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丹丹

摘要:教師在音樂學科的教學中,易脫離學生的生活。文章結合實例從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和價值世界三個維度,闡述音樂生活化教學所需回歸和依托的學生生活世界,期望讓音樂教學真正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正確軌道上去。
關鍵詞:音樂 生活化 維度
當前,學生普遍處于“喜歡音樂但不喜歡音樂課”“喜歡自由模仿但不喜歡教師精講”“喜歡遐想但不喜歡培樹理想”的狀態,音樂課堂中教師把音樂知識作為結果、定論或工具加以傳授的教學泛濫流行。那么,就音樂學科而言,教學脫離生活有什么表征呢?經過審慎的課堂觀察與分析,我們課題組形成以下認識:一是教學目中無人,為知識而進行知識教授是一種普遍行為;二是教師心中無法,不擅于借助樂理的抽象力量實現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與統整;三是課堂全程無魂,音樂課對學生精神塑造的功能被丟棄一旁。
出現這三“無”的根本原因不是教師“技窮”,而是教學“離道”,這個“道”就是學生的生活世界。因此,我們提出音樂生活化教學的主張,其本質意義就在于要關注學生的發展,通過在教學中關照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喚醒學生的科學意識和哲學反思意識,培育學生健康理性的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
基于以上認知,音樂生活化教學可以圍繞學生生活世界的三個維度展開。
一、激活學生的日常生活,讓音樂教學散發煙火味
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是一個關系世界,人在其中,是動態生成的。教學需要走進這個關系網絡,關注學生的過去生活、現實生活和可能生活,在教材要求、教學目標和學生訴求三者間建立有效關聯。
為此,在音樂教學中,我們需要遵循《義務教育音樂課程標準》(2011版)中的實踐導向,將“音樂教學和生活有機結合”的要求與音樂學科自身特點緊密結合起來,在生活與音樂之間鋪路搭橋,探索將學生的生活元素音樂化、音樂問題生活化的實踐路徑,不斷激活學生學習音樂的熱情。
以《祭獻之舞》為例,對于學生而言,理解這首曲子面臨三大障礙:一是對俄羅斯音樂的隔膜,二是對祭禮活動的陌生,三是對人物遭遇的不解。面對三重困難,課題組從學生已有的生活體驗出發,采取情感融通、化虛為實、想象再現等策略,巧妙推動教學走向深入。
首先是嘗試引導學生用 “講故事”的方式,以第一人稱視角走進“祭品少女”的內心世界。女孩不幸被選為“祭品”,就要永遠離開自己的父母、伙伴,去一個沒有回路的世界。她將會對父母、伙伴和族人說些什么?而伙伴、族人和父母又會如何表達他們的拒絕、哄騙與無助?在相同心理的作用下,學生們慢慢進入了祭品少女的情感世界。周邊人為祈求神靈保護自己而對少女進行哄騙,甚至是恫嚇,父母在絕望中可能會出現的違心勸說,都讓學生體會到了祭品少女的恐懼、不安、掙扎和絕望,進而感悟到音樂所裹挾的“粗野和難以忍受的音響”中所包含的復雜現實和情緒。
接下來,我們嘗試用學生熟悉可感的色彩將抽象的音樂氛圍具象化。學生不約而同地選擇了黑、棕、灰等充滿變數的黑冷色彩,用“通感”的方式體察,并再現出多種樂器同時發出聲響(音色),以表現一群人參加祭禮的神秘、恐怖氣氛。
最后,我們引入聯想和想象,引導學生援引生活經驗中或實或虛的人,從音強和音色中較為沉重的中、低音區聯想到祭品少女父母的形象,在短笛、單簧管和高音小號下行的、急促而瘋狂的節奏中想象出祭祀參與者冷漠和威逼的嘴臉等。最終,學生從自身的日常生活體驗出發,深入理解了樂曲所表達的復雜情緒,課堂教學實現了感性與理性的完美統整。
梳理以上案例不難發現,通過抓住學生的日常生活,調動認知體驗,激活想象和聯想,沿著學生的生活視界尋找教學出發點,既能落實課標中“教學內容應重視與學生的生活經驗相結合,加強音樂課與社會生活的聯系”的基本理念,又可以激發學生音樂學習興趣,從根本上提高教學成效。
二、建構學生的科學世界,讓音樂教學體現專業味
