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在素質教育得到深入發展的社會背景下,小學數學傳統教學方式已經無法滿足對學生數學綜合素質培養的要求,對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進行革新勢在必行,已經成為基礎教育階段教管中心以及全體小學教師共同關注的問題。在綜合分析新課程背景下小學數學課堂教學方式的基礎上,以導學案教學方法為例進行了具體解析。
關鍵詞:小學數學;教學方式;新課程;改革
學習方式的轉變是新課程改革的顯著特征。而創新是素質教育的核心;創新是一種精神。古人曾經說過:“疑是思之始,學之端”,愛因斯坦也曾經指出“提出一個問題比解決一個問題更為重要…”教學中,鼓勵學生“敢問”,教學生“會問”是值得我們每一個教師關注研究的。諾貝爾物理獎得主美籍華人朱棣文曾一針見血指出:“中國學生學習很刻苦,書面成績很好,但動手能力差,創新精神明顯不足,這是與美國學生的主要差距。”我認為這一評價非常中肯、切中時弊。
當前,在新課標的指導下,在創新性的課堂教學中,我們必須牢固地確立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主體現,以學生能力發展為重點的教育質量觀,以完善學生人格為目標的教育價值觀。教師應充分地尊重學生的個體差異,把學生看作發展中的人,可發展的人,人人都有創造的潛能;學生要創造性地學數學,數學教學就要充滿創新的活力;于是,在數學課堂教學中,教師應意識到創新課堂教學方法。
一、創設良好的學習情境,激發學生學習的主動性、積極性,培養學生的創新思維
我們的課堂教學形式單調,內容陳舊,知識面窄,嚴重影響學生對數學的全面認識,難以激起學生的求知欲望、創造欲。新課標中指出:“數學教學應從學生實際出發,創設有助與學生自主學習的問題情境”。認知心理學關于學習機制的最新研究成果揭示了學習主動性的本質是認識主體的主動建構。只有當認識主體意識到是其自身在影響和決定學習成敗的時候,生動建構才有可能實現。從認識論意義上看,知識總是情境化的,而且在非概念水平上,活動和感知比概念化更加重要,因此只有將認識主體置于飽含吸引力和內驅力的問題情境中學習,才能促進認識主體的主動發展。
二、增強信心,讓學生樂于提問
有人曾經說過“沒有歡欣鼓舞的心情,學習就會成為學生沉重的負擔”,我們知道積極地情感體驗能使學生對學習產生積極地影響。教學活動中,教師應重視情感的誘發和融入,對學生的提問給予充分的認可和肯定,對某些問題上自己的失察甚至無知絕不掩飾。采取平等,開放,誠實的態度使學生樹立提問的信心,產生樂于提問的情感體驗。教師還將競爭機制引入到學生的提問中,比一比誰的問題提的好,給他們一句鼓勵的語言或者給他們一次熱烈的掌聲,就會有效提高問題質量,增強提問樂趣。讓學生學會提問,教師可以以問引問,例如,教師在教學“分蘋果”這個內容時,教師可以引導:你看到了這個題目想問點什么?教師一一出示后,再追問:對以上分類你有什么疑問嗎?學生思考后,提出了自己的見解,比較有價值的問題有:要怎樣分?為什么要這樣分?還可以怎樣分?教師把這些問題寫在黑板上讓學生挑選問題探索,研究,最后找到答案。這樣學生在教師有計劃,有步驟的引導下不斷地提出問題,解決問題,既獲得了知識,又培養了能力。
三、鼓勵學生自主探索與合作交流,利于學生創新思維的發展
解決問題的關鍵是教育內容的革新,教育觀念的更新和教學方法的創新,“數學教學是數學活動的教學,是師生之間、學生之間交往互助與共同發展的過程。”弗賴登塔爾曾經說:“學一個活動最好的方法是做。”學生的學習只有通過自身的探索活動才可能是有效地,而有效的數學學習過程不能單純地依賴模仿與記憶;建構主義學習理論認為,學習不是一個被動吸收、反復練習和強化記憶的過程,而是一個以學生己有知識和經驗為基礎,通過個體與環境的相互作用主動建構意義的過程。創造性教學表現為教師不在于把知識的結構告訴學生,而在于引導學生探究結論,在于幫助學生在走向結論的過程中發現問題,探索規律,習得方法;教師應引導學生主動地從事觀察、實驗、猜測、驗證、推理與合作交流等數學活動,從而使學生形成自己對數學知識的理解和有效的學習策略。因此,在課堂教學中應該讓學生充分地經歷探索事物的數量關系,變化規律的過程。
