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當前我國農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已開始得到重視,特別是這幾年來教育部門提出了“二加一”教育措施。但總的來說還是重視不夠,與城市相差較大。比如音樂課的課程編排,專職音樂教師的配備等。
【關鍵詞】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學
【中圖分類號】G623? ? ? ? ? ? ? ? ? ? ? ? ? ? 【文獻標識碼】A
據了解,目前有的中小學校的音樂課形同虛設,上音樂課時,教師走進教室,隨隨使便教唱幾句,然后就是學生自己學唱,或者讓學生自由支配時間;有的學校為了追求升學率,追求教學質量的名次,把部分音樂課改為升學考試的文化課。
由于沒有專職的音樂教師,或者是半路出家的音樂教師,即使是上音樂課,也是單一的教唱,老師唱一句,學生跟唱一句,樂理知識、音符、節拍、強弱、情感等都不(也無法)教授(中心小學和初中稍為好些)。又由于農村的學生家長受學習質量和升學的影響,他們所期望的就是兒女升學考試科目成績好,音樂應付一下即可。有的家長甚至教導自己的小孩不要把心思放在音樂課上。
目前農村教育部門的領導,雖然強調要按照中央教育部規定的中小學音樂課堂上好音樂課,但實際重視不夠,平時對音樂課不檢查,即使檢查,也是馬虎走過場,只看看課程表,問問情況,很少或者沒有深入課堂檢查上課質量。有的鄉鎮的教育領導為了追求升學率和教學質量,還做出了每學期期考前就停上音樂課的決定。
由于上述種種因素,造成目前農村中小學生缺乏正常的應有的音樂教育,沒有很好地完成中小學階段的發展任務,致使大部分農村中小學校培養出來的學生不算是全面發展的學生。
一、當前我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現狀
據教育部門的資料統計,目前還沒有一個鄉鎮的全部小學音樂教師經過專業的系統培訓。據有關資料表明,現在的中小學校的音樂器材設備,還是非常簡陋的,有的小學甚至連一本音樂理論、 樂理知識的書籍都沒有,只有一些簡單的歌曲本本,更談不上笛子、二胡、小提琴、鋼琴、電子琴、放唱機之類了。
鑒于農村中小學校還擺脫不了片面追求升學率的影響,導致教育部門和學校不愿意或不想在音樂教育方面多投資,多花精力,所以學生得不到良好的音樂環境和應有的音樂教育,故影響了學生的正常心理發展,進而影響了學生的全面發展,這樣就給他們將來走上工作崗位后,帶來了生活單調、枯燥、孤獨之苦。因此,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需亟待加強。
學生發展分為童年期(7-12歲),又稱為學齡初期,相當于小學階段,這時期的學生發展任務是發展社會性的情感,建立起對自己的完整態度,發展對社會、對集體的態度,培養創造意識等。
少年期(11-15歲)為學齡中期,相當于實踐階段,這一時期學生發展任務是建立起一定的興趣和愛好,獲得情緒的獨立性,發展自我教育的能力等。
上面所提的學生發展任務,是與音樂教育有密切關系的。一個沒有受過良好音樂教育的學生很難完成各階段的發展任務,也很難為以后的工作和生活帶來較好的質量和效率以及愉悅。鑒于目前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得不到重視或重視不夠,難以促進完成學生發展任務,因此,要進一步加強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
二、加強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重要性
亟待加強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除了上述原因外,還要從音樂教育的本質特征及功能方面去進一步認識。
馬克思主義認為,藝術是人類社會生活的一種反映,在階級社會里,音樂具有社會意識形態的屬性。它是憑借聲波振動而存在,在時間中展現,通過人類的聽覺器官而引起各種情緒反應和情感體驗的藝術門類。
音樂作為人類社會的一種文化現象,它又是審美意識的一種特殊表現形態, 當通過教育手段使音樂審美能力進入音樂“自由王國”時,將會促進個性的和諧發展,促進人類智力與精神世界更完美地結合。
中小學的素質教育已喊了多年, 但音樂教育方面未見什么成效,反過來,音樂教育搞不好,對個性的和諧發展,對促進人類智力與精神世界的完美結合,都有很大的影響。在今天建設有特色的和諧的社會主義中國時期,作為實施美育的主要內容和途徑的音樂教育,應該加強。
