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中華民族由五十六個民族組成,各民族按照自己的習慣與愛好,創造和發展了不同的民族唱法,進而形成歌唱藝術;原生態唱法是與各民族民間生活最契合的,沒有經歷過多修飾的唱法,兩者相互促進、相互影響,并相互填充。本文對民族唱法和原生態唱法進行概述,并從二者唱法、音準節奏、審美角度、作品的題材和風格等方面對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的異同進行分析,以供大眾更了解我國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進而弘揚我國民族聲樂和原生態唱法。
【關鍵詞】民族聲樂;原生態唱法;求同存異
【中圖分類號】J61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引言
近年來,我國各衛視舉辦的歌唱比賽都會設立原生態唱法組或民族風格組,由于這些唱法引人回味,又貼近生活,親近自然又富有魅力而極受大眾的熱捧,因此是最適應時代發展的唱法,隨著各民族的不斷發展,這些民族和原生態唱法也在不斷的演變,使之與各民族特色文化緊密相連,相互融合,體現風土民情,寄托獨特民族情感。本文詳細分析我國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的異同,進而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和原生態唱法的蓬勃發展。
一、民族唱法和原生態唱法的概述
(一)民族唱法的概述
在二十世紀八十年代我國形成了民族唱法,隨著改革開放,中外交流不斷增加,尤其在中外音樂文化上的交流越來越多,邀請來自各個國家的頂級教育家和演唱藝術界的前輩來華授課和演出,將新的思想、新的契機引到中國,提高了我國民族唱法的技巧,推動了我國民族聲樂的發展。這一時期,我國廣泛地借鑒國外的優秀唱法,并挖掘不同的演唱特色和優勢,從而優化了我國傳統的民族聲樂唱法,形成了一套全新的民族唱法,此后,我國優秀的民族歌唱家們通過演唱不斷總結演唱規律和技巧,尋找新的突破,不斷進步,進而將戲曲、民歌和曲藝藝術的傳統唱法進行傳承和提煉,吸收國外曲風特點,進而將民族唱法演變成今日的現代化民族唱腔。綜上可知,我國現代民族唱法為什么不僅具有美聲唱法的寬廣的音域、靈活的假聲、統一的聲區和圓潤的音色的特點,同時還要求演唱者精準的咬字、清晰的吐字、甜美的音色和靈活的氣息調整能力,這些能力是體現東方韻味的寫照,是民族唱法獨具一格的優勢。民族唱法根據不同民族、不同語言和不同的地域還會進行內部的劃分,進而體現不同的風格和特色。例如,南方的民族歌曲風格多為婉約柔美;北方的民族歌曲的風格則更加豪邁粗獷;高原地區及西部山區民族歌曲的風格通常偏向于高亢、嘹亮;舒緩自如的民族歌曲多出自于平原地區。
(二)原生態唱法的概述
原生態唱法即指歌曲演唱者利用自己對自然生活的熱愛和理解,自然而然流露出的情感,通過音樂的方式表達此情此感的藝術形式,這種音樂形式不參雜任何的修飾,無需再次加工,是一種原汁原味的唱法。這種原生態聲樂形式受到不同地域環境和民族特色的滋養,進而確立了它與我國各民族傳統文化一樣歷史地位,成為我國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一部分[2]。這些獨具特色民族文化,是我們研究和探討歷史的活化石,從其演唱的風格、技巧及旋律都可以感受到原始淳樸的風貌,總結原生態唱法的主體風格,不拘一格、自然淳樸、聲由心發、個性鮮明及地域風味獨特。原生態唱法在各個地域體現出不同的種類,如陜西信天游、云南海菜腔、內蒙長調、西北花兒、川江號子和彝族高腔等,都極具地方特色,體現不同的民族風格。
二、原生態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分析
綜上所述,通過民族聲樂和原生態唱法這兩種唱法的概述可以了解到,民族唱法和原生態唱法都是我國民族歌曲的重要組成部分,兩種唱法源于統一的聲樂體系,但是由于二者受不同文化意識形態和精神領域的影響,各自形成了不同的演唱技巧及發音規律。這些差異促使二者雖然有風格迥異的表現形式,但是由于二者同根植于東方文化,使得二者存在很多共同之處,而這種即對立又統一的關系,使兩種唱法平衡發展,共同進步,下面對兩種唱法的異同進行深入的分析:
