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靜
摘要:受熱門網絡文學改編影視、熱門影視改編游戲等因素影響,“原創IP”逐漸進入主流,任何比較成功、建立了粉絲群體的娛樂作品均被視為“潛在的爆款IP”,“IP經濟學”的范圍越來越大。與此同時,消費者對IP的接受度于2015年達到最高點,此后驟然下降,直接導致了2016年國產影視行業的不景氣,對游戲行業也造成了影響。
關鍵詞:原創IP;粉絲群體;IP經濟學;類型化;規范化發展
一、影視市場的“IP神話”已經被一系列失敗之作所打破
2015年可謂影視行業“IP神話”的高峰之年:在電影行業,國產片票房名列前茅的《港囧》《夏洛特煩惱》《尋龍決》《煎餅俠》《澳門風云2》都是IP電影;在劇集行業,《錦繡緣》《花千骨》《瑯珊螃》《舉月傳》等IP大劇也霸占了電視和網絡收視率排行榜。但是,這個巔峰期消失的很快:短短兩年之內,IP戰略首先在電影市場,然后在劇集市場受到了嚴重挫折。
2016-17年,全國票房年度排行榜前25名的累計50部電影當中(注:2017年數據截止5月底),只有11部是國產IP電影;其中,嚴格意義上的人氣改編IP只有4部,剩下的是原創IP續集或混合IP。票房最高的兩部國產IP電影一一《西游伏妖篇》和《西游記之孫悟空三打白骨精》,使用的都是西游記這個“百年老IP”,而且與前作電影的關聯度都不大。《爵跡》《何以笙簫默》《致青春2》等根正苗紅的IP電影反而沒有取得票房成功,這說明觀眾的口味已經改變。
二、手游市場:與其說“IP為王”,不如說“端游改編為王”
有人認為,近幾年的手游市場也存在“IP為王”的現象,證據就是《夢幻西游》《大話西游》《劍俠情緣》《征途口袋版》等“IP手游”的火爆。然而,以上爆款手游的共同特點是從端游改編,繼承了端游的類型、玩法和劇情。與其診花們的成功是因為IP,不如說是端游成功的延續。事實上,2015年以來的手游行業潮流就是“端游化”,在玩法和玩家群體上都越來越類似于端游。“端游化”和“IP化”是不同的方向,不可混為一談。
2016年,全國流水前十名的游戲,有七款是端游改編;其中,《夢幻西游》《大話西游》《倩女幽魂》的端游也是改編自小說或電影IP,但是改編歷史非常悠久,目前的玩家群體與原始IP的關聯已經不大。七款端游改編手游的共同特點是:原端游運營時間很長,玩家逐漸喪失熱晴,此時手游的推出恰好提供了新的興奮點。在原生手游之中,《陰陽師》雖然來自小說IP,但是原著小說在中國的粉絲群不算龐大;只有《火影忍者》是典型意義上的IP手游。雖然許多手游廠商在2015-17年推出了熱門小說、電影、劇集或動漫IP改編的游戲,但是絕大部分沒有取得成功,或者只取得了極其短暫的成功。
2017年上半年,端游改編手游仍然占據絕對主流,《天龍八部》《龍之谷》都在端游的基礎之上更進一步。《王者榮耀》的遙遙領先是一個異數:騰訊本來可以直接買下《英雄聯盟》的改編權并搬上手機,卻選擇了從頭研發原創手游,結果《王者榮耀》在國內的熱度遠遠超過了《英雄聯盟》。《永恒紀元》《戰地指揮官》等原創手游的崛起,給市場注入了一股新風,吸引力許多非傳統端游玩家。我們認為,“手游端游化”并不等于“端游改編為王”;隨著手游開發技術的日益完善、手游玩家群體的穩定成熟,原創手游將越來越流行,它們只是在類型和風格上類似于端游,而不是照搬端游。
三、“類型化”早已從影視行業擴張進入游戲行業
主要類型:決定游戲的基本玩法,是玩家預期的出發點。例如,RPG必然包括一個或幾個主要人物,通過戰斗獲取經驗升級,完成任務推動劇情主線;FPS必然是第一人稱視角的遠距離射擊游戲,偶爾也會有近戰;ACT一般是第三人稱、需要各種組合操作、有關卡設置。
次要類型:由于主要類型過于寬泛,有必要設置次要類型以精確地定義玩法。例如,RPG可以分為回合制RPG和即時制RPC,《仙劍奇俠傳》屬于前者,《暗黑破壞神》屬于后者;ACT包括橫版ACT、平臺ACT、3D平臺ACT等;SLG則包含模擬經營類、養成類、策略類等。
風格類型:除了玩法,游戲的敘事方式、人物設定、美術風格等也很重要,我們把這些元素統稱為風格。以RPG為例,日式RPG和美式RPG是兩個差距明顯的風格,前者注重線性敘事、二次元美學,后者注重開放世界、現實美學。
四、電影行業:以前的“類型化”為何失敗?
2012-13年,票房成功的國產電影都帶有鮮明的“類型化”色彩:《畫皮2》是成功的中式奇幻(玄幻)片,《泰囧》是優秀的公路喜劇片,《致青春》開啟了華語青春校園片這一類型,《中國合伙人》是典型的勵志傳記片。此后,“類型路線”被“IP路線”遮掩了光芒,但是2015年的票房冠軍《捉妖記》、2016年的票房冠軍《美人魚》仍然是完成度很高的類型片。
2014年以前的“類型路線”功敗垂成:《泰囧》的成功,讓人們看到了“公路喜劇”類型片的潛力,此后的《心花路放》《港囧》都延續了這一類型的特色;《致青春》則催生了《同桌的你》《匆匆那年》《重返20歲》等一批“青春校園”類型片。然而,這次“類型化”浪潮的成功沒有持續多久,青春校園片在2015年就面臨票房口碑雙雙低落,公路喜劇片在《港囧》之后再無成功之作,中式奇幻片則在《盜墓筆記》《爵跡》票房低于預期的情況下陷入困境;今年,受熱門IP綁架類型,電影工業基礎薄弱,成本鋇升帶來惡性循環等因素影響,國產片已經拿不出幾部特點鮮明的類型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