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學龍
摘 要:在有關湖北地區的古代文獻中,幾乎未提到相關產瓷歷史的記述,而江漢平原東部長江流域的中游地帶,水陸交通便利,素有“九曲通衢”之稱,這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孕育了湖泗窯幾百年的燒造歷史。湖泗窯的窯址之多、分布范圍之廣在很大程度上體現了其在湖北省制瓷歷史中的重要性。湖泗窯遺址位于湖北省武漢市江夏區湖泗鎮,分布在梁子湖與斧頭湖中間沿岸,是以生產青瓷、青白瓷為典型的瓷窯遺址。其生產的瓷器以民用生活器皿為主,造型種類豐富,以宋代瓷器生產為高峰。自上世紀70年代在江夏湖泗夏祠村首次發現窯址以來,經過省、市、區文物考古工作者的不懈努力,這一規模龐大的古代制瓷窯址群,逐漸展現出它古樸的風貌,并引起國內外陶瓷研究者的關注。經過文物部門的調查發掘與整理,目前已發現瓷窯近200座,分布區域跨度近40公里。從瓷器燒造技藝和裝飾特點來講,只根據湖泗窯的館藏資料判定瓷器風格是不夠的,其現存的遺址狀態和殘片資料引起了筆者興趣,在查閱一定文獻與館藏作品之后,對湖泗窯梁子湖沿岸的土地堂、湖泗、山坡、保福等地三十多個湖泗窯窯址進行了調查,以此希望通過遺址資料結合文獻館藏,探尋湖泗窯制瓷面貌及風格特征。
關鍵詞:湖泗窯;工藝;風格
一、依山近水的龍窯遺址
武漢位居“黃金水道”長江的中游,長江與漢江的匯合處,形成以長江為主干,河湖密布的水運網。便利的地理環境,為湖泗窯的產生和發展提供了必要的運輸條件,被河道圍繞的梁子湖與斧頭湖,不但解決了湖泗窯的水源和運輸問題,其滋養下的豐茂山林也為湖泗窯的瓷器燒造提供了充足燃料,加之窯址附近豐富的瓷土資源,這些有利的自然條件逐漸整合形成了湖泗窯。正如《考工記》中作述“天有時、地有氣、材有美、工有巧,合此四者,然后可以為良”。如今,隨著時間的推移水文變化古航道已不復存在,但仍可在河道、農田、荷塘中找到梁子湖沿岸上散落的瓷器和窯具碎片,沿岸或河灘幾里內便可發現當年湖泗窯燒造的窯場,窯址堆積在樹木茂密的山坡中,形成了近百座大大小小的山丘,千百年的時光雕琢成了窯址與農田、湖泊之間獨有的自然生態樣貌。
對窯址的野外調查主要圍繞夏祠村、浮山村、青山村、三合、綠化、保福村展開,這些地域周邊水資源豐富,土地肥沃,植被茂密,窯址所在的山地大多由紅土丘、瓷片、窯具堆積形成,高于地面十幾至幾十米,調查的現存窯址位置多集中在河道周圍,而深山中極少出現窯址。通過對以上地區的湖泗窯窯址調查發現保福村占據了大量的遺存,漁業村、細屋干南、瓦屋葛探尋到了幾座帶有殘壁的龍窯遺址。其中,漁業村村口發現瓷器殘片堆積,距離房屋較近,因草深林密,窯址保存較完好,沒有明顯被破壞的痕跡。該地瓷器標本、匣缽、墊圈等窯具散落林中,堆積層所在緩坡高約20余米,山下是平坦的水田,與龍窯修建所需地形條件相符;瓦屋葛窯址位于村落中間的狹窄上坡,步行約1公里后,接近湖邊的山包處便是窯址,據一位村中的周茂老先生介紹,窯址從未引起村民的重視,直到最近幾年文物保護意識的普遍提高,該窯址逐漸引起了政府與村民們的關注。