(一)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在唱法上的異同分析
民族唱法和原生態唱法作為聽覺藝術,二者在唱法方面存在很大的差異,就發聲方式來講:原生態唱法的發聲位置通常較為靠前,從而較弱腔體共鳴,形成不加雕飾和加工的自然的、單純的聲線;民族唱法則受西洋唱法的影響,吸收了西洋完備發音理論,更加注重換聲技巧、腔體共鳴和發音部位的運用,使發聲更加標準、圓潤,不失自然。
(二)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從審美角度上的異同分析
從審美的聽覺角度上來講,原生態的唱法會更多地注重神韻及韻律的美感,突出表現不同民族及地域的語言特色,原生態唱法保持聲音順暢、自在。民族聲樂區別于原生態音樂,是先填詞后譜曲,因此,襯腔使用得并不多,民族唱法更注重“唯美”,在演唱技巧上有嚴格的發聲體系,確保天潤豐滿、字正腔圓的唯美之感[3]。
(三)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在音準和節奏上的異同分析
原生態唱法中的多數音樂作品都是作者通過即興和自由的發揮所創造出來的,大部門少數民族的歌曲韻律和演唱節奏都可以任演唱者自己掌握,自由發揮;民族唱法對音樂作品的韻律和節奏要求的十分精準。原生態唱法在音準上存在很多上、下滑音和偏音等,在演唱過程中或降或升四分之一音,都回賦予音樂不同的感情色彩,從而使得云生態唱法的音韻更具多變性。而民族唱法對演唱者的音準和節奏要求更加精準,與原生態唱法對比,加強了共性化,消弱了風格化和個性化,從而使得民族唱法更具專業性和科學性。
(四)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在作品題材上的異同分析
從作品的題材上看,二者都是我國傳統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體現各民族不同的特色文化和精神內涵。原生態唱法中大部分歌曲是敘事性民歌,這些民歌采用現代編曲,使其更加完整、細致,增強敘事效果;民族唱法的音樂作品多是抒發情感的曲目,基于生活,但是有減少情節敘述,更注重情感的發揮和與觀眾的情感和互動。
(五)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在作品風格上的異同分析
從作品的風格上講,原生態唱法的音樂作品源于民族源遠流長的歷史,更注重對各民族地域風格及民族內部特色的表現,并突出對民族歷史重要人物及歷史事件的贊美,質樸的曲風,簡單又個性鮮明的曲調,更能突顯醇厚的民族風情;而民族聲樂的作品風格會更偏向于通俗化,簡單易懂的歌詞大意,使民族唱法更加大眾化,進而提高民族唱法的傳唱度。
三、結語
綜上所述,原生態唱法和民族聲樂都是我國民族音樂的重要組成部分,是我國傳統文化的精髓,二者都具有極高的傳承價值,并且互相影響、互相借鑒。民族唱法從原生態唱法中提取相對淳樸、自由的靈感及思維精華,并將原生態的民族藝術進行繼承和發揚;原生態唱法則通過學習民族唱法中的編曲技術、演唱技巧和表演形式,進而提高大眾對原生態唱法的接受度及傳唱頻率。兩種演唱模式都體現了我國民族的審美意識,彰顯各民族的藝術美感,突出我國濃烈的民族特征。我國學者從多個角度進行考量,最終證實了二者的互相影響可以有效的促進中華民族聲樂藝術的發展。深入了解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的內在聯系、滿足聽眾不同的欣賞情趣、探究優秀唱法、傳承和發揚具有民族特色的藝術唱法是我國優秀音樂工作者的使命。因此我們必須重視對民族音樂和原生態唱法的保護和珍惜,使我國音樂藝術文化得到傳承和發揚。
參考文獻
[1]楊剛.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異同分析[J].黃河之聲,2018(18):38,41.
[2]杜婷.探尋民族聲樂與原生態唱法異同[J].學周刊,2018(1):191-192.
[3]陳麗.淺談原生態唱法與民族唱法的異同[J].音樂時空,2014(22):182-183.
作者簡介:喬雪飛,男,山西省忻州市,山西省忻州師范學院,碩士,本科,研究方向:聲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