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曉燕
摘 要:四川民歌鋼琴改編曲是在四川民歌及民間音樂的基礎上進行的改編和再創作。這種改編與再創作基本上都遵循了當地原有風格特征,其中包括音樂中最重要的取材、曲調、韻律等。這樣的改編曲不僅能充分將民族音樂元素的精華加以展示,更能促進其在民族音樂文化的領域的蓬勃發展。本文以民歌改編鋼琴組曲的民族音樂文化研究為主線,通過對民歌改編鋼琴曲的意義、四川民歌的改編特征行研討,從代表作《巴蜀之畫》中看四川民歌改編鋼琴組曲的民族音樂文化,為促進四川民族音樂的傳播與發展盡綿薄之力。
關鍵詞:四川民歌;改編;鋼琴曲;《巴蜀之畫》;音樂文化
中國民歌因其歷史悠久,具有民族性、地域性和鄉土性等特點,從而產生了獨一無二的個性與魅力,形成一條強勁的文化認同紐帶,加強了對各民族的認識和聯系。在這條文化紐帶的支持與維系下,民族的文化自尊心、自信心和凝聚力得以提升。四川是我國少數民族聚集豐富的省份,各民族文化聚集,相互碰撞融合發展,從而形成了具有各民族風格融合而又特點鮮明的當地民歌,這種積極的改變和發展不僅能夠促進各民族的文化繁榮與交流,更重要的是使民歌能得到更好的傳承與發展。
一、民歌改編鋼琴曲的意義
在現代音樂文化的傳承與發展中,原生態的民間音樂受到了多方面因素的制約,其地域性特征通常得不到各民族的認同與欣賞。因此,將傳統與現代音樂相結合,成為了無數音樂工作者孜孜不倦追求的目標。其中,鋼琴這種樂器,在文化變革的時代潮流中,無疑是其中最好的傳播載體。在傳播民間音樂文化中,鋼琴因其多聲部表達力豐富,受眾普遍,能夠緊密的結合現代音樂。因此,相比與其他樂器,鋼琴具有難以比擬的優越性。
1.民間音樂文化及音樂思維的普及
鋼琴音樂的一大特色就是受眾廣泛。為實現鋼琴音樂普及,將來自于民間的題材選取作為鋼琴曲的主題,不僅能夠更直觀的反映人民群眾的審美情趣,也是廣大人民群眾對特殊文化需求的重要體現。無論是小調民謠還是大型的管弦樂甚至交響音樂等,鋼琴都能夠將這些進行改編。從而更容易進行單獨演奏,在了解音樂思想和表現音樂主題上也能夠更容易進行。
2.拓展了鋼琴的表現力
在民歌改變鋼琴曲的形成過程中,多種因素都有可能融入音色中,其中“非鋼琴”因素的融入,如民歌演唱和民間樂器音色模仿、民族音樂的結構形式、音色變化等等,這些因素對鋼琴表現力的拓展都起到了增強的作用,具有更加豐富的層次感。
3.加速了民族音樂現代化的腳步
民族音樂改編為鋼琴曲,以中華民族的音樂文化為基礎,離不開植根于傳統音樂的沃土,這些文化能夠為改編鋼琴曲帶來創作的欲望和靈感;這種改編絕對不是單純地模仿、重復和簡單移植,最終的追求還是“新中存舊,舊中創新”。作曲家在對民歌等民族音樂進行傾聽、感悟的過程中將自己的體會感悟與其融合,產生全新的靈感,結合當地的人文風俗環境,賦予民族音樂文化全新的面貌和全新的時代內涵和氣息。對民族音樂、民歌的鋼琴曲改編,不僅是繼承更是發展,對時代文化的傳承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
二、四川民歌的改編特征
民歌作為一種聲樂體裁,對其進行的改編,包含了大量創新的改編、創編,必須在作曲家經過加工處理,然后調整為適合進行鋼琴演奏的曲目才可以。四川民歌的改編以四川音樂主要形態為基礎,在改編為鋼琴曲或者鋼琴小品等其他形式的音樂作品時,作曲家一般會基本保留部分原民歌曲調的風格,這也是從審美角度方面的考慮,這樣的改編并不會使原民歌的基礎樂思發生較大的改變,與此同時還能增加新的因素和色彩。這樣的創新融合就是改編的重要特點。在進行創作改編時,通常以下幾個方面的因素需要加以考慮。
1.移植
在較完整的民間旋律上直接進行編創,在本質上,這種手法就是將單聲思維旋律進行多聲織體的改編。在對原民歌的采用上,最基本的要求是適宜樂器演奏、曲調完整統一并且句式清楚,這樣的民歌在通常情況下樂曲的主題都會原封不動的得以保留。
2.調整
雖然采用的原民歌具有完整統一的曲調,但在進行改編的過程中,其中部分樂句表達不夠清楚或者與整體不夠協調平衡,這時就需要在大致保留原貌的基礎上,做出必要的微小調整,使曲目更加和諧。
