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Edit 李杰 李葉
何人可教授畢業于湖南大學建筑系,擁有工學碩士學位,早年曾公派前往丹麥皇家美術學院及美國北卡州立大學留學,畢業后留校任教至今,現為湖南大學設計藝術學院院長、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高等學校設計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設計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曾榮獲萬人計劃國家級教學名師、光華龍騰獎中國設計貢獻獎金質獎章,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等諸多榮譽,在德國紅點、JF、BRAUNPRIZE、日本G-Mark、美國Core77設計獎、法國OBSERVUR設計獎以及中國紅星設計獎等多個國內外知名設計賽事擔任評委。
2019湖南大學工業設計本科畢業設計展共展出作品150余件,其中兩件作品入選了2019迪拜global gradshow。我們的畢業設計選題主要來自企業實際生產項目或高校的科研課題,涉及工業產品造型、文化創意產品、交通工具與裝備、信息與交互、系統可持續與服務5個大類。本次畢業設計展的看點有三處:一是“極致造型”,主要是交通工具或高端裝備類課題輸出的高質量模型;二是“軟硬結合”,即實體造型和交互界面相融合的高度互動的智能產品;三是“文化再造”,將傳統文化元素在新技術、新工藝和新場景下重構形成的各種文創產品。
《設計》何人可
《設計》:請介紹—下本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歷史沿革及現狀。
何人可:湖南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始創于1977年,是全國最早成立工業設計專業的高校之一。1993年我們首批獲得工業造型藝術(現設計學)碩士學位授予權,2005年獲得設計藝術學(現設計學)博士學位授予權,2011年獲得設計學一級學科博士授予權,2014年設立設計學博士后流動站,可以說擁有從學士、碩士、博士到博士后一套完整的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結構體系。我們于1993年及2018年先后兩次獲得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2017年在教育部第四次學科評估中被認定為設計學A類學科(A一)。目前是教育部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中國機械行業工業設計學科教學委員會的主任單位。與其他設計院校相比,我們的規模不大,專任教師40余人,工業設計專業每年招生100人,研究生大約70人。
《設計》:近年來本校工業設計系最大的變革是什么?
何人可:進入后工業時代以來,工業設計要解決的問題以及相關方法和工具越來越復雜。為了應對這種復雜性,我們一直在調整課程、優化師資。前幾年我們確立了國際化與數字化的發展思路,啟動了模塊課程機制,所有的課程教學和師資建設都圍繞我們提出的三個模塊來進行。2018年獲得了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這是對我們以往工作的肯定。但獲獎之后,之前所有的工作成績也都“清零”了。我們需要重新開始,面向下一個十年,確立新的發展方向。近幾年我們新進了一批年輕教師,都是年輕的博士,有相當一部分有跨學科背景,并且具有一定的海外教育經歷。同時我們也在修訂新的培養計劃和課程體系,清理水課,篩選金課。新培養計劃的一個最大變化是,我們更鼓勵設計背景老師與其他學科背景老師、校內的專任教師與校外的行業專家進行聯合授課。我們希望通過這種方式,讓我們的課程教學與業界最新的研究問題、領域知識和方法工具進行對接。
《設計》:隨著90后、00后的入校和畢業,新生代給工業設計專業帶來了什么?
何人可:我個人覺得,與以往相比,新生代學生整體上體現出兩個特點。一個是進校的時候基礎知識和能力更加全面了。比如,有好幾個同學本科期間雅思就考了7分甚至8分的;還有許多同學在中學階段就在繪畫、編程、手工制作等方面都打下了一定的基礎,專業上并非白紙一張。另外一個特點,是新生代學生對自己的未來發展軌跡更加明確,內驅力也更強。很多同學很早就明確了出國、考研的目標,也有同學積極利用假期找實習、找項目,努力豐富自己的作品集。對于老師而言,因為學生學習的目的性很強,如果你的課程不能提供他需要的東西,將會面臨巨大的挑戰。因為我們給了學生選課的自由,學生不僅可以在選修課中做選擇,也可以在大多數必修課中對任課老師進行選擇。所以很多時候,學生會提意見,或者用“選課”的方式投票,倒逼老師不斷升級自己的課程教學。
《設計》:請介紹--今年本科畢業設計展的基本情況。
何人可:今年共有150余件工業設計本科畢業作品參展,從選題來看,作品涉及工業產品造型、文化創意產品、交通工具與裝備、信息與交互、系統可持續與服務5個大類。其中,工業產品造型、文化創意產品以及信息與交互設計三類選題數量最多,三類合計占總數的87%。我們的畢業設計展覽是向公眾開放的,展覽場所就在湖南大學的桃子湖展廳,展覽為期3天,展覽結束后的第二天就進行畢業答辯。根據我們的教學管理要求,所有的畢業設計作品都必須上網且全網公開,大家可以在這個網址查看2019年本科畢業設計:https://pinwall.design-engine.org/workFolder/560
《設計》:近幾年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顯著的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現實情況?
