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編輯Edit 李杰 李葉
支錦亦,教授,博士生導師,西南交通大學建筑與設計學院副院長,人機環境系統設計研究所副所長,教育部高等學校工業設計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藝術設計專業碩士教學指導委員會專家,中國工業設計協會設計教育分會理事。主要從事軌道交通裝備的理論研究與設計實踐,在交通工具人因工程、乘客行為、設計美學及設計文化理論研究等方面進行多年探索與實踐,并取得一系列成果。近年來參與中國標準化高速列車“復興號”人機工程設計、和諧號CRH380A、高速檢測車CIT400以及地鐵、城際列車、有軌電車等的設計研究工作。教學實踐中貫徹“產學研用”相結合的合作教育模式,探索設計學科建設發展如何與學校發展和社會需求相結合,推動學校以軌道交通裝備設計為優勢的工業設計學科發展。主持及參與國家級省部級課題1 0余項,主持及參與其它科研項目40余項。出版專著《設計配色研究與應用》《工業設計程序與方法》等,發表論文40余篇,授權專利5項。設計作品入選2014年第十二屆全國美展,指導研究生獲四川省優秀碩士論文獎(2013),指導學生設計作品獲得紅點獎、iF獎等。
《設計》支錦亦
《設計》:請介紹—下本校工業設計專業的歷史沿革及現狀。
支錦亦:西南交通大學工業設計專業創辦于1998年,是為改善我國當時軌道交通裝備設計落后的狀況設立。2001年開始招收設計藝術碩士研究生,2004年本校工業設計專業獲得碩士授權資格,2005年依托機械工程一級學科獲得工業設計博士授權資格,形成了“本一碩一博”完整的設計人才培養體系,目前實際辦學在建筑與設計學院。
工業設計專業建設立足于西南交通大學的交通特色和多學科交叉優勢,面向國家需求,本著服務于相關行業領域的目標,借鑒國內外先進教育經驗,在科研和設計實踐的基礎上,以科研項目和前瞻性設計探索促進教學的發展,旨在逐步形成具有交通和地區特色的研究型設計教育體系。經過20余年的專業建設和發展,專業已經摸索并形成了以“軌道交通裝備設計”為特色的工業設計學科發展方向,建立了以‘c人機環境系統設計研究所( http://hesdesign.cn/)”“四川省哲學社會科學重點研究基地一一現代設計與文化研究中心( http://ycsjwh.swjtu.edu.cn/)”為代表的兩個科研學術平臺。
《設計》:近年來本校工業設計系最大的變革是什么?
支錦亦:近年來我校工業設計非常重視設計思維在教學中的融入,強調設計分析中的問題意識,并提高學生處理設計問題的綜合能力,同時注重教學與科研的相互促進,強調政產學研用、前瞻性設計技術、設計實踐相結合,致力于培養具有3類知識(設計理論與方法;工程技術與應用;人因工程與應用)和3項能力(設計思維與整合創新;工程實踐;協作與溝通)的復合型高素質產品設計人才。目前,本專業的軌道交通領域優勢逐步顯著,鐵路行業的影響力逐漸增強,對西部地區裝備研發的貢獻顯著。此外,專業在鞏固軌道交通設計優勢的同時,緊跟國際發展趨勢,注重智能化與數字化方面的設計教學與科研中的重要意義,與其他院校專業合作,增加并強化傳統教學中相關知識與實踐的內容。
《設計》:近幾年畢業設計作品有哪些顯著變化?這些變化反映了怎樣的現實情況?
支錦亦:近年來,我校工業設計畢設作品選題豐富、形態多元,分別從綠色交通、智能家居、可持續化、健康養老、文化語意等層面進行了設計探索創新與表達。畢業設計體現了工業設計學生的綜合設計能力,將藝術與科學、觀念與文化很好地結合,專業協同創新與跨專業思維不斷涌現,突顯工業設計系學生的專業情懷與勇于進取的精神。這些變化也反映了當前工業設計專業人才培養過程中,不僅僅關注設計素養和設計發展趨勢,更要培養學生關注國家發展與建設中的多元需求,以促進和推動國家在經濟、產業、民生上新的發展。
《設計》:您認為畢業設計展的內容和方式還有哪些可以改進的方面?
支錦亦:在今后的畢業設計展的內容上,還要不斷加強跨專業整合創新,為高鐵時代背景下蓬勃發展的未來社會需求,思考探索一些全新的人機交互理念和生活方式。工業設計的畢業設計就是應當去思考未來會發生什么,這也是我們所希望看到且積極鼓勵的。對于畢業設計展的方式,在現場除了模型與展版外,可以更多結合動畫視頻、數字媒體中的VR、AR技術,讓產品樣機與觀者發生更加密切的互動。再通過流媒體等熱門方式,將同學們的畢設作品展示進行實時發布,可以讓更多人看到,受到更為廣范的關注。
《設計》:隨著90后、00后的入校和畢業,新生代給工業設計專業帶來了什么?
