郭嘉純
摘要:隨著科技浪潮的興起,工業4.0時代的出現為我國制造業發展帶來新的機遇。本文以制造業為例,在工業4.0的大背景下,根據我國制造業的現狀,結合制造業未來可能的發展趨勢,探討了我國制造業未來的發展出路和盈利前景。
關鍵詞:工業4.0;制造業;發展出路;盈利前景
工業4.0為中國制造業帶來了新的商機。利用工業4.0的技術,制造企業不僅可以改善生產過程,還可以與客戶建立新的商業模式。2014年,中德雙方簽署《中德合作行動綱要》,借鑒德國工業4.0計劃,2015年我國《政府工作報告》中提出要力推“中國制造2025”,此被譽為“中國版工業4.0規劃”,其核心是智能制造,即制造業實現自動化和信息化不斷深度融合。為全球制造業描繪了的美好未來愿景。
一、工業4.0
工業4.0是德國政府首先提出的高科技戰略計劃。該項目由德國聯邦教育及研究部和聯邦經濟技術部聯合資助,預計投資額為2億歐元。工業4.0是指利用物聯信息系統將生產中的供應,制造,銷售信息數據化、智慧化,最后達到快速,有效,個人化的產品供應。其目的是提高整個制造業的智能化水平,構建具有適應性、資源效率及人因工程學的智能工廠,并將客戶和業務合作伙伴整合到業務流程和價值流程中。
工業4.0現已進入中德合作的新時代,在中德簽署的《中德合作行動綱要》中,總計有4條關于工業4.0合作的內容,第一條就明確提出工業生產的數字化就是“工業4.0”,對于未來中德經濟發展具有重大意義。兩國政府認為應為企業參與該進程提供政策支持。
二、我國制造業現狀
(1)環境污染重,社會危害大
近年來,由于工業發展過快,對工廠排放污染物的監管不足,破壞環境嚴重。同時隨著科技的發展進步,人們過度依賴工業發展帶來的好處,忽略了快速發展所帶來的負面影響,對于可能出現的問題所采取的預防措施仍有不足,隨之產生了資源預估不足以及環境污染等問題。生態環境是人類生存的物質基礎,也是經濟系統運行的基礎。由于過去人們生產生活過度追求經濟發展而沒有重視環境保護,導致經濟發展與環境保護失調,出現環境被嚴重破壞的現象。
(2)技術創新弱,關鍵技術少
中國制造業擁有豐富的勞動力資源和廣闊的市場,但是企業發展最為關鍵的創新能力不強,關鍵技術依靠引進。蕎鍬賣創新能力不足,造成企業準以適應新環境和市場需求變化。只有不斷加強創新,掌握新技術,迎接新挑戰,我國制造業才能擁有更強的核心競爭力和優勢。目前,雖然有許多制造業企必左行了轉型升級,但是大多數仍處于生產加工環節,大部分的關鍵性技術依舊依賴進口,原創性的技術和產品相對較少。
(3)資源利用低,經濟效率低
對于我國制造業而言,其競爭力的核心更應側重于生產效率的提高,降低單位產品的成本。我國勞動力成本較低,產品相應具有價格優勢,但生產效率卻沒有顯著提高。由于高新技術的研發和掌握需要一定的時間積累,一些核心設備仍依賴進口,造成低生產效率條件下的產品質量無法滿足現有市場對高標準產品質量的要求,以至于出現生產過剩?!案卟怀傻筒痪汀钡默F象揭示了我國需要提高生產效率的迫切性。
(4)產業結構差,國際化不足
目前,我國的制造業主要從事的是生產加工制造,產業績效仍需依靠外部投資和出口進行拉動,位于制造業價值鏈的低端。我國許多公司管理機制存在問題,導致企業競爭力大打折扣,其競爭手段多采用價格戰來實現。同時,由于我國制造業的國外市場主要依靠外國分銷商或者企業的合作伙伴,國內制造業企業缺乏國際化思維,欠缺國際化營銷經驗。制造業是最具有規模效益的產業,由于未能建立滿足市場經濟需求且產業集中度合理的生產系統,導致企業組織結構混亂的問題非常突出。
三、我國制造業的發展出路