何人可:我們畢業設計堅持的一個原則是“實題實做,一人一題”,即畢業設計選題應來源于企業實際項目或者老師的科研課題,且每個同學的課題應該是唯一的、不同的。這個做法給了我們一個很好的通道來探查行業發展和市場變化情況。十幾年前,我們畢業設計的選題絕大多數都是工業產品造型,這在一定程度反映了當時業界對于工業設計核心問題的認識主要是解決“造型問題”。大概是從2010年前后開始,信息與交互類的選題變得越來越多,同時這一時期也是國內移動互聯網市場爆發的時期。近幾年,畢業設計選題越來越呈現出復雜和交叉的趨勢。比如,一些產品相關的選題不僅要求輸出產品造型,還要輸出與之配套的交互界面,所謂“軟硬結合”;另外一些選題強調新技術的應用,比如要求運用計算視覺工具對傳統器物中的文化符號和設計知識進行定量分析和處理,或者要求結合新材料、新工藝和IOT技術面向特定場景輸出產品設計方案;還有一類選題是從精準扶貧、社會創新以及系統可持續等的社會發展議題出發,自上而下導出相應的產品和服務設計方案。當然,裝備和交通工具這類處理復雜極致造型的選題一直都有,但數量不占多數,這塊市場對工業設計人員的需求是少量和精英化的。
通過這幾年畢業設計,我深刻感受到,工業設計傳統的“造型”問題正在與各種新技術、新領域和新需求交織出一個復雜的、跨學科的問題空間。未來工業設計師的定位,要么是處理復雜極致的造型關系,要么就是展開跨學科合作,運用特定關鍵技術輸出系統性解決方案。所以我們2020年在畢業設計選題層面提出了更具體的要求:畢業設計選題需要至少輸出一個實物模型并且結合至少一項關鍵技術,否則不能通過審核。我們希望學生的畢業設計能更主動地結合大數據、人工智能、物聯網、虛擬現實、新材料等關鍵技術。
《設計》:畢業設計的成果轉化情況如何?可否舉一兩個已經轉化成果的案例。
何人可:我們的畢業設計要求是“實題實做”,大部分都是從企業過來的實際課題,是受企業委托設計的,不存在轉化的問題。如果說畢業設計方面學校自有成果的轉化,可以關注—下我們學院季鐵教授新通道項目的文創產品。
《設計》:近幾年的畢業設計就業方向和就業情況大體是怎樣的?
何人可:工業設計本科畢業后主要有升學和就業兩個大的去向。升學方面,我們2019年升學比例為45%,其中一半是前往國外的設計院校就讀。在升學出國的同學中,有34人考入了世界os排名前20的設計院校,包括皇藝、倫藝、米理,CMU、埃因霍芬等。就業方面,進入世界500強的人數占12%,進入中國500強的人數占18%。從地域分布來看,大部分畢業生都前往長三角、珠三角、京津冀地區就業。從行業來看,畢業生主要進入了互聯網、信息技術服務以及制造業領域,少量進入金融和傳媒領域。薪酬上看,互聯網與信息技術服務這類企業開出的薪酬比其他行業高一截。從某種程度上說,互聯網公司把我們培養的最優秀的一批畢業生給搶走了。
《設計》:您認為畢業設計展的內容和方式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方面?
何人可:現在每年畢業季,設計院校都會舉辦畢業展,有的規模還很大。但是,展覽往往時間不會很長,而且也不是每個人都有時間到現場觀展,所以畢業設計展之后,相關內容的分享、討論和深度解讀也非常重要。現在有不少人在朋友圈曬畢業設計甚至直播畢業設計,盡管有的曬圖質量不是很高,評價好壞不一,但你可以感受到大家都有學習、分享畢業設計的強烈需求。另外一些學術期刊,比如《設計》還有《裝飾》,也會做畢業設計專題,這算是對各設計院校畢業設計的深度解讀。我覺得,如果能有一個統一的平臺,讓大家隨時瀏覽、分享高校的畢業設計作品,這會是一個非常好的學習方式。我們湖南大學自建了一個平臺叫“圖釘墻”( https://pinwall.design-engine.o rg),近幾年來每一個工業設計畢業設計作品都可以在上面查到,這樣我們自己的學生就會清楚,什么樣的畢業設計是優秀的,自己離優秀還有多少距離。當然,目前這上面只有湖南大學的作品,如果各大設計院校能夠合作,將各自的畢業設計作品匯聚到一起展示,并向所有學生開放,那對整個工業設計專業教育都會有所幫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