村子周圍山丘布滿窯址,幾乎是由窯址連起了村莊,方圓幾十里的山坡、農田、河灘、池塘隨處可見散落的瓷器和窯具碎片,這對村民的生產勞作來說是個“不速之客”,常常被撿起扔回山坡或岸邊,而帶有瓷片堆積的地表土質疏松不夠穩定,村民建房時都會盡量避開附近的窯址。近些年,隨著文物知識的普及和相關部門的重視,為更好保護窯址不被破壞和盜挖,個別村莊安排了窯址守窯人,劉東文先生自1992年起就承擔了竹排嘴村窯址守窯的任務,他向我們介紹了政府部門對窯址保護的重視,以及關于湖泗窯燒造與衰落的種種傳說。在他的指引下我們看到了市文物保護單位所立的石柱,另外,在青山村附近也發現了湖北省文保單位所立“湖泗窯西屋曾窯址”和“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石碑。除卻這幾個較大窯址外,較具有典型特征的有熊家灣和下屋葉,熊家灣的窯址位于湖泊與山坡之間,有明顯的窯址斷面,用來鋪山路的碎石中有發現窯磚、匣缽、墊圈、瓷片等。下屋葉附近的山脊上找到了幾乎全部裸露的龍窯結構,殘損窯床結構呈階梯上升的走勢,殘存窯壁高約40公分由窯磚構成,扶墻由窯磚和窯具堆砌而成,窯磚因燒造次數多,木灰在高溫的窯室中飄落而形成了厚厚的“窯汗”,窯前作業面被碎片覆蓋,具體樣貌不得而知。
二、純熟暢達的制瓷技藝
湖泗窯瓷器以生產民用生活器皿為主,是一座以少量細瓷大部分粗瓷為主的產品結構的窯廠,湖泗窯的產品銷往湖北的大部分地區,上到三峽地區的巴東,下至下游的揚州。湖泗窯連綿的窯場,廣袤的面積,證明當時其擁有廣大而穩定的消費市場,也在很大程度上彰顯了工匠們杰出的制瓷技藝。雖然在古代文獻記載中無法找到對湖泗窯瓷器的描述,但在現存瓷器碎片中可以窺探出工匠們嫻熟的制瓷技術。西屋曾窯址調查中,發現了較多墊餅和碎匣缽之類的窯具,并有少量欠燒的碗、碟碎片,由于瓷窯產量大且影響燒制因素復雜,生產中時常會伴有因工藝或意外而產生的瑕疵產品,窯址堆積層就是由這些具有瑕疵的瓷器和廢舊窯具構成,在碎片中發現有縮釉、欠燒、變形等工藝問題。
湖泗窯燒造的器物類型中,夏祠村所發現的瓜棱執壺是較為高級的產品,其材料與制作工藝講究,胎體灰中泛青,瓷質緊密,在壺片內留有空輪制工藝所留下的旋紋和手工痕跡。此外,在窯具的匣缽、墊圈的制作工藝中可以看出瓜棱執壺采用單體匣缽仰燒的方法,工匠既滿足了生產量的需要,又可做到工藝完整結構嚴謹。除瓜棱執壺外,一些窯址碎片也印證了當時工匠的巧妙匠心,如在考察熊家灣窯址時,通過觀察被大型機器挖掘過的窯址側面幾處較深的土坑,在裸露的斷面可以發現大量欠燒、高溫變形瓷片,其中也會發現質量較高的青白瓷碎片,其瓷燒造溫度較高,窯爐氣氛掌握較好,胎釉集合致密并伴有裂紋,白色瓷胎中因為含鐵高的原因微微泛黃。施釉采用了浸釉的方式,這樣的施釉方式可以在較短的時間內完成密集生產的要求,提高生產效率,既不影響瓷器質量,又滿足仰燒裝匣缽工藝對圈足內無釉的要求。
通過研究大量的現存殘片,可證實湖泗窯主要生產生活器具,其中碗、盤、壺為主要產品,十分注重瓷器產量與制作效率,所以大多產品并無繁瑣的工藝裝飾,瓷器的功能屬性被放在首位,器型簡潔大方,瓷化程度高,口沿平整底部敦厚,修坯運刀熟練大膽,不拘泥細節,樸素端莊,釉色與造型相得益彰,工藝純熟簡單適用。少量優質青白瓷采用了刻、剔、劃、變形等工藝,帶有明顯的圖案裝飾或劃線裝飾,在造型中富有秩序之美。同時,胎質較白,釉色透明泛青,在積釉處與暗刻花紋構成青白畫面,展示了優良的制瓷與燒造技藝。從窯址現場散落的器物中,可以大體了解湖泗窯的制瓷工藝,其中微細節目,尚不能盡也。
