孫玥
【摘要】戲曲聲腔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技術手段。 泗州戲《夙愿》是淮河百年來的現代史,是一幅人性美的歷史畫卷!劇本秉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思路,以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責任擔當。戲曲的聲腔也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唱得好其實就是不耍腔賣弄技巧,要求唱得準確,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情感表達,完成塑造人物的任務。
【關鍵詞】泗州戲;《夙愿》;扶貧
【中圖分類號】J676?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戲曲演員在演唱中既要表現唱詞中語言的情感魅力,又要在行腔中表現泗州戲聲腔的魅力,因為優美的行腔加上生動清晰的語言才能概括和表達劇中的思想內容,刻畫動人的藝術形象,達到扣人心弦的藝術效果。總而言之,戲曲聲腔是刻畫人物性格塑造人物形象的重要技術手段。
大型原創現代泗州戲《夙愿》是2017年安徽省文化廳戲曲孵化項目,我在《夙愿》一劇中飾演女一號,一個住村扶貧的村書記龔喬喬。
長江、淮河是流經安徽的兩條標志性河流,中華民族的興盛衰亡,一呼一吸都牽動著江淮兒女。泗州戲《夙愿》可以說是一個為蒼生立命的現代戲。《夙愿》雖然說是一個扶貧題材的戲,但是她的藝術含量滿滿。正如一位專家所說:“這兩年,看到眾多反映扶貧題材的戲劇劇本和舞臺演出,心里頗多遺憾。用戲劇創作去呼應當前的中心工作原本無可厚非,然而這種呼應大多停留在描寫扶貧干部好人好事的簡單過程中,大多飄浮在圖解扶貧政策的淺表層面上,缺少藝術創作對于表現題材的深層次把握,沒有產生藝術作品應有的洞察力和感染力。就此而言,安徽省泗州戲劇院推出的新作《夙愿》讓我眼前一亮,堪稱諸多扶貧題材戲劇中的上乘之作。”
我在分析劇本研究劇中人物時也發現,劇中的幾個主要人物彼此呼應,共同纏結成息息相關的人物關系。通過人物關系的纏結,又帶出城鄉關系纏結,而這些纏結又是幾代人的纏結,從而劇中人物的歷史厚重感自然而然的產生出來。藝術家必須要有時代的當擔,塑造好龔喬喬這個新時代的新人物是我的主要任務。
劇中的龔喬喬來到蒙壩村擔任掛職扶貧書記,既是帶著工作任務來的,更是帶著幾代淮河人的夙愿來的。
在劇本的研讀中我發現,泗州戲《夙愿》是淮河百年來的現代史,是一幅人性美的歷史畫卷!劇本秉持著現實主義的創作思路,以謳歌黨、謳歌祖國、謳歌人民、謳歌英雄為責任擔當。以淮河岸邊一位年近耄耋,早年退休的縣委書記陸小玥一家三代為視角,用細膩而深情的筆墨塑造了淮河兩岸兒女近百年來在中國共產黨所領導的中國革命和中華民族復興的大背景下,治淮、治水、治污、治貧脫貧,一步一步奔小康,走進新時代的感人故事!整個劇本實而不虛,從寫人著手,在歷史的天空之下,有縣委書記,有不識字的農民,他們性格鮮明,形象豐滿,真實可信,這些都是激發起演員二度創作沖動重要因素。
喬喬雖然年輕,但是并不孤單,身后站著爺爺龔海峰和奶奶陸小玥,以及他們所代表的為治淮、治水、治貧而堅守的無數先輩前賢。當年,爺爺、奶奶也像龔喬喬一樣年輕和朝氣蓬勃,他們與同樣意氣風發的戰友們相聚在治淮工地上,把無悔的青春獻給了治淮大業。爺爺為了營救一個孩子,自己被洪水沖走而長眠于此;奶奶繼續著爺爺的未竟事業,畢生的最大心愿就是把淮河治好,把戴在淮河人頭上的貧困帽子遠遠甩掉。如今,龔喬喬沿著爺爺、奶奶和前輩們的足跡來了,她要實現幾代人的夙愿,她要完成幾代人為之不懈奮斗的光榮使命。
