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本文首先明確目前國內外科技政策的研究現狀、研究內容及發展趨勢,在此基礎上概括出符合我國國情的相應的科技政策所包含的具體內容,并據此整理和歸納蘇州市地方性科技政策。但是目前學術界對于相關科技政策效果的評價體系并不多,對于直接研究相關科技政策效果的模型則少之又少,所以本文在總結前人研究的基礎上,試圖通過對長三角近年來出臺的科技政策進行總結歸納,并在此基礎上評估方法綜合量化分析蘇州市近年來所推出的一系列科技政策的實施效果,以此作為經驗推廣。
關鍵詞:科技政策;政策評估;蘇州市
一、研究背景
科技政策是國家政策的重要組成部分,其是國家為了實現政治、經濟與社會發展的目標而在科學技術領域內所采取的一系列規定與準則的統稱。科技政策一方面體現為全局性的科技發展戰略,如國家科技發展的目標、任務與方向,另一方面也體現為各種局部的方針和策略,如各地區、部門根據自身的情況與特點為完成總體戰略目標而制定的各項具體措施。蘇州市自2010年至2017年這8年間累計出臺相關科技規劃87份,主要包括了蘇州市“十五”、“十一五”、“十二五”、“十三五”科技發展規劃、科技體系建設規劃、科技工程規劃、蘇州市農業、生物醫藥、高科技產業相關科技發展規劃等。具體來看,蘇州市科技規劃呈現出注重創新、注重不同產業的科技升級等特點。
二、出現的問題
首先是科研熱情較低,研究氛圍不濃厚。在調研中,盡管大部分科研工作者給予了積極的評價,但總體而言,仍有接近三分之一的科研工作者對于其科研環境給予較低評價,此外對所在單位學術對外交流方面,也有接近15%科研人員認為對外交流較少,無法滿足工作需求。但是卻仍然存在很多其他因素,對科研工作者的科研熱情與科研效果產生舉足輕重的影響,其中非科研事務較多以絕對優勢成為影響科研熱情的最主要因素,而科研經費管理問題也是影響科研主動性的重要因素,有接近一半的科研工作者認為管理過于嚴格,不利于激發科研工作者工作熱情。
其次是職稱晉升難度大,職業發展前景不明朗。在我國,職稱評審過程是對科研工作者專業技術水平、研究能力和職業素養的肯定過程,關系到未來職業發展方向和物質收入水平。但是隨著市場經濟發展、科技政策鼓勵以及高校擴招等因素影響,社會對專業技術人才的需求激增,職稱評審和晉升成為壓在科研工作者心頭的大石,這是我國整體科研生態的現實問題。
再次是科研考核指標單一,管理工作過程復雜。調查結果顯示,科研管理工作評價指標單一,對科研工作者科研能力與績效認定的指標太單一,通常只是以結果為導向,以市場效益為導向,而忽視研究過程中的付出。而且科研管理工作事務龐雜,涉及科研工作的方方面面,大到規章制度制定、計劃管理、項目管理,小到報表制作、科研情況統計等,任何一個環節做不好,都會影響科研機構整體研究環境,給科研工作帶來負面影響。
最后是薪酬待遇較低,科研資源分配不均衡。本項目的研究發現,我國高校科研人員收入待遇并不高,特別是在一二線城市,大部分高校科研人員收入并不占優,最引人關注的是,在科研工作者離職原因中,收入低經濟壓力大僅次于職位晉升困難,職業發展機會渺茫,與缺乏科研自主性具有同等的影響力。另一方面,科研工作者對所在單位的科研硬環境滿意度不是很高,有接近一半的科研工作者認為其所在單位科研資源、數據資料和實驗室設備等無法滿足科研需要,這也說明大多數科研機構科研支出項目來自于各級科研項目的經費支持。
三、對策與建議
雖然近年來蘇州市科技政策對蘇州市創新能力的提升和經濟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蘇州市經濟實力不斷增強,但是通過研究蘇州市科技政策績效以及通過對一些樣本城市的科技政策績效的對比分析可以發現,蘇州科技政策實施效果并不是特別顯著,在科技政策實施的過程中還存在很多可改進的地方。
第一,培育良好的學術風氣,為健康科研環境奠定精神基礎。首先明確科技創新理念和科學研究導向,構建具有行業特色的科研文化以及具有學科特點的科研氛圍。要加大對學術活動的引導和支持,創新科研模式,健全和完善科研機構的科研體制、學術活動的管理和服務體系。其次,應著重培養科研工作者的學術道德和科研精神,增強科研工作者的學術責任感使命感。再次,學術科研文化的建設需要制度文化建設為依托,因此完善學術文化的制度建設,才能夠保障學術文化建設的順利進行。通過制度培養規范科研單位的學術氛圍,推動建立學術創新精神文化,進而優化科研單位科研工作者的學術環境。
