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曉紅 王憲
【摘要】陜西箏曲的創作結合了秦地豐富的民間音樂,具有與各種曲藝不同的音樂風格。已故著名浙派箏家王巽之先生談古箏流派時說,“陜西派多抒情”說明了陜西箏曲的風格特點。古箏協奏曲《云裳訴》改編自箏曲《鄉韻》。作曲家在原曲的主題基礎上加以擴展,同時運用了陜西地方戲“秦腔”以及現代的作曲手法,使《云裳訴》更加多元化并且具有更高的藝術性。本文將對《云裳訴》的曲式結構、創作特點及手法以及彈奏技巧加以分析,以更好的理解和表達此箏曲。
【關鍵詞】陜西箏派;云裳訴;演奏技巧
【中圖分類號】J64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一、陜西箏派的起源、發展與特點
(一)陜西箏派的起源
史書中關于箏的記載,最早見于《史記·李斯列傳》。公元237年李斯在《諫逐客書》中寫到箏的表演形態:“夫擊甕叩缶,彈箏搏髀,而歌呼嗚嗚,快耳目者,真秦之聲也”。由于戰國時期箏流傳于秦地(今陜西省),因此又名為古箏、秦箏。陜西作為秦箏的發源地,其歷史、地理環境及其文化民俗等都對陜西箏派的形成產生了巨大的影響。
陜西屬中國西北方,境內山原起伏、河川縱橫,氣候寒冷干燥。較為惡劣的自然環境正是形成陜西音樂較為質樸、粗獷,同時又多抒情、悲苦特點的因素之一;作為中華民族和中華文明的發祥地之一,古代中國的政治、經濟、文化中心之一,陜西又融合了豐富多彩的民族文化,各個民族的音樂風格在此互相交融又各有不同的特色。而包含了不同風格的陜西音樂也具有其他音樂所不具備的多元化。陜西箏的音樂創作正是融合了箏特有的韻律以及陜西音樂粗獷、抒情有多元化的特性。
秦箏曾在歷史上有著重要的地位,《諫逐客書》中的記載明確的反應了箏在秦代已經得到了極大的發展以及極高的贊譽。而隨著朝代的更替以及歷史的發展又幾次瀕臨消失。箏在陜西地區漸漸失傳,只在榆林等偏僻、文化落后的地區能夠聽到“真秦之聲”。在榆林地區才用箏作為伴奏樂器,跟揚琴、琵琶、三弦一起在榆林小曲的伴奏中出現。而由于文化的落后,榆林地區箏的彈奏技法還停留在最早的奏法,即右手主要用大食兩指,左手滑顫音很少。
(二)陜西箏的復興及特點
20世紀50年代末,陜西箏家提出了“秦箏歸秦”的口號,使陜西箏又重新回到了人們的視線。1957年,榆林箏名家白葆金參加了全國的民間音樂調演和陜西省第三屆民間戲曲匯演,并獨奏了《掐蒜苔》、《小小船》箏曲。1961年全國古箏教材會議在西安召開以及會議對陜西迷胡箏曲的肯定,都對秦箏在陜西的發展起了有力地促進作用。
陜西箏的復興工作以對史料的發掘、整理為堅實的基礎。通過改編以及創作大量的陜西箏曲,使秦箏在現代箏派中重新占有一席之地。在此基礎上作曲家以及演奏家們突破傳統和地域性,借鑒外派的演奏技法,并在現代箏曲中加入現代的演奏技法,追求更加獨特的音響效果,使“新興”的陜西箏曲更具時代性,更加符合現代觀眾的口味,更為廣泛地流傳。