三、樸素雅致的造型裝飾
湖泗窯與景德鎮所產的青瓷、青白瓷之間有明顯的風格差異,前者多光潔素面敦厚實用,后者多刻畫裝飾富力典雅。湖泗窯的產品能夠很好的處理造型與裝飾之間的關系,例如碗作為湖泗窯的主要產品,窯址中各個區域的燒造既有聯系又有區別,厚重實用的風格中區別于造型比例之間。在處理碗的造型比例、口沿、弧線時,在滿足實用美的基礎上兼顧了造型美、功能美、裝飾美的特點。目前所發現的碗的造型中,大部分具有明顯的北宋風格,碗口較深,圈足寬且高,釉色青或青白,較容易產生裂紋。
另外,靠近邱家邊池塘的竹林中發現一些較為成熟的白瓷碗片,外壁刻畫長條菱形裝飾,瓷片薄中透光,具有較高的藝術水平。栗林夏周邊的窯址較多,青瓷、青白瓷堆積豐富,造型單純較少裝飾,碗、盂個別器物中用修坯工具旋下凹圈裝飾,或可見旋制過程中的泥土痕跡和修坯刀痕,簡單疏朗,富有時代韻味。承福嘴、保福等窯址發現了一些碗、盤形器物,凹底圈足與外輪廓構成一條完整的弧線,造型穩重,特別之處在于其巧妙的唇口設計,增加了整個瓷器的厚重感,使用過程中提高了穩固性和舒適度。浮山村發現有花口碗、盤一些品質較高的碗碟,內外伴有閃青色透明積釉,工匠們恰恰利用青白瓷釉在高溫作用下流動性強、透明閃青的特性,在器物內外的恰當之處布置設計旋紋、凹底、刻畫、劃花等工藝,玉般閃青的瓷器中花紋與釉的薄厚產生映襯,若隱若現清新雅致。據村里老人介紹,窯址中撿到過幾乎完整的白碗、黑碗、壺類的器物,并且附有裝飾紋樣,紋樣中可見花卉和彎曲的條紋裝飾,器型往往較其他產品講究且富有美感,同景德鎮青白瓷裝飾特點如出一轍。
四、結語
湖泗窯是目前湖北省發現規模最大的瓷窯窯場,所產器物多為碗、盤、壺、盂、瓷枕等。釉色以青、青白為主,伴有少量白瓷,窯址位于梁子湖與斧頭湖沿岸廣闊的淺灘和山地之中,在對湖泗鄉、保福鄉、土地堂鄉、山坡鄉等,近二十個村的窯址進行調查的過程中管窺了湖泗窯的燒造規模和窯址存在狀態。因缺少史料記載,湖泗窯工匠的來源已無從考據,但就此有依山近水就地取材的位置特點,才能合此天、地、材、工四者,構成了湖泗窯如此規模的窯址景象。蔣祈在《陶記》中講到:“江、湖、川、廣器尚青白。出于鎮之窯者也。 碗之類:魚水、高足;碟之發暈、海眼、雪花,此川、廣、荊 、湘之所利。” 雖然文章的書寫時間與湖泗窯繁盛時期并非完全重合,但可以從文章記述中看出,湖泗窯所處荊湖北路一帶對景德鎮青白瓷器尤其追崇,也說明宋代鄂州有偏愛青白瓷的歷史。其它窯場的青瓷、青白瓷與湖泗窯傳承關系暫時無從考證,但可以從產品中看出,早期與越窯青瓷、景德鎮青白瓷的工藝和造型有許多共通之處。湖泗窯有著清晰的產品定位,燒造少量高品質重工藝的青白瓷,關注民眾生活對瓷器的需求,具有不拘細節、純熟暢達、簡潔素雅的瓷器面貌。
參考文獻:
[1]祁金剛.江夏湖泗古代瓷窯址概述[J].武漢文史資料,2004(03):54-59.
[2]祁金剛.江夏湖泗古代瓷窯址概述[J].武漢文史資料,2004(03):54-59.
[3]祁金剛,王景景.江夏歷史文化源流綜述[J].武漢文史資料,2018(12):50-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