第二,構建學術權力與行政權力的分權管理體制,構建和諧的學術管理環境。學術科研權力是在學術形成、學術發展和學術繁榮過程中為規范、管理學術科研行為產生的權力。行政權力是科研單位的行政組織和管理機構在科研事務的內部管理與服務上形成的相應的管理權。而學術權力則是具有一定學術科研水平和學術科研能力的專家學者對學術科研事務和學術科研活動施加的影響和干預。學術權力和行政權力的不同特點決定了兩者的在行使權力時必須有一個合理的界限,任何一種權力行使不當或偏離軌道,都會影響科研機構創新互動的正常開展。
第三,健全學術科研評價體系,完善學術科研科學評價環境。學術科研評價是以科研工作者研究成果為評價對象,針對學術科研活動和成果進行評價考核的主要方式,既包含科研工作者本領域研究前沿的創新性,又需要兼顧科研領域的社會發展需求,既是對科研工作者前期工作的肯定和認可,也包含該科研領域的競爭,具有專業性、復雜性、前沿性和創新行等特點。學術科研評價的根本目的是建立一種制度,以保障科研工作者的學術科研素養得到應有的尊重和體現,是對學術科研工作者在各自領域所做貢獻的認可。
第四,完善科研激勵政策,創造良好的科研激勵環境。在市場經濟條件下,學術科研活動不可避免的受到外界大環境的影響。因此,學術科研激勵政策要考慮到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措施,根據科研工作者的切身需要設計出令其最滿意的激勵措施,最大限度的激發每位科研工作者的積極性和創造性。針對科研工作者的激勵機制必須以人為本,將人的需求和科研機構的利益有機結合,既能讓科研工作者感受到學術科研的價值又能讓科研機構的創新水平得到提高,實現科研工作者與科研機構雙贏的學術科研激勵機制。
參考文獻
[1]中國科技工作者社會責任意識基本特征分析[J].陸根書,孫海鷹,李科,王海晨,暢蕙蕊. 西安交通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2(05)
[2]正確認識我國社會現階段道德狀況[J].秋石. 求是. 2012(01)
[3]科學家對社會的道德責任[J].李醒民. 河池學院學報. 2011(03)
[4]科技工作者的界定及內涵[J].何國祥.科技導報. 2008(12)
[5]從角色理論談科學家的倫理困境[J].薛桂波. 蘭州學刊. 2008(12)
[6]科技工作者社會責任的系統分析[J].彭濤,王忠,韓連慶. 科技管理研究. 2008(12)
[7]The social responsibility of the social scientist. Rose A M. Social Problems . 1954
[8]Evaluating the Oversight of Scientific Misconduct[J].
Barbara K. Redman,Jon F. Merz. Accountability in Research . 2005 (3)
[9]Values and the Perceived Importance of Ethics and Social Responsibility:The U.S. versus China[J].William E. Shafer,Kyoko Fukukawa,Grace Meina Lee. Journal of Business Ethics . 2007(3)
[10]Developing university social responsibility:A model for the challenges of the new civil society[J].Ruxandra Vasilescu,Cristina Barna,Manuela Epure,Claudia Baicu. Procedia - Social and Behavioral Sciences . 2010(2)
作者簡介:孫雅南(1995-),女,漢族,安徽馬鞍山人;學生,工商管理碩士;單位:蘇州大學東吳商學院;研究方向:企業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