除此之外,陜西音樂獨特的多元性,即“秦聲”的運用也在陜西箏曲的創作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大量陜西箏曲的創作取材于陜西地方曲藝:源于“迷胡”的《姜女淚》《道情》《凄涼曲》《百花引》等;源于“秦腔”的《秦之聲》《秦腔牌子曲》《五更調》等;源于“碗碗腔”的《秦桑曲》《笑春風》《訴苦參軍》等;源于“陜北民歌”的《繡金匾》《南泥灣》《山丹丹開花紅艷艷》等;源于“西安鼓樂”的《婆羅門引》《香山射鼓》《哭長城》等,還有“弦板腔”“同州梆子”等音樂素材,被大量的運用于陜西箏曲的創作。而由于“秦聲”的運用使得陜西箏派發展出了獨特的演奏技巧。由于秦聲音樂的旋法特征如上行級進接下行跳進,決定了頻繁使用左手大指按音的技法;而“4”到“3”和“7”到“6”的連接多用“托劈”的技法演奏。
(三)陜西箏曲的音律與音階
由于“秦聲”在陜西箏曲創作中的運用,傳統陜西音樂的“歡音”“苦音”以及包含兩個變音的七聲音階也得以保留。傳統陜西音樂的音階多為徵調式,其中包含兩個特性音,又稱偏音:“4(fa)”和“7(si)”。“4”音偏高,接近于“#4”;“7”音偏低,接近于“b7”。之所以稱之為偏音,是因為兩個音都沒有升高或降低半個音,而是游移不定。具有這兩個特性音的曲調被稱之為“苦音”。而曲調中多運用“3(mi)”和“6(la)”的部分則被稱為“歡音”。而陜西箏曲中則多數“歡音”與“苦音”交替使用。
在旋律的構造上,上行時多使用大跳,體現了陜西音樂的豪爽、粗獷,而下行則多運用級進音階,相對較柔和、委婉。而根據不同箏曲所運用的創作素材的不同,音樂曲調及旋律也會有相應的變化。
二、《云裳訴》作品分析
(一)創作特點及曲式結構
《云裳訴》改編自箏曲《鄉韻》,運用了“秦腔”的表現形式,大量運用了“苦音”“歡音”以及“顫音”。結構上,此曲在傳統音樂“散、慢、中、快、散”的結構基礎上,更多地融合了現代的創作元素。在原曲簡單的二部結構之上擴展為三部曲式,并且添加了華彩段及尾聲;與之相配合的鋼琴或樂隊伴奏與古箏獨奏相會呼應,時而交替演奏主旋律,時而以古箏獨奏為主,鋼琴伴奏作為推動,而伴奏的旋律有時也會作為各段之間的鋪墊與連接,使獨奏與伴奏之間突破了傳統的概念,形成了新的關系;各個聲部之間的配合以及炫技華麗的華彩段使整個樂曲更加大氣,氣勢更加澎湃,獲得了更加宏偉的聲響效果。全曲為G徵調式,曲式結構可以分為引子、慢板、快板、華彩、慢板再現以及尾聲。
1.引子(1-14小節)
引子以激越的古箏獨奏開始,兩小節后,鋼琴伴奏的八度以及和旋更加襯托了激越的氣氛。整個引子突出了“散”的特點,以古箏獨奏為主,鋼琴伴奏加以襯托,最后經過兩個小節輕柔緩慢地鋪墊進入慢板。
2.慢板(15-50小節)
慢板部分呈現了此曲的主題。深情、悠揚的主題首先出現在中音區,低沉、更接近人聲的旋律仿佛是有人在訴說濃濃的鄉情;而后又在高音區重復了主題,整個慢板的情感得以提升;到最后音樂慢慢變得激動、熱情,進入快板。
3.快板(51-191小節)
快板的第一部分熱情、跳躍,由不同的短小的動機組成。音域寬廣,節奏明快,與之前的慢板主題形成鮮明的對比。第二部分與慢板主題相似,主旋律被拉長延伸,以古箏獨特的搖指演奏如歌的旋律,使之少了些悠揚的韻味,與慢板主題相比更加流暢。在主題結束后又回到激動活躍氣氛,通過古箏與鋼琴的和旋使音樂更加激動、熱情,經過在結尾的長刮奏引入華彩樂段。
4.華彩(192-210小節)
