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建芳
摘要:新中國這三個字是那么地充滿生機與活力,讓每個中國人感到前所未有的希望,一聽到這三個字,我們每個人的心中都會熱血沸騰!思緒萬千!這不僅是因為新中國的成立讓人們過上了幸福的生活。更是因為新中國的成立是我們黨幾經挫折,幾經磨難,在血雨腥風之中由無數命烈士用他們的軀體鑄就了中華民族堅挺的脊梁。身為一名黨校教師,我身覺自己肩負的重任!我更感覺自己應為黨的事業奮斗終生!
關鍵詞:中國共產黨;偉大光榮;新中國;黨組織
我們每個人都知中國共產黨的最早組織是在上海首先建立的。當時各地共產主義小組成立后,有組織、有計劃地擴大馬克思主義的研究和宣傳,發起建立社會主義青年團,創辦工人刊物,開辦工人學校,領導工人成立工會,開展工人運動,進一步促進了馬克思主義同工人運動的結合。這樣,正式成立中國共產黨的條件就基本具備了。1921年7月23日至31日,在上海召開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次全國代表大會。大會通過了中國共產黨的第一個綱領和決議。黨的一大宣告了中國共產黨的正式成立。從此,中國誕生了完全新式的、以共產主義為目的、以馬列主義為行動指南的、統一的工人階級政黨。中國共產黨的成立,給災難深重的中國人民帶來了光明和希望,給中國革命指明了方向。
從新中國成立至今,中國共產黨帶領中國人民,始終致力于新中國的建設,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設,國防建設,思想政治的建設,黨組織建設等等,在這一過程中,中國共產黨縱使出現過像三年自然災害、文化大革命這樣的事情,我們都知道在1967年初,隨著“文革”進入“全面奪權”階段,全國掀起了一場“反對經濟主義”的運動。周恩來曾將其比喻為“文革”的“第二聲號炮”。各地各系統在“反對經濟主義”的名義下,紛紛作出“抓革命,促生產”的表態,客觀上為保證生產的正常進行創造了一些條件,一定程度上遏制了混亂局面。盡管各造反派組織都以“革命”之名義進行活動,但其根本目的還是為了維護或爭取本派利益。在各種政治口號的遮蓋下,這些利益往往通過迂回、曲折、隱晦的方式表達出來。“經濟主義”是“文革”引起的各種社會矛盾集中爆發后的一種表現。“反對經濟主義”是在“文革”的“左”傾理論指導下開展的,通過強大的政治壓力暫時掩蓋了激烈的社會矛盾,不可能對穩定社會秩序起到決定性作用,也不可能正確地解決不同利益群體的經濟訴求。按勞分配制度卻在“反對經濟主義”的名義下進一步遭到破壞,平均主義泛濫,嚴重挫傷了人民群眾的積極性。
緊接著她總結經驗教訓制定了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路線,從新世紀開始,我國將進入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新的發展階段。在復雜的國內外形勢下,經過全黨和全國各族人民的共同努力,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取得了一定成就。幾十年的改革開放和發展,使我國的生產力水平邁上了一個大臺階,商品短缺狀況基本結束,市場供求關系發生了重大變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初步建立,市場機制在配置資源中日益明顯地發揮基礎性作用,經濟發展的體制環境發生了重大變化。
面對中國改革開放取得的成就,我不由又想起老前輩革命同志的豐功偉績,是他們用自己的血肉之軀為祖國解放事業犧牲,才換來我們今天幸福生活,他們雖然已經離我們遠去,可是他們的精神卻沒有消失,而是化為一面面鮮紅的旗幟,在所有中國人心中飄揚,激勵著我們每一個人奮發向上勇往直前。在新中國發展下的今天,我們涌現出許多為黨為祖國奉獻一生的好黨員,好干部,他們不圖名不圖利,只是為祖國和人民的需要,為了完成黨的事業,默默的奉獻著自己的青春和年華甚至生命,這就是中國黨員的氣節和精神。他們是中國共產黨的靈魂,他們為黨書寫著一篇篇不朽的文章,永垂史冊,歷史的塵煙,掩蓋不住先驅者的腳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無數革命者已將希望的種子撒向這神奇的土地,綻開了一片爛漫的紅色,我們唯一要做的就是將這份紅色渲染的更加燦爛。
我黨從十一屆三中全會到十七大,從撥亂反正到改革開放,她總是不停地在探索中發展,在改革中進步,一步一個腳印,逐步豐富和完善自我。從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到鄧小平理論,以及“三個代表”理論思想的提出,黨在領導改革開放和社會現代化建設進程中不斷發展和創新革命理論,正是這偉大理論,指引中國跨上了波瀾壯闊,宏偉壯麗的社會主義道路。
做為一名黨校教師我深深的感到自己更應該進行自我磨練意志,砥礪品格,增強黨性,同黨和人民一道,在黨的基本理論和基本路線的指引下,同心同德、勇于開拓,充分發揮個人的主動性、積極性和創造性,使建設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的偉大事業更加興旺發達。
參考文獻:
[1]龍水生.加強金融系統基層行黨組織建設應著重抓好“六個環節”[J].金融與經濟.2010(05)
[2]李潛軍.按“三個代表”要求搞好合資公司黨組織建設[J].工廠管理.2012(02)
[3]秦浦泉.關于高校系級黨組織建設的思考[J].上海金融高等專科學校學報.2012(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