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星宇
密 林寫秋,疏處走馬,丹青便把時史笑; 楊柳青眼,雪里芭蕉,詩家妙有新意繞。
“碌碌抹綠涂紅,囿于四時之規,便失天真幽淡之懷。”摩詰不甘為時史,撕開四時之皮,雪里畫蕉,“拔殘心于孤翠,植晚玩于冬余”,使人肌骨俱爽。
藝術千年似西江水一脈,若欲于如古井緘默的死水中掀起滄浪,將腐臭的庸常蕩滌,將盡失美感體驗的陳規傾覆,需有“雪里畫蕉”之情懷,使江水恒新,別有妙韻。
是張芝新草,不拘筆法常格,字如清澗水源,索迴崖谷,至于奔騰拿攫之勢,心隨手變,是謂達節——藝術之韻,從此有亂里蒼茫。
是山人新構,不屑陳畫布列,一鳥兀立,一石獨臥,似一劍輕寒,盡消十四洲繾綣俗艷畫風——藝術之韻,從此便添雪精神。
亦有其昌石濤,清湘道人,在墨痕山水萬馬齊喑衰頹時,嘯出雪里畫蕉的“傾覆意”,他們生乎常規之外,以大手筆將畫里乾坤倒轉。
然而百年后新火燃成舊火,后人活在他們的韻里,把他們的美當成規矩。
有俗語“不以規矩,不成方圓”。在藝術中常規確是美感經驗的積淀、生命情懷的傳承,它讓先人的美保有溫度,為后人的底蘊增添厚度,并非皆荒誕不羈面目可憎。但當規矩從保護走向禁錮,當美成為一種模式,藝術之路亦日益窮盡。
正如五七言絕在唐朝繁盛千年,灼灼其華,蔣勛先生問,當太白的高逸、義山的幽微、子美的深情都成了后人的規矩,誰能自在興現,抽心中錦繡,詩又該去向何處?
唯有雪里畫蕉,宋詞作答:以曲入詞,雅俗皆適,別有妙韻奇思,柳永走進俗世煙火,用民間的韻沖破士人極雅的美感固化;蘇軾走出貴游文學,以內斂的深情詮釋疏狂與闊綽……
他們在唐詩的天地里,開出沖破常規的嫣紅芙蕖。故而雪里畫蕉,不僅需有從外部傾覆規矩之丑的大氣魄、大手筆,更需在規矩的古談天地中孕育出“簫劍情懷”,去沖破蔣勛先生口中“禁錮詩意與美”的牢籠,由內而外使規矩之美煥發新意。
藝術到了別樣的形態,應有別樣的衷腸——便是雪里畫蕉,在傾覆與沖破間,達士游乎沉默之鄉,鸞鳳翔乎大荒之野,藝術亦如《二十四詩品》所說:“如將不盡,與古為新”。
[作者系江蘇省揚中高級中學高三(1)班學生]
點評:
這篇文章有思考有深度,值得好好體會。
題目《雪里畫蕉》就很有意思。本來大雪是冬天北方的景象,而芭蕉則是南方熱帶的植物。從常理上講兩者不能同時同地的。據說唐朝的王維就曾畫過一幅畫《雪中芭蕉》,并且引起了后人很多爭論。本文顯然受到這幅畫的啟示,作者借此來說明藝術的規矩和創新。藝術創作自有規矩,但規矩不能成為禁錮,否則藝術之路越走越窄。藝術重在表現心靈世界,不能拘泥于客觀現實,要有“別樣的形態”和“別樣的衷腸”,所以要敢于“傾覆與沖破”。為此作者舉了張芝的書法、董其昌和石濤的繪畫以及眾多唐宋詩詞名家的創作的例子。所以本文有觀點,有內涵,有文化的底蘊。
(指導老師:王瑞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