學生的生活世界是多維的,日常生活屬于第一維度,具有直觀、豐富、零碎等特征,如果音樂教學僅落腳于這個維度,必然會囿于感性而難以提升。郭元祥教授說,人要在生活世界中獲得發展、完善和幸福,需要從沉湎中覺醒……其中,科學意識的覺醒導致對生活世界的課題化,即對直觀的、非抽象的、相對的生活世界加以研究和反省,從而以生活世界為基礎,構成“科學世界”。
這個所謂的“科學世界”,就音樂學科而言,我們可以理解為運用樂理知識培育音樂規則意識,從而實現音樂知識與生活的聯系與統整。
例如在賞析樂曲《金蛇狂舞》的過程中,學生普遍對樂曲的第三段比較感興趣,覺得在鑼、鼓、鈸、木魚等打擊樂器的烘托下,隨著樂曲節奏逐漸加快,整個人會有一種情緒不斷高漲、直至歡騰興奮到頂點的感受。但樂曲終結后,大家卻又說不出究竟好在哪里。那種動人心魄的力量究竟從何而來?有沒有可以探尋和提煉的規律?課題組根據課堂生成的疑問,采用類比互見的方法,在師生互動中實現學生認知水平的有效提升。
“圖1”是教師根據學生熟悉的童謠設計的,學生觀察和演唱后發現:這樣排版的童謠文本和節奏很有特點,歌詞沿著“七-五-三-二-一”字數呈現螺螄狀收縮,歌唱節奏也由上而下逐漸加快,童謠的旋律有一種讓人從舒展到緊縮的緊張感和興奮感。隨后,課題組安排學生聽曲記譜,并要求學生按照“圖1”的樣式,將樂譜形式調整為如“圖2”所示。大家很快找到了兩者之間的共通點,形成了對“將原有的樂句逐步緊縮,直至最后形成簡潔的頂端”的“螺螄結頂”創作手法的深刻體認。
這個類比歸納的體認過程,其意義不在于用童謠感性催生知識理性的表面價值,而在于教師經由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引導學生走向了更高層次的“科學世界”,學生在掌握了這把必要的樂理知識的“規則鑰匙”之后,其學習、鑒賞和創作音樂的過程,就自然而然地進入了科學世界的理性維度。換句話說,我們既要基于學生的日常生活,又要不斷推動他們掌握“用音樂語言和符號來表征客觀性世界的規律和法則”,完成對“生活世界”的理性化抽象,這樣的音樂教學才能幫助和促進學生更好地理解、把握現實生活,這也正是音樂生活化教學的重要價值所在。
三、培育學生的價值世界,讓音樂教學擁有人性味
依據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學生的生活世界還應包含“情感和歸宿”與“自我實現”的需求,我們稱之為學生的價值世界,這可以說是學生生活世界的第三維空間。
教學的本質是交往,其重心不在教師,也不在學生,而是在教師、學生、課標和樂曲之間相互交往的需要上。教學的這種動態生成特點,疊加到“聲無哀樂”的音樂本質上,就給音樂教學在培育學生人生觀、世界觀和價值觀方面帶來了巨大的可為空間,同時也肩負著不可推托的立德樹人重任,因為“音樂僅僅有一種催化功能,使反應得以發生,但在形成或確定體驗方面不起控制作用,而且無法表明最終狀態”。所以同樣的音色、節奏和旋律,可能給不同的聽眾帶來千差萬別的感受,并因此催生各種可能的價值取向與行為。
為此,我們有必要在賞析貝多芬的《第五交響曲》時,告訴學生一段史實:二戰期間,納粹德國飛行員晚上聽了貝多芬的《英雄》和《命運》,第二天則斗志昂揚、勇氣倍增地駕著戰機去轟炸倫敦或莫斯科。這樣做的目的就是要讓學生明白:相同的情緒感受有可能會產生不同的情感體驗,甚至催生不同的審美態度和意識觀念。納粹飛行員的那種興奮、激動會因為受過納粹種族主義和殘酷民族主義的毒害,而轉化為一種非正義、非道德的“斗志昂揚,勇氣倍增”。
在講授小提琴協奏曲《梁祝》時,我們完全可以呈現閻肅、陳頻以及劉翰林等人的不同填詞,讓學生充分體驗到旋律不變,而境界、格局、情感和價值取向卻都不一樣的奇妙狀況,引導學生要學會借助熟悉的音樂旋律,結合生活情境和自身體驗,表達出自己獨特、向上、健康的思考,以期能夠主動塑造自身的正確人生觀、價值觀和世界觀。
因此,我們完全有必要,也有責任在音樂教學中引導學生學會理性回顧困難,暢想生活中的種種美好,培植直面困難、堅持真理、追求美好的崇高理想。
概言之,音樂生活化教學所需回歸和依托的學生生活世界,包含著三層含義,即學生的日常生活世界、科學世界和價值世界。音樂生活化教學作為一種教學理念和實踐遵循,所強調的是要處理好知識教學與生活的關系,把學生的發展放到課堂中央,不斷激發教學過程的生長性,超越知識功利主義,真正讓音樂教學回歸到立德樹人的正確軌道上去。
(作者單位:江蘇省泰州中學附屬初級中學)
本文系泰州市“十三五”規劃課題“基于音樂核心素養培育的初中音樂生活化教學研究”(立項編號tjkzdlx2017027)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