仇賽云,鄒團標,李 智,劉錦桃,沈建華
(1.云南省婦幼保健院,云南 昆明 650051;2.云南省醫學信息研究所,云南 昆明 650031)
新生兒破傷風是嚴重威脅兒童健康的疾病,建國前,我國新生兒死亡率高達200‰以上,是造成兒童死亡的主要原因。新中國成立后,我國十分重視新生兒破傷風的防治工作,從五十年代起,即在全國范圍內推廣消毒接生和住院分娩,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大幅度下降。1995年下發了《全國消除新生兒破傷風行動計劃》,提出了提高住院分娩率,普及消毒接生;在高危地區開展育齡婦女破傷風類毒素接種;加強新生兒破傷風監測等政策。
2013年6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已經消除新生兒破傷風[1],成為世界161個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國家[2]。現將我國和云南省1990-2010年新生兒破傷風防治情況及相關因素進行分析,以便鞏固和完善新生兒破傷風降消成果,為制定新生兒破傷風防治策略提供參考。
對1990-2010年云南省婦幼衛生年報資料及全國監測資料進行整理及對比分析。
用PEMS 3.0軟件作升降趨勢檢驗,用SPSS 15軟件作線性逐步回歸分析和系統聚類分析。
我國1990-2010年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隨時間的推移而降低,由1990年的0.27‰下降為2010年的0.02‰,20年間下降92.6個百分點,P<0.01,見表1。
云南省1990-2010年新生兒破傷風隨時間的推移而下降,由1990年的0.89‰下降至2010年的0.04‰,下降95.5個百分點(P<0.005)。除2003年和2004年中國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高于云南外,其他年份均為云南省高于全國,見表1。

表1 1987-2010年破傷風發病率及相關因素

續表1
2.2.1 2012年全國各省市區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
2012年新生兒破傷風在31個省市區(不包括臺灣、香港和澳門)中有13個省市區無病例報告(北京、天津、山西、遼寧、吉林、黑龍江、上海、浙江、山東、河南、西藏、陜西、寧夏等)[3]。將31個省市區做系統聚類分析可分為3類,貴州省新生兒破傷風最高(0.82‰)為3類;海南(0.26‰)、新疆(0.24‰)、廣東(0.44‰)、廣西(0.46‰)和云南(0.36‰)為2類;其他25個省市區為1類,見圖1。
2.2.2 云南省1990-2010年破傷風發病率
云南共有129個縣市區,1990年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有43個市區縣,占33.3%;1995年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有47個市區縣,占36.4%;2000年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有80個市區縣,占62.2%;2010年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有109個市區縣,占84.5%(109/129),末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有10個州市、16個縣市,見表2。
將云南省16個州市1990年和2010年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作比較,2010年基本消除的有昆明市、玉溪市、麗江市、楚雄市、大理市和迪慶州。在未完全消除的州市中,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最高的為版納州(0.56‰),其次為怒江州和臨滄市,分別為0.16‰和0.15‰,見表3。

圖1 2012年全國省市區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萬-1

表2 2010年云南省及各州市、縣區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 ‰

表3 1990-2010年云南省及各州市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 ‰
以2012年我國破傷風發病率為因變量、海拔、緯度和人均國民收入為自變量,作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只有緯度進入方程。其標準回歸系數(Beta)為-0.489,提示緯度對破傷風發病率呈負相關,緯度越高的地方破傷風發病率越低。中國13個無病例報告省市幾乎都位于緯度偏北地區。將云南省1990年破傷風發病率為因變量,海拔、緯度、氣溫和日照為自變量,作逐步回歸分析,進入方程的只有氣溫,表明版納州、德宏州、臨滄市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高可能與氣溫有關。從中國和云南省的高發病率地區來看,緯度低、氣溫高是新生兒破傷風的高發因素,可能與南方氣候溫暖、濕潤,適宜破傷風桿菌生長繁殖,新生兒暴露機會較高有關。
以1990-2010年云南破傷風發病率為因變量,新法接生率和住院分娩率為自變量,作線性逐步回歸分析結果顯示,2個自變量均進入方程,Beta標準回歸系數,新法接生率為-0.544,住院分娩為-0.431,表明新法接生在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貢獻率為54.4%,住院分娩貢獻率為43.1%,兩者之和為97.5%。我國新生兒破傷風的地理分布不平衡,主要分布在廣西、貴州、云南和新疆等經濟不發達區域,偏遠農村地區的經濟水平較低、交通不便,影響了及時住院分娩,家庭內接生難以保證臍帶的清潔,極易引發新生兒破傷風。
新生兒破傷風是由破傷風桿菌引起的一種急性感染性疾病。此病可以預防,但治療困難,住院死亡率仍很高。在城市及衛生條件較好的地區,本病已很罕見,但在偏遠農村及山區,本病仍時有發生,嚴重威脅新生兒的健康和生命。
新中國成立后,楊祟瑞博士推廣新法接生,以消毒方法處理,可以有效降低新生兒破傷風的發生率。1989年5月,第42屆世界衛生大會通過了到1995年全球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決議,1990年我國政府正式向世界承諾在我國實現消除新兒破傷風的目標[4,5],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成為我國在實現全球兒童生存、保護與發展2000年目標進程中面臨的兩項挑戰,也是實施“兩綱”目標的難點。其中,缺乏完整的新生兒破傷風監測資料,對消除新生兒破傷風工作開展構成了很大的阻礙。1990年《全國新生兒破傷風監測方案》出臺后,疫情報告記錄體系開始建立,我國開始可以及時全面地掌握各地區新生兒破傷風發病情況,同時,衛生部、國務院婦兒工委和財政部聯合實施降低孕產婦死亡率和消除新生兒破傷風,讓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策略與措施得到落實。2013年6月28日,世界衛生組織宣布中國成為第161個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國家。
新生兒破傷風在中國和云南省已基本消除,降消成果顯著,我國消除新生兒破傷風的主要策略是提高住院分娩率、實行清潔安全接生。自1990年后,我國住院分娩率得到大幅提高,從而使新生兒破傷風發病率平穩下降。隨著經濟快速發展,新生兒衛生保健和醫療條件得到極大改善。
減少、消滅新生兒破傷風的關鍵在于預防,針對落后地區的特殊情況,預防的有效措施應該是:①加大宣傳力度,讓山區的所有婦女知道新生兒破傷風完全可以預防,但難以治療:②普及育齡婦女接種破傷風疫苗,育齡婦女(孕前孕中)通過破傷風抗體檢測,有目的的進行主動免疫和加強免接是從源頭上杜絕新生兒破傷風發生最經濟、有效的預防方法;③避免在家分娩,若有特殊原因在家分娩的,必須在產后24 h內斷臍處理后肌注TAT1500-3000I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