3.改動
在保留音調特征的前提下,如果原民歌段落較長,曲調自由或者其他原因,作曲家需要根據當前實際情況對樂曲內容進行相應的改動。
4.對比于西方音樂
在縱向和聲功能方面,對音樂結構重要性的影響顯著下降,反而是多聲織體的運用,作為民族調式的核心對和聲的影響更加深遠。
5.通常來說民歌具有短小、精巧的特點
對于樂曲的曲式結構來說,通常在民歌采用方面不會選擇較為復雜的大型曲式,更多的將中、小型曲式作為選擇的目標。曲式上,大部分民歌鋼琴小曲除了需要符合西方傳統曲式學的結構原則外,更注重強調民歌多段體的屬性,這樣的形式比較松散,在曲式劃分的依據方面,更多的是采用以旋律發展的基本線條。
6.進行改編后的組曲或套曲
樂曲與樂曲之間,由于曲式、調性、調式的不同,速度和情趣等也發生了一系列的變化,從而兩者之間既有一定的鮮明對比,可以直觀的展現其發生的變化,避免改編作品平庸乏味、流于一般化;但同時兩者之間又能相互有所呼應,從而使主題形成鮮明統一的整體。
三、從《巴蜀之畫》看四川民歌改編鋼琴組曲的民族音樂文化
由于四川多民族聚集的特點,受眾多民族文化的影響,四川民歌的特色同樣受到了四川各民族音樂的影響,眾多的民族特色交融在一起,相互影響融合,使其打破了傳統狹義的、人為劃分的地域限制的障礙,通過音樂這種形式,以民族化特征延伸到西南各地。僅僅以四川民歌為題材,進行民歌鋼琴曲改編的成功案例并不常見,黃虎威教授,著名作曲家,長期致力于四川民歌鋼琴曲的研究,在中國民族風格鋼琴音樂創作方面,取得了重要的成就,著有鋼琴組曲《巴蜀之畫》,這部作品堪稱是其中的扛鼎之作,它不僅僅代表了四川民歌改編鋼琴曲的最高境界,同時對于民歌鋼琴改編方面具有重要的影響作用。
1958年,組曲《巴蜀之畫》完成。它的原形分別為六首四川民歌,每首小品的標題都能夠將濃郁的四川民族生活氣息體現,將詩情畫意的四川風味體現。對比于舒曼鋼琴組曲《童年情景》,它并沒有清晰化每一個特定的描寫對象,一一對應鋼琴音樂的描述對象,使其流動的童年畫面深深的印入腦海;同樣,也與穆索爾斯基《圖畫展覽會》不同,它并沒有將一個個畫面形象鮮明可視的展現出來。《巴蜀之畫》的標題深受中國繪畫藝術中的寫意手法的影響,不似西方的直觀鮮明,而是將巴蜀風情若隱若現地點綴出來:晨歌、空谷回聲、抒情小曲、弦子舞、蓉城春郊、阿壩夜會,讓人僅僅通過這六個小標題,都能夠在腦海里隱約地將巴蜀的美景風情,宛如千里巴蜀一日游,從早到晚地將一天中所見的風景展示出來。這六個部分內容各不相同,有的是靜止的空谷畫,有的是歡快活潑的歌舞場景。都能夠通過寫意的手法將巴蜀人民的生活場面充滿詩意的體現,給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覺。
《巴蜀之畫》雖然受少數民族民歌的影響,但能突破地域局限,以藏漢文化結合的形式出現。在四川,藏族是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少數民族之一,作曲家通常取藏族民歌作為代表,結合漢族民歌,一方面能夠描繪四川風景秀麗的山川美景,展現四川特有的風土人情,另一方面也是四川多民族的親密團結的象征。
四、結束語
在進行民歌鋼琴曲的改編過程中,想要得到人們的普遍認同和接受還有很長的路要走,因此,改編者在改編過程中,需要付出巨大努力,傾注大量精神勞動,通過自己的創新改造,使改編曲對比于原作來說更加具有情趣,能夠得到更好的傳唱。鋼琴改編曲不僅能夠讓鋼琴藝術形態的起源、狀態、發展及意義得到更深刻的認識,并且在宏揚和發展四川音樂文化起到了十分重要的促進作用。
參考文獻:
[1]楊艷.鋼琴組曲《巴蜀之畫》的民族特色與演奏技法[D].中北大學,2018
[2]袁文婧.黃虎威《巴蜀之畫》創作風格及技法分析[D].長江大學,2018
[3]李卓姝.淺談黃虎威作品《巴蜀之畫》中的民族特色[J].音樂時空,2015(12)
[4]何潔.對鋼琴組曲《巴蜀之畫》中的音響之筆的探析——以《晨歌》《蓉城春郊》《阿壩夜會》為例[J].大舞臺,2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