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潔 李鵬燕



摘? 要:“百年大計,教育為本”,教育是經濟社會進步、生活水平提高的源泉與動力,黨和國家歷來重視教育工作。提高保定市的農村教育水平對于提高保定市農村經濟發展水平、壯大農村生產力量具有重大意義。保定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師資配置結構不均衡、城市教育資源優于農村、農村教育現代化信息技術水平落后于城市、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落實不到位等問題,為了解決這些問題,提出農村教育財政體制調整的對策建議。
關鍵詞:財政視角;教育;對策建議
一、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的內涵、意義
農村義務教育是保定市教育事業的重中之重,是帶動保定市經濟發展的基礎,更是建設人力資源強市的根本。根據百度百科的定義,農村“義務教育”指國家統一實施的農村所有適齡兒童、少年必須接受的教育,是國家必須予以保障的公益性事業。而義務教育的本質要求則是實現均衡發展。由于階段的特殊性,決定了其他教育階段的基礎,直接關乎學生的未來一生,更加與生源所在地的經濟發展有導引關系。
“農村義務教育均衡發展”內涵的理解可以從三個方面進行解析:第一,注重辦學條件與師資力量的均衡;農村與城市的校舍改造與資源配置都應該同等程度上滿足教學需要,教師分配名額也應該達到同等要求,不能城市教師資源配比大于農村教師資源配比。第二,教育質量的均衡;各個地區之間不能由于經濟發展差異就導致教育基礎千差萬別,從根本上造成教育差異;第三,實現區域教育均衡發展,針對同一項目的教育政策在不同區域應該實現公平對待。給予每個接受完義務教育的學生同等的升學機會。由于義務教育具有正外部性的顯著特征,導致市場供給嚴重不足,所以必須借助財政手段。財政支持的首要目標是實現農村義務教育的均衡發展,借助財政補貼的手段,促進教育資源的公平配置。
二、保定市農村義務教育發展過程中存在問題
(一)師資配置結構不均衡
從圖1①可以看出,保定市農村與城市的教育資源配比失衡,以教師學歷差距大為首。保定市下屬部分農村普遍存在教師學歷低、教學質量差、心理教育欠缺等問題。一些高學歷的教學人才往往向市區匯集,導致義務教育的市區教師學歷合格率要大于農村平均水平。
(二)城市教育資源優于農村
從圖2小學與初中校均規模情況可以看出,受到財政投入的差異影響,保定市農村的教育資源仍然落后于城市,而且不同農村之間差異性也較大。農村的學校設施陳舊,體育器材匱乏,教學設備落后等問題限制了農村學生綜合實力的提升。保定市下屬農村之間也會由于村鎮發展水平的差異導致教育資源的投入差異,一些生產比較富足的農村往往在教育投入上支持力度比較大,教育水平的提升正向拉動了當地的經濟發展,實現良性循環。
(三)關于農村義務教育的政策落實不到位
保定市制定的教育政策在農村地區落實過程中,往往存在落實不到位、政策偷工減料行為。保定市政府制定的義務教育政府初衷是促進農村教育的均衡化、高質量發展,可是由于政策實施效果缺乏有效的評價體系,尤其是缺少量化評價標準,使得政策實施效果難以衡量和評價。尤其是很多政策都是三年或者五年規劃,那么短期目標的績效怎么評價?怎么考核?缺少量化的過程指標,導致農村義務教育政策落實不到位,發揮不了應有的作用。
三、保定市財政制度的未來調整方向
(一)加快推進縣域城鄉義務教育的四個“統一”
要加快推進縣域內城鄉義務教育學校建設標準統一、教師編制標準統一、生均公用經費基準定額統一和基本裝備配置標準統一。財政支持的首要方向在于實現城鎮、農村之間的標準統一化,在制度層面實現公平對待。城鎮之間、農村之間的軟硬件建設都應該保持統一的標準:學校的綜合實力評比過程要標準統一,學校建設水平要保持同一水平線,教師的編制水平應該在同一維度。為了實現這種統一性,財政支持的力度在前期肯定會出現偏頗,所以為了更好的實現教育資源的公平,在制定政策過程中要把握政策取向,對落后鄉村給予更高的財政補貼,對于發展水平相對較高的農村適當減少補貼力度。