華彩樂段可以分為古箏獨奏和鋼琴獨奏兩個部分。古箏獨奏由和弦、搖指以及刮奏構成,自由的節奏給予演奏者充分的發揮空間,在描述激動、熱情氣氛的同時展示了華麗的演奏技巧;鋼琴獨奏的部分正好與之相反,低沉的低聲部以及以重復和弦構成的中聲部組成了伴奏部分,而最高聲部則以八度的形式在高音區演奏慢板主題的結尾部分。整個鋼琴獨奏部分作為慢板再現的主題,通過最后出現的漸弱和漸慢使音樂又歸于平靜。
5.再現慢板(211-226小節)
這個部分再次呈現了慢板主題,區別只在于,慢板主題首先出現在中音區,然后出現在高音區;再現部分只出現在高音區。
6.尾聲(227-239小節)
在尾聲的部分重復了快板部分的動機,最后以與引子相似的音型以及四個小節長的刮奏結束全曲。相似的音型以及氣氛使尾聲與引子首尾呼應,使結構更加圓滿。
(二)演奏技巧和情感表達
1.引子
為了表達激動的感情,引子開頭的前四個小節運用了掃弦的演奏技巧。演奏時,應以左手擊打琴弦,右手以響亮的音色配以搖指,烘托激動的氣氛。
2.慢板
由于大量偏音“4”和“7”的運用使音準問題成為一大難點。在演奏時應注意按弦的力度,使偏音游移在半音之間;而“b7”和“4 3”的連音除了要注意音準之外,還要注意大指按弦的速度,應做到“先按7,再按4”,先注意其他手指,再注意大指。在情感表達上應注意變現出“苦音”悲情、凄美的特點。
3.快板
快板段落多數以平均十六分音符構成,手指干凈,節奏平均是成功演奏此段落的重要因素。演奏時應注意以音頭為重音,已達到旋律清晰,節奏清楚的效果。長搖指的部分應主要注意手腕與手臂的放松,以能夠彈出如歌的旋律。在音樂處理上應使快速跑動部分和旋律部分形成鮮明的對比,因此強弱的處理至關重要。
4.華彩
華彩段大量的掃弦與強有力的搖指在演奏技法上與引子部分相同。感情上需表達出激動的感情,但由于是華彩段,可以自由處理。
5.慢板再現
演奏技法與感情表達基本與慢板部分相同。
6.尾聲
演奏技法與感情表達同樣可參考快板部分以及引子的演奏方式。
三、結語
陜西箏派的最大特點是融合了陜西當地的地方曲藝。更深入的了解陜西民間音樂的特點與風格是演奏陜西箏曲的基礎。在此基礎上,對箏曲歷史背景的全面了解、箏曲本身的細致分析以及演奏技巧的研究才能使樂曲得到更好的詮釋。
參考文獻
[1]孫清.以<云裳訴><望秦川>為例解讀當代陜西箏曲的藝術感染力[D].西安:西安音樂學院,2017(4).
[2]蘇杭.陜西古箏音樂風格研究,論文聯盟http://www.lwlm.com/yinyuelunwen/201505/783906.htm 2017(4):15.
[3]李世斌.傳統音樂生態透視[M].陜西:陜西旅游出版社,2001,12(1).
[4]曲云,李萌.陜西箏曲[M].陜西:陜西人民音樂出版社, 1999.
[5]張潔.秦人追琴夢琴韻的奏秦聲[J].音樂天地,2012 (4):57-58
[6]焦文斌.“秦箏歸箏”的提出及其歷史依據[J].西安音樂學院學報,1993(1):8-9
作者簡介:王憲(1994—),女,漢族,吉林省長春市,吉林藝術學院在讀研究生。
指導教師:王曉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