根據計算結果,探索規律,教學中,首先應該學生思考,從上面這些式子中你能發現什么?讓學生經經歷觀察(每個算式和結果的特點)、比較(不同算式之間的異同)、歸納(可能具有的規律)、提出猜想的過程。教學中,不要僅注意學生是否找到規律,更應注意學生是否進行思考。如果學生一時未能獨立發現其中的規律,教師就鼓勵學生相互合作交流,通過交流的方式發現問題,解決問題并發展問題,不僅能將“游離”狀態的數學知識點凝結成優化的數學知識結構,而且能將模糊、雜亂的數學思想清晰和條理化,有利于思維的發展,有利于在和諧的氣氛中共同探索,相互學習,同時,通過交流去學習數學,還可以獲得美好的情感體驗。
四、引導反思,獲得情感體驗
教學中要給學生提供更多的、足夠的機會去反思,讓學生自己理一理、比一比,讓學生在討論、分析、交流、比較甚至爭辯中,親身體驗探究發現的“過程”,通過組織學生自評、互評增強學生主動參與探究的自信心,使學生逐漸把探究學習作為自己學習生活中的第一樂趣。
例如:在學習小數除法時,我組織學生進行討論:“今天我們學的知識與我們原來學習過的整數除法有什么相同點和不同點的?引導學生通過對發現過程的回顧,去感悟探究發現的方法。這樣學生不僅學會了“小數除法”的計算方法,而且學到了如何去探究新知的學習方法,更增強了學生主動學習的動力和信心。
五、努力打造適合學生實際的教學環境
托爾斯泰說:“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制,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只有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和自信心,才能在自覺的學習活動中,使學生興趣盎然,充分挖掘出學生的內在潛力。所以,教師在教學過程中,要根據小學生的年齡特點和教材內容,設計豐富多彩的學生容易接受的教學活動。如:有關數學教材內容的智力故事、謎語、有趣的圖片等,再使用多媒體課件,使抽象的、難以理解的數學問題,變得形象生動、清楚明白,也非常容易讓學生理解。
六、尊重學生個體差異,實施分層教學,開展積極評價
美國心理學家華萊士指出,學生顯著的個體差異、教師指導質量的個體差異,在教學中必將導致學生創造能力、創造性人格的顯著差異。因此,教師調控教學內容時必須在知識的深度和廣度上分層次教學,盡可能地采用多樣化的教學方法和學習指導策略;在教學評價上要承認學生的個體差異,對不同程度、不同性格的學生提出不同的學習要求。
創新是一個民族的靈魂,是國家興旺發達的不竭動力,沒有創新就談不上前進與發展。在數學教學中讓學生學會提問是創新教學的首要任務,教會學生提問,勢在必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程改革后的數學課堂應創設富有探索性、挑戰性的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不僅能更好地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能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化,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的教材、創新的教法與創新的課堂環境有機地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課程改革已轟轟烈烈的在全國范圍展開,如何探索一條適合學生主動發展,有利于學生創新精神、實踐能力、合作品質培養的教學方式,成為在新課改中教育工作者面臨的主要課題。我在教學工作中,體會到課改后的數學課堂的探索、挑戰問題,讓學生通過自主探索和合作交流,這樣不僅能更好的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更重要的是能培養學生的創新意識和創造力,實施課堂教學的過程中,注重引導學生在課堂活動過程中感悟知識的發生、發展與變徑,培養學生主動探索、敢于實踐、善于發現的科學精神,將創新教材、創新教法與創新課堂的環境有機的結合起來,將學生的主動學習與創新意識的培養落到實處。
作者簡介:
丁淑莉(1981--)女,一級教師,小學數學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