泗州戲《夙愿》在不改變傳統戲曲樣式,不改傳統泗州戲的原汁原味的基礎之上,從一個“情”字入手,以人情人性真實感人的故事為著力點,把現實與歷史穿插起來,把扶貧與環保結合起來,把一家三代聯系起來,導演在分析完劇本后要求所有的演員舞臺展現時要讓觀眾看到新時代的風度;每一句臺詞唱腔敘事表達時有炙熱的溫度;觀眾離開劇場回顧時感到有內涵有深度,導演的“三度”要求就是我們演員的二度創作新追求!更是給我們設置了一個創新突破的空間。
《夙愿》的作曲來自本院,音樂的二度創作咋聽是拉魂腔的老腔老調,但在傳統的基礎之上又做了創新,聽取來又感覺十分現代,更重要的是符合劇中人物性格。
喬喬的唱腔很多,大段唱腔就有十幾段,幾乎都是內心獨白,只有幾小段是敘事,難度很大。
唱人物唱內心是最能考量一個演員的唱功。字正腔圓是基本的技術要求,準確唱出人物性格,唱出此時此地的人物情感才是演唱的最高境界。唱出人物性格就是要一個人物有一個人物唱法,人物性格、個性不同,生存環境不同,在舞臺上的表演肯定不相同,所以人物的唱法也不競相同。在準確把握喬喬的人物背景、性格、生活環境等等因素后,我把《夙愿》一劇中唱腔揉進人物里,唱腔的體量很大,也很多,有幾個非常重要的地方,對人物情感唱腔表達我也精細的做了不同的處理。比如第一個橋段是:村里決定關閉污染環境的各種形形色色的小作坊引起部分村民的不滿,抵觸情緒非常大,作為扶貧書記的龔喬喬沒有發脾氣進行壓制,也沒有講套路性的大道理,而是從長遠、從大局出發,接人氣接地氣語重心長地從身邊的事回憶開始,第一是有情,再而是有理,最后是有利,一層一層推進,整個唱段理在情之中,聲音娓娓,不急不慌,猶似回憶又似勸說,中速行進,沉穩,把淮河兩岸當初的鮮魚肥蟹,天藍水清與當下的土地污染,河里無魚作了鮮明的對比,從而告訴鄉親們治貧必須先治污的道理。聲音親切柔和,如泣如訴,中音中速,不溫不火,有一種月下朋友交心的意境。
還有第二橋段是:遇到進村兩年以來最大的挫折時的唱段,中心內容是:環保協議村民不簽字,簽字的先決條件是村里的配套資金要上墻公布,而其時村里拿不出配套資金。這是劇中的核心唱段,前場打點結束在主題歌中,“大淮河水悠悠,日也流夜也流,千年萬年不回頭”,主題歌蒼涼渾厚。燈光再次亮起,舞臺上的戲劇情境是我一人來在淮河大堤上,其時夕陽西下,染得滿河淮水如火如血,喬喬看著夕陽下一瀉千里的淮水,勢不可擋,感慨萬千,陡增信心,想到了回城里找父親“慷慨解囊”渡過難關。伴奏音樂非常激昂,節奏有點進行曲的味道,這時候如果處理不當,會給觀眾造成一個“樣板戲”的遺留,對塑造一個既是呼應時代的有為青年又是充滿孝心愛心的姑娘這個形象似為不大準確。所以在處理聲腔和形體動作時我借用圈內的一句行話:“緊打慢唱”。在這個氣氛中,我找到了人物的感覺,把一個有理性處驚不變遇事不慌的人物形象拿捏在心中,真正做到了“心里有”!在演唱時從人物出發,避免有意無意的拔高人物,不能為了提升所謂的“主旋律”,而“假大空”似的慷慨激昂飆高音,從一個情字出發,把每一句唱詞的意思都要琢磨透徹。將所有的形體動作幅度減小,幾乎沒有夸張,非常低調非常生活化,就是非常勵志的兩句唱詞“在這里奶奶的故事處處有,故事里的奶奶就是我的追求”我也唱得十分內斂,做到有收有放,收放自如,如行云如流水!直到最后的“常言道精誠所至金石開,精鋼頑石也做繞指柔”時形體動作的幅度也不大。唱段很長,內容很豐富,情感也很充沛,由于人物把握的準確,唱起來很舒暢!觀眾也樂意接受。《夙愿》進京演出,參加全國基層院團匯演,領導專家普通觀眾都認為這個戲是藝術品不是宣傳品,雖然宣傳“扶貧”,卻不露痕跡。
這幾年通過泗州戲現代戲的創作演出實踐,讓我深深體會到一個戲曲演員僅僅靠嗓子好是遠遠不夠的,正如功夫好不一定就是好演員的道理一樣,戲曲的四功五法,都是戲曲表演的基本手段,準確刻畫人物才是最終目的。毋庸諱言,戲曲的聲腔也是刻畫人物的重要手段,唱得好其實就是不耍腔賣弄技巧,要求唱得準確,符合劇中人物的身份、性格及情感表達,完成塑造人物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