支錦亦:首先,新生代作為消費者,在互聯網中成長并迅速崛起,發展成為社會消費的主流人群。新生代不僅消費需求高,且需求更加多元化、個性化,更喜歡量身定制滿足自己獨特需求的生活產品。這種突變的社會需求,對于工業設計專業的發展既是機遇又是挑戰,如何抓住新生代用戶的需求,塑造未來新的生活方式,這就需要在設計創新中打破人與物、物與環境的界線,進行跨學科融合。在此基礎上進行重構工業設計專業領域格局,并通過人工智能,助力設計創新。其次,新生代作為工業設計師,在各大設計高校接受工業設計教育后,進入社會,肩負著推動工業設計向前變革發展的神圣使命。
《設計》:請介紹一下今年畢業設計展的基本情況。
支錦亦:我校工業計專業不斷調整辦學思路,不斷加強實踐能力的教學與訓練,形成創新應用型產品設計人才培養模式。在今年的產品畢設展中,兩個班共計65位同學參加,作品以“為生活而設計”為主題,關注人們生活中亟需解決的問題與國家發展需求,以設計和科技為人們創造美好生活。設計內容涵蓋軌道交通、新能源汽車、交互產品、智能家電、綠色家居、健康醫療等六大方向,整體作品注重產品定義、用戶使用體驗、綜合造型、美學性和文化性。其中的軌道交通系列作品是畢設作品中最為閃耀的亮點,突顯我系產品設計專業為我國軌道交通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設計》:請介紹—下本校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的經驗。
支錦亦:西南交通大學立足軌道交通行業,在長期的教學和科研實踐中摸索出一套具有軌道交通行業特色的“產一學一研一用”相結合的工業設計研究生培養模式。工業設計專業研究生的培養過程始終堅持貫徹“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在“產一學一研一用”培養過程中始終著眼于學生的學習和發展,力圖通過以行業實際項目和多方合作教育為工業設計專業的研究生提供具有軌道交通行業背景的實踐平臺和交流合作機會,促進學生在該領域的全面發展與成長。
工業設計專業的研究生培養著重強調以軌道交通裝備設計研究為特色。碩士研究生側重綜合設計能力的培養,強調熟練掌握工業設計相關的基礎研究工具、共性設計方法、設計問題的多途徑求解策略,以及積累軌道交通裝備設計方面的實踐經驗;博士研究生則側重獨立科研能力的培養,主要強調掌握從用戶、過程、評價和建模等多角度思考問題和設計實驗,能夠創造性地探索和實證性地解決軌道交通裝備設計中遇到的相關科學問題和工程技術問題。
工業設計專業研究生培養過程的前期強調“明現狀、強基礎”,重點開展教師與學生之間的理論教學活動:聚焦工業設計專業知識、學校優勢資源、行業企業需求,圍繞工業設計學科發展前沿以及學科所涉及的基本理論方法、設計技術、設計和研究工具、典型設計案例分析等開展教學活動;中期強調“重實踐、重研究”,研究生進入二年級開始引入實際項目,行業企業、高校、科研院所圍繞具體的項目開展合作培養,在研究過程中由教師和產研人員組成的導師組會根據項目的具體實施進度定期進行評估、修正,以確保研究和學位論文的合理性、正確性及研究進度;后期強調“重應用、重產出”,研究生進入三年級以后要將理論和實踐相結合,總結研究項目并形成設計方案、專利、研究報告、科技論文、軟件著作權、專著和學位論文。
《設計》:請介紹—下本校工業設計未來的發展計劃。
支錦亦:面對新的發展形勢,本校工業設計將采取“以軌道交通行業特色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為主,互聯網服務、電子信息、計算機軟件等行業背景工業設計人才培養為補充”的綜合培養思路。未來將進一步加強具有軌道交通行業特色的工業設計人才培養建設,引進具有互聯網服務、電子信息、計算機軟件等行業背景知識和資源的高水平工業設計師資,加強與熱門行業相關企業、科研院所的項目合作與交流,為國家和行業培養更多的高素質人才。
《設計》:請介紹—下本校工業設計深化專業綜合改革的主要舉措。
支錦亦:主要舉措包括三個方面:
第一,專業總體建設依托軌道交通優勢學科群。除了重點加強教學資源建設外,該專業緊密聯系本校交通運輸工程和相關軌道交通優勢學科群來開展教學和設計實踐。重點聯合建設了本科生課程《交通工具設計》,碩士生課程《交通工具專題設計研究>和博士生課程《交通工具設計前沿》,將軌道交通裝備設計確定為所有學生畢業設計優選題目,設計實踐及答辯環節聘請軌道交通領域專家把關。
第二,學生培養緊密聯系軌道企業。本專業與國內大型軌道列車研制企業建立了長期合作關系,著力培養軌道交通行業企業急需的專業設計人才,重點為我國軌道交通行業企業發展提供有力的人才支撐。
第三,專業課程狠抓應用和落地。注重從“技術一人因一美學—文化”多元求解綜合合理方案,力求保證設計方案具備較強可實施性,確保設計方案的應用和落地。如中國可變編組動車組列車,上海6號、8號、9號、14號、17號線地鐵列車等均有本專業學生參與研究與設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