(二)加快提升鄉村教師崗位吸引力
通過提高鄉村教師待遇,提升鄉村教育崗位吸引力。只有鄉村教育質量獲得提升,教育脫貧任務才可能取得明顯進展。財政補貼要向鄉村教師傾斜,利用多種經濟激勵手段全面提高鄉村教師的待遇水平、生活條件,改善農村地區教師的生態環境。只有待遇水平與生活居住環境得到提高,才能吸引更多的高校畢業生到農村教育資源薄弱學校學習,也能同時有更多可能留下人才。財政體制在教育資源流向上發揮著決定性作用,所以需要財政體制把好人才進口關,同時利用多種財政手段提高鄉村師資水平的提高,帶動鄉村義務教育水平的提升。
(三)積極推進教育融資改革
保定市財政部門應該積極拓展經費來源渠道,推進教育融資改革。保定市財政經費由于受到當地經濟發展水平的限制,導致財政支出有限,對鄉村教育的配比也受到限制。所以,保定市相關部門可以采取多種金融手段拓展財政經費的來源,提高保定市財政收入水平。積極擴大保定市企業業務,借助雄安新區的發展契機提高本市企業生產水平。提高保定市金融部門之間的縱向合作水平,提高金融部門的融資能力,返向帶動保定市經濟的發展。
四、農村教育財政體制調整的對策建議
(一)實現生源的均衡發展
人們存在的普遍認知在于城市的教育資源優于農村,所以導致許多農村中小學的“優等生”選擇去城市接受教育。盡管城市的教育成本要高于農村,但是農村家長為了讓孩子有一個好的未來,仍然會選擇付出經濟成本、人力成本把孩子送出農村。這些現象嚴重導致了在農村接受義務教育的學生人數減少,造成了鄉村學校生源匱乏的惡性循環的弊端,應該立足保定市發展現狀,可以采取的手段包括鼓勵市區優秀教師去鄉村學校進行短期或長期交流活動,把新進的教學理念帶去鄉村;由各鄉政府牽頭定期帶領鄉村優秀教師去大學進修深造,提升教學質量。鼓勵本地學生在本地就讀,適當給予政策傾斜。
(二)多方面提升鄉村教師水平
鄉村教師資源的引入需要內培、外引從兩方面入手。第一,由政府部門牽頭實施“頂崗實習”試點,積極利用本地師范生資源,將鄉村的中小學作為師范生的實習地點,開展教育教學活動。實施多種激勵政策,鼓勵這些優秀大學生落戶實習地點,成為優秀鄉村教師;同時倡導鄉村教師去頂尖示范大學學習深造,學習新的教育理念,學習先進教學方法,整體提升鄉村的教育素養。第二,通過提高鄉村教師的薪酬待遇吸引更多的優秀人才來鄉村教學,開展教學實踐活動。由保定市教育部門牽頭,開展多種城鄉教師互動交流活動,從而平衡保定城鄉之間的教學資源。也可以開展定期輪崗制度讓市區與鄉鎮的老師實現雙向溝通交流,平衡教學資源。
(三)拓寬教育經費的來源
為了避免國家財政撥款被少數資源優勢學校占用,需要引進績效考核機制。由市區教育機構牽頭,展開對下屬中小學的績效考評活動。對于不同層次的學校給予不同的經費支出,促進城鄉教育結構均衡發展,間接增加義務教育經費來源。其次,盡可能吸收社會捐贈等社會資本投資保定市城鄉教育。保定市財政部門可以出臺多種鼓勵措施鼓勵社會優秀先進企業對義務教育進行捐贈,為農村教育創造更多的資源。盡可能吸收民間資本投資中小學教學設備,借此大力提高農村義務教育階段的教學設備水平。各城鄉、各鄉鎮應該積極發揮在經費籌措中的作用,積極探索新的融資模式。鄉村學校與保定市城鎮學校要大力開展合作,促進學校間相互利用教學資源,開拓提高經費利用率的新手段。
(四)落實財政部門、教育部門績效考核機制
鄉村教育的均衡發展依賴于政府部門的推動,所以為了更好的保證各項教育政策得到落實,需要加強對保定市相關政策部門的重點考核。要明確各市、區、鄉教育部門的權利關系與責任分工,強調績效導向與過程管理。可以采取引進第三方評估機構,定期考核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要政策結果更要評政策過程。并以第三方評估意見督促落后部門迎頭趕上,通過評估優化創新政策的落實效果;同時積極完善社會監督體制,互聯網技術的發展加快了社會信息透明度,可以借助物聯網及大數據的優勢,將公眾評估納入到教育機關考核范圍之內。
注釋:
①表1和表2數據來源于保定市統計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