音樂是音響的藝術。通過旋律、節奏、節拍、音色等表現手段,塑造出感人的藝術形象。在現實生活中,比如電視、電影、各種演唱會等,都是通過音響,塑造出不同的感人的藝術形象,但是感人的藝術形象也未必激發所有人的感情。城里人與農村人所受的音樂教育不同的結果,有著很大的差異。
音樂是表現的藝術。音樂雖然是人類社會生活的反映,但這種反映不是再現,而是表現性的。音樂所表現的是人對外部世界主觀感受的心靈折光。這種表現對現實生活來說,雖然是間接的,卻帶有某種自由而隨意的特點,從而使音樂能無拘無束地馳騁于廣闊的內心世界。不同的音樂所表現的藝術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比如激情澎湃的音樂表演,會激發人們奮發向上的情緒;深沉的音樂表演,能使人們幽然產生回憶往事的感情。
(三)音樂是感情的藝術。音樂利用特定的音響變化與特定的感情變化的復雜對應關系,通過聯想、想象等心理過程喚起內心一定的情感意象。音樂抒情的深刻性和生動性是其他藝術所難以相比的。比如抗日戰爭時期聶耳、冼星海兩位音樂大師所寫的抗戰歌曲,有力地喚起民眾,扛起大槍、拿著大刀、長矛勇敢地向著敵人沖殺?,F代一些婉轉動人的歌曲,使人們心曠神怡,沉浸在歡樂的世界。音樂的這種作用的價值是很大的。能夠得到較好的音樂教育的人,就能在現實工作生活中體現出以上所述的音樂特征,特別是當今物質文明與精神文明建設都處于關鍵時期,音樂教育所顯示出的功能更是巨大的,所以從音樂的本身特征所起的作用來看,農村的中小學音樂教育更應當加強。
音樂教育作為培養人的社會實踐活動,和其它學科教育有許多共同的屬性。都是以人為培養對象,都是以兒童和青少年為培養重點。作為教育的主要陣地——農村中小學,占有全國學生的三分之二以上的中小學生,必須從小就培養他們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成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紀律的一代新人,成為社會主義建設的生力軍。
音樂教育的最基本的性質是塑造學生的審美性,通過音樂進行的一種審美教育。審美教育即美感教育。美育是教育方針培養全面人才的組成部分。國家各級各類學校都要貫徹黨和國家的教育方針,從全面貫徹教育方針來說,要加強美育,音樂教育的基本性質就是審美性,所以農村中小學必須加強音樂教育,以達到教育方針美育的要求。
音樂教育是人類特有的一種社會活動,也是人類自身精神文明建設和實踐的過程。音樂教育與社會發展是同步的,是相輔相成的關系。音樂教育開展得好,就會促進精神文明建設。要加快精神文明建設,就得把音樂教育搞好。如今,我國社會主義建設已進入建設小康社會,構建和諧社會,建設社會主義新農村階段,要實現這個目標,音樂教育也必須同步跟上,從目前農村中小學音樂現狀來看,還遠遠跟不上。因此,必須進一步加強。
三、對加強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之措施的幾點設想
教育部門還必須進一步明確音樂教育的地位和作用,加大宣傳力度,使廣大教育者,特別是廣大農村的學生家長都懂得音樂教育的意義,對青少年成長的重要性,使上上下下認識一致,全民都重視音樂教育。
教育部門要加大音樂教育的投資,下撥專項經費,加快培訓農村中小學音樂教師的速度,有條件的縣、市設(辦)脫產培訓班。條件尚未具備的可辦短期培訓班,力爭短期內把農村中小學的音樂老師培訓工作有效平展起來。
教育部門要對農村中小學校的音樂設置作出明確的規定,比如有關音樂教育的書籍、各種樂器等。鄉鎮的中小學要有專用的音樂教室和專職的音樂教師。
設立農村中小學音樂教育的領導機構,專門負責檢查、督促各學校的音樂教學。建立獎罰機制,對搞得好的鄉鎮學校給予獎勵,對抓得不力的鄉鎮學校領導給予批評指正,每年進行評優活動。
改革不適應時代發展的音樂課。比如,從小學低年級起開設樂理知識課和音樂欣賞課。學校定期開展文藝匯演,開展形式多樣的課外活動等。
農村教育部門要采取強有力措施,促使中小學校都能按教育部規定的音樂課時編排課程并上好音樂教育課,不得以任何借口擠占、停上音樂課。
受單一音樂歌曲影響至深的農村中小學的音樂課,通過努力,如今雖有改觀,有所長進,但距離黨和國家教育方針的要求甚遠。目前,祖國各行各業的建設都在突飛猛進,作為初級教育主陣地的農村中小學校的音樂教育,不能拖社會主義建設的后腿,,農村教育部門的各級領導必須正視現狀,加強領導,采取強有力的措施,付諸于行動。相信,經過努力,農村中小學的音樂教育一定能得到根本改變,出現奮發向上的局面。
作者簡介:廖東生,本科,文學學士,國家二級演奏員,南寧師范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