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委
聲樂是指“歌唱的音樂”,現代的音樂教學中,根據不同的唱法又細分為美聲唱法、民族唱法、流行唱法等,這里所說的唱法,其實是指演唱時的演唱模式,包括演唱時的舞臺表現風格、發聲方式、咬字方式等。
美聲唱法起源于17世紀初,在聲樂演唱中以音質圓潤流暢而著稱,美聲唱法的特點是注重技巧性,同時因為意大利語的語言特點,強調咬字和歌唱腔體的結合,最終呈現出“口語化”的表現風格。由于發展時間長,美聲唱法經歷了很長的發展時間,經過大批學者的研究、探討,產生了最完善的教學體系。
美聲唱法在演唱中主要需要注意以下五個問題。第一是呼吸,好的氣息是聲音狀態的保障,能自由的掌握氣息是美聲演唱中最重要的基礎,能自由地做到氣息的收放,才能自由控制自己的聲音;第二是聲區的,在演唱時根據音高和發聲位置,一般分三個聲區,分別是胸聲區、混聲區和頭聲區,在演唱時要注意各聲區之間的自然轉換,主要方法是要掌握好不同聲區之間的轉換音;第三是演唱時的音質,上文中提到過美聲唱法的特點就是圓潤的音色,專業美聲演唱者都追求色彩明亮、具有明顯共鳴的音質,要做到演唱時既緊張又松弛;第四是微顫,也就是日常生活中會提到的顫音,在美聲唱法中,在演唱長音時通常會帶有微顫,但微顫的頻率過快或者過慢都會破壞音樂的連貫性,所以在使用微顫技術時應該注意微顫的頻率,一般以每秒六至七次為佳;第五是音量問題,不考慮旋律走向、歌詞情感和沒有氣息支撐的高音量是一種噪音,正確的使用氣息推動音量,并融入情感,則能發出高質量的聲音,所以在演唱中需要根據旋律走向、歌詞內容和演唱時的情感表達,分析演唱時的音量。
在教學中,教師占主導地位,所以身為一名教師,不斷地學習和自我修正是十分重要的。聲樂教學是一門看不見的學科,教學時需要學生和教師都充分地發揮“想象力”,如果在教學中只教授所謂的“方法”,學生很難直觀體會,針對聲樂學科的這一特點,我在日常教學中,有以下幾點方法。
一、在教學過程中一定要“因材施教”
在日常的教學工作中,有不少的“特殊音樂類型”的學生。由于生長環境、音樂審美、語言習慣等各種方面的不同,每個學生對不同音樂的感受都是不同的,有的學生十分鐘愛意大利的聲樂作品,有的學生卻覺得意大利歌曲的旋律不好聽或者難以深入感受,比較喜歡中國風格的美聲歌曲。興趣是學習的基礎,所以在教學中,除了基礎的發聲練習是一定要每個學生都做的以外,其他教學內容我會根據學生進行分類,不會要求學美聲就一定要唱很多意大利歌曲,而是根據學生對音樂的接受程度選擇歌曲進行教學。
二、教學中我一般采用豎唱法和橫唱法
具體使用哪種唱法,要根據不同學生的生理條件和歌唱習慣而定。橫唱法在演唱時要求嘴巴呈“微笑”狀,喉嚨前后打開,使聲音呈現出“橫”的感覺。“豎”唱法時是指歌唱時嘴巴上下打開,同時喉嚨也上下打開,使聲音有“豎起來”的感覺。不少學生在初入學校時,因為高考時的突擊教學,演唱習慣并不好,唱法也模棱兩可,所以我比較注重對唱法的糾正,一定要將豎唱法和橫唱法明確分清,并選擇其中一種,否則在演唱中會給人咬字方法和腔體不統一的感覺。
三、美聲中國化的轉變
美聲唱法從意大利起源,從咬字上來說并不完全適合用中文演唱,那么在教授中文歌曲的時候,不能夠完全按照傳統的意大利美聲的方法去教,要結合中文的語言特點,形成專屬于中國的美聲教學體系,當然,這需要所有音樂人共同努力。
四、綜合各種情況選擇教材和教學內容
美聲的教學不是一兩本書就可以完成的,教材是教學內容的載體,但一本教材不可能滿足教師的所有需求,在教學過程中,教師不應過分依賴某一本或某一套教材,應該在生活中擴大自己的閱讀量,在教學中綜合各種教材中適合教學的內容,甄選不同的曲目供學生演唱和學習,好的音樂教師通常需要結合各種教材的同時,根據不同的學生特點,形成一套特殊的教學內容,去進行有效地講解。
五、注意非聲樂技巧的要素運用
在教學過程中,除了具體的聲樂技術要點,對其他因素的運用也十分重要。一首完整的音樂作品,不僅要從技術層面去解析和學習,還要從作品背景、題材等方面去理解,啟發學生通過理解加入自己的想法和感情,再與舞臺表演、肢體語言等要素的配合,才能完整的在舞臺上表現出一首音樂作品。
六、在教學中設置自由提問環節
在教學中,及時接受學生反饋是最重要的,同樣的教,但在每個學生的理解之下都會有不同的效果和不同的問題產生,那么及時的根據學生的問題提出解決方案就是最應該及時做的。所以在每節課中,都應設置提問環節,讓學生根據上節課課后的練習或者本節課的內容提出問題,由教師解答。通過這樣的過程,教師可以發現學生存在的不足和問題,學生也可以提出自己的疑問,這樣一來一回的過程,有利于培養學生獨立思考的習慣,同時提高了學生的進步速度和學習質量,也有利于教師總結問題,及時更正教學方向。
目前的美聲教學工作還需要不斷地探索、研究,前進的道路中得到的都是寶貴的經驗和財富,教學的理念、方法和內容需要不斷地交流、調整、更新和學習,我們也可以從中學習先進經驗,不斷完善自己的教學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