(1)制造業智能化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中國智造”的概念逐漸興起,以科技進步帶動產業智能技術日新月異,中國制造將逐步走向中國智造。智能化制造業是指一個可以根據顧客的需求,對產品特性、成本、物流管理、安全、依賴程度、時間以及可持續性等因素進行編輯并賦予權重,融入技術創新,從而打造出最優化的產品配置的系統。智能制造意味著技術,成本和時間的創新,以及“自下而上”的生產模式革命,這種模式同時可以提升新的市場機遇。
將普通的工業設備改造成智能機器,就有必要解決機器管理人員和操作人員之間的互動問題、所有相關機器設備的集成整合問題、產品與加工的工程監控問題、大數據的應用問題、云計算的相關應用問題、傳感器和控制器網絡獲得數據和信息問題。這些問題在工業4.0時代下,通過先進技術推進,引進新型技術可以逐一解決,進而進一步將制造業推進為智能化制造業。
對于我國制造業未來向智能化進一步發展,筆者提供以下兩點新出路,供探討。
首先,制造業智能化降低勞動力成本,提高資源利用效率和經濟效率。在技術支持的前提條件下,制造業智能化大大減少了人力成本的投入,以較少的勞動力投入即可獲得超出原來』L倍的收益,提高了時間效率,經濟效率,為企業發展帶來創新點。
其次,制造業智能化有利于加強環境保護。發展制造業智能化,以新興技術支持環境保護,有效降低污染物排放,同時通過智能化可以有效提升污染物處理水平,減少排放。制造業智能化有利于推進資源節約型、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建立。
由此看出,制造業智能化利用創新性技術手段,順應了工業4.0發展的大背景,以其為動力加快制造業創新發展,將為我國制造業帶來新的生機。
(2)制造業服務化
制造業服務化最初作為一種新型的產業發展模式,從發達國家逐漸發展起來,并日趨成熟。隨著工業4.0時代的到來,制造業不僅包括單一的機械設備或生產線,還包括制造服務,而服務的深度將改變整個制造商的價值。工業大數據的急劇增長使制造業服務業比過去更加重要。對中國而言,制造業服務業也將為中國制造業帶來新的發展道路。
制造業服務化之所以可以改變當前制造業現狀,成為我國在工業4.0背景下新的發展出路,主要有以下三點優勢。
首先,制造業服務化為企業帶來了新的市場需求定位,提升了企業自身的競爭優勢,擴大了企業的盈利范圍。一方面,從差異化角度出發,為產品增加服務實現了產品的差異化,形成自身競爭優勢,難以被其競爭對手模仿;另一方面,從個性化角度出發,產品服務化可以滿足不同顧客的需求,提升產品的附加價值,增強產品在大眾頭腦中的記憶程度,延長產品的生命周期,為企業帶來盈利效益。
其次,制造業服務化改善了產業結構差的現狀,可以加快制造業產業升級的進程,優化產業結構。制造業服務化對制造業現在產業價值鏈所處位置進行了升級,產品附加價值得到提升。
再者,制造業服務化降低了產業對環境資源的依賴程度,有效的解決了環境污染問題,改善了生態環境,增強了社會效益。從“產品中心”向“服務中心”的轉變使制造業將對不可再生的環境資源的需求轉變為對環保服務、信息服務、科技服務等可再生資源的需求。
制造業服務化這一新型產業發展模式滿足了工業產業經濟與服務經濟的階段性需求,有利于我國未來經濟可持續發展的長遠利益,是適應我國現在制造業現狀的一條有效發展道路。
四、我國制造業的盈利前景
制造業產業的價值在于產品,提高產品的價值是企業追求的效益所在。為我國制造業未來能創造更多的經濟價值,提高產品附加值,增加產品定制化服務,盡可能多的滿足消費者的硬性與軟性需求,成為了現代制造業企業謀求發展的必經之路。其中,軟性制造和個性化定制道路為我國制造業帶來了新的盈利前景。
