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波蘭作曲家弗里德里克·肖邦首創了鋼琴敘事曲這種形式,他的4部敘事曲是鋼琴藝術史中的重要文獻之一。本文將以這四部敘事曲中的g小調敘事曲作為研究對象,從主題及其發展、調性布局、和聲、曲式結構、等方面進行研究,進而達到更好地理解音樂作品的目的。
【關鍵詞】肖邦;敘事曲;主題及發展;調性布局;和聲;曲式結構
【中圖分類號】J624.1?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主題及其發展
(一)主部主題
主部是由兩個核心材料組成。第一種材料是第8小節的后三拍加上第9小節的前三拍,第二種材料是第9小節的后三拍加上第10小節的前三拍,在主部中這兩種材料運用自由模進的發展手法使主部形成問答形式的旋律,其中第一種材料是問題、第二種材料是回答,由此這兩種素材之間彼此形成呼應。從整體輪廓來看,主部具有抒情性,給人從平靜到焦慮不安,最后又回歸于平靜的感覺。
(二)副部主題
副部主題與主部主題不同,右手的附點節奏成為了副部旋律的主要節奏,左手伴奏變為流動性的琶音形式。其中在副部起主導作用的部分是第71小節的后三拍到75小節,旋律線條擁有明顯的旋律高峰,旋律的高低起伏體現出了情緒的高低起伏。總體來說與主部不同,副部給人以明朗、富于詩意的感覺。
在傳統的奏鳴曲當中,主部與副部之間是相互處于矛盾沖突中的兩個對立主題。而在這首曲子當中,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卻沒有鮮明的對比,而是運用相互補充的音樂素材,而且都具有抒情性。在創作過程中肖邦雖然運用的是傳統的奏鳴曲式,但在傳統奏鳴曲式的框架中進行的這種大膽的創新,從而實現肖邦對浪漫主義音樂的創造性貢獻。
主部主題與副部主題在展開部中運用主題變形的手法,其中旋律、結構上保持著原來的面貌,但在表現性質上卻發生了變化。主部主題在呈示部中的平靜在展開部中由于持續音一直得不到解決而變的焦慮不安,副部主題也從原來的明朗、富于詩意,在展開部中變成了豪邁、具有英雄氣概的主題。
二、調性布局
呈示部調性是從主部g小調開始的,在連接部時轉向關系調bB大調,副部調性是主部調性的VI級調bE大調,結束部承接了副部的調性,但最終結束在a小調上,并預示著展開部的到來。調性布局如圖:
g——————bB——————bE——————a
主調? ? ? ? ? ? 平行調? ? ? ? ? ? ? ? ? VI級調? ? ? ? ?下屬系調II級
展開部分為主部展開、副部展開、連接部。主部展開的調性是呈示部中主部調性的大二度小調a小調,副部展開的調性是主部展開調性的平行大調A大調,連接部的調性是A大調增四度的遠關系轉調bE大調,并為再現部的出現作出了鋪墊。
a————————A————————bE
下屬系調II級? a小調的同主音大調? ? ? ? ?VI級調
整個再現部呈現出倒裝在現的結構,先出現的副部是在bE大調上再現的,接著為結束部,在結束部中實現了調性回歸至g小調,直至樂曲的結束。調性布局如圖:
bE————g
平行調? ? ? ? ? 主調
從總體來看,這首樂曲的調性布局所采用的是對稱性布局。再現部中的副部像在呈示部中一樣,仍然在E大調上出現,沒有進行調性的統一,而是最后在主部回到了主調,與呈示部中的調性布局具有對稱性的。這體現了肖邦在創作過程中想要突破傳統的調性布局,不想按常規回到主調的方式,而是另辟他法來表達他內心的矛盾的情感。
三、和聲
作為浪漫派的作曲家,肖邦的作品在和聲上同樣呈現出浪漫主義色彩。例如在引子的第一小節就出現了bII6和弦,也就是那不勒斯六和弦(簡稱為N6),使這首敘事曲在開始時就獲得了調性色彩的對比。引子的開頭是嚴肅而深沉的齊奏,當移轉到高音區時,靜穆寬廣的史詩性音調變為悲傷的音調,這時旋律中出現了嘆息般的半音進行,并顯示出小調的暗淡的色彩[1]。
說起這首敘事曲的和聲風格,就不能不提出具有肖邦獨特色調的音樂語匯“肖邦和弦”。這個概念是由一位定居在瑞士的波蘭音樂學家路德維克·布羅納爾斯基首次提出的。他在一部研究肖邦和聲風格問題的專著《肖邦的和聲》一書第九章中專門論述了這個問題。他指出,肖邦常常在使用屬七和弦時,將和弦的五度音用六度音取代,隨后將這個六度音直接下行大三度解決到主和弦的主音上去。布羅納爾斯基將這個和弦稱之為“肖邦和弦”[2]。其中在展開部副部的展開中第106小節的后三拍上的和弦就出現了“肖邦和弦”,它在第四拍出現了一個用六度音#do取代五度音si的屬七和弦,隨后在下一小節又將這個六度音直接下行大三度解決到主和弦的主音上(見譜例3)。
譜例3
四、曲式結構
這首曲子是奏鳴曲式,由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四大部分組成。曲式結構為傳統的奏鳴曲式,呈示部是由引子、主部、連接部、副部、結束部組成。主部為平行四句體樂段,樂段在45小節進行了擴充。副部為平行的兩句體樂段,樂段在第二句進行了縮減。展開部由主部的展開、副部的展開、連接部組成。再現部由副部、結束部、主部組成,在再現部中進行了倒裝再現,副部在主部之前,為了避免再現時再一次陳述的冗長而取消了連接部。尾聲由導入部分、中心部分、結束部分三部分組成。
五、結語
g小調敘事曲是肖邦在華沙起義的影響之下創作出來的,其內涵充滿著濃厚的悲劇性色彩。通過對曲子的分析可以看出,雖然整首樂曲是在奏鳴曲式的框架中創作出來的,但是肖邦強烈的大膽創新精神在呈示部的主題、展開部運用的材料、再現部副部先于主部的出現等等方面都表現得淋漓盡致。
參考文獻
[1]錢仁康,錢亦平.音樂作品分析教程[M].上海:上海音樂出版社,2014:186.
[2]于潤楊.悲情肖邦[M]. 上海:上海音樂學院出版社,2013:58.
作者簡介:侯明月(1995—),女,山東聊城,本科,哈爾濱音樂學院,研究方向:作曲技術理論(曲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