展,使村民在未來的就業和生活中有充分的自主選擇權利,為社會培養全能型的人才;提升村民在思想道德、價值追求等精神生活方面的全面發展,重拾經典傳統文化、“八榮八恥”、以愛國主義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開放為核心的時代精神,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營造村民與自然和諧相處,與社會協調發展的新局面。
四、結語
習近平“人的全面發展”思想對新時代中國社會的發展具有重大理論意義和實踐價值,它是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一部分,也是馬克思“人的全面發展”理論的重要組成部分。同時,習近平的“人的全面發展”思想還為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主要矛盾提供了解決的方法,為實現中華民族以及全世界人的全面發展指明了方向,使的人的全面發展不再是遙不可及的幻想,而是逐漸走進人民的現實生活中。在此進程中要特別關注貧困人口,尤其是農民階級在“人的全面發展”進程中的不平衡、不充分發展之間的矛盾,堅決打贏脫貧攻堅戰,努力開創新時代人全面發展的新局面。
注釋:
[1]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 2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649
[2]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選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5.92
[3]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20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71.318
[4]馬克思、恩格斯.馬克思恩格斯全集 (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60.514
[5]中共中央關于制定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三個五年規劃的建議[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4.5
[6]黨的十九大開幕 習近平作報告[EB/OL].2017.10.19
[7]習近平.在學習《胡錦濤文選》報告會上的講話[N]光明日報,2016.09.30
[8]《脫貧攻堅如何精準發力?——解讀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三十九次集體學習精神》,新華網:http://news.xinhuanet.com/politics/2017-02/22/c_129491512.htm
參考文獻:
[1]中共中央文獻研究室.十六大以來重要文獻選編(上)[M].北京:中央文獻出版社,2011.850
[2]習近平十二屆全國人大一次會議閉幕會上的講[N].2013.03.17
[3]國家行政學院編寫組.中國精準脫貧攻堅十講[M].北京:人民出版社,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