(1)軟性制造
軟性制造是指,通過提供售后服務和其他后續服務,來獲取產品更多的附加價值。
近年來,服務業的興起為制造業轉向服務化提供新的發展出路與盈利前景,軟性制造便是將制造業服務化,通過服務,來為制造業獲取更多的附加價值,贏得消費者認可,為企業帶來盈利。
軟性制造可以為我國制造業帶來商機,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
首先,由于生活水平的提高,顧客需求日漸個性化、多元化,顧客對于服務的關注度越來越高;其次,在全球制造業競爭日趨激烈的背景下,為了能在競爭中脫穎而出,制造企業必須找到新的競爭優勢,制造業服務化便是一個新的突破;最后,高新技術的高速發展和信息網絡的快速推廣,為制造業帶來了新的發展路徑方向,從而獲取更多收益。
服務的創新發展,質量的提升都為制造業帶來新的機會與挑戰,將服務應用于制造業,借助工業4.0的大背景,發展售后服務及其他后續服務,帶給消費者更為全面的體驗,為企業贏得機會,為我國制造業帶來新的盈利前景。
(2)個性化定制
隨著工信部把智能制造作為2015年甚至未來很長一段時間的工作重點之后,工業4.0受到了來自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個性化定制成為了工業4.0所描繪的未來工業產業場景中實現生產能力的核心。與此同時,帶有“信息”功能的系統成為硬件產品新的核心,也意味著個性化需求定制將成為新一代商業浪潮。
目前,全球的商業環境都在發生著變化,隨著互聯網時代的到來,越來越多的人們開始追求個性化的主張、表達個性化的觀點、關注個性化的需求。微信、微博這樣的自媒體形式的出現使得更多的人可以去彰顯自己的個性。那么,對于實物產品凸顯個性化定制,也是現代商業浪潮大勢所趨。
實現個性化定制,滿足顧客個性化需求,不再拘泥于產品自身價值,從產品附加值出發,提升附加價值來為企業帶來可觀收益,進而打造我國專屬的個性化制造業,開拓全新市場,將帶來新的盈利空間和發展前景。
五、結語
工業4.0是一種在信息技術發展到新階段而出現的新的工業發展模式。從最終目標來看,工業4.0不僅僅停留在技術層面,其核心轉換為提高企業、行業乃至國家的整體競爭力。
中國力推“中國制造2025”,實現工業自動化和新一代信息技術集成的工業現代化,從勞動密集型生產模式向高效的高科技生產模式轉變,對我國轉變經濟增長模式至關重要。我國需要借鑒德國工業4.0中的合理成分,進而為我國所用,實現我國制造業由“中國制造”向“中國智造”的轉變,將為我國制造業發展提供新思路,創造新機遇。
參考文獻
[1]李杰.“工業4.0”環境下的預測型制造田.世界科學,2014(5):13-16.
[2]李洪磊,于洋.制造業服務化過程中的關鍵問題研究[J].科技和產業,2013,13(4).
[3]胥軍,楊超.我國現代制造服務業的形成機理與發展對策[J].中國行政管理,2010(12):81-84.
[4]王喜文.工業4.0:智能工業[J].物聯網技術,2013(12):1-3.
[5]程曉蕾.工業4.0架構下的工業大數據的需求、環境及服務化[J].赤峰學院學報,2015(4)
[6]陳艷敏.我國推動兩化融合戰略與德國“工業4.0”有機結合[N].中國電子報,2014-05-30.
[7]王爾德.德國工業4,0戰略對《中國制造2025》的啟示[N].21世紀經濟報道,2014-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