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如萍
(湛江衛生學校,廣東 湛江 524037)
隨著社會經濟迅速發展,人類社會活動和社會交往日益頻繁,各種突發事件、意外傷害事故發生率也在不斷增高,人們對自救、互救知識和關鍵的初級急救術等急救基礎知識的需求增加。在一些經濟發達國家,公民急救水平甚至是城市生活水準和社會發展水平的標志[1]。同發達國家相比,我國的急救水平,尤其是救援醫學教育明顯滯后,廣大人民群眾的自救、互救意識淡薄,缺乏應有的急救知識。為了解大、中專在校學生對急救知識及技能的掌握現狀,筆者于2016年9月—2017年9月對400名新入學的大、中專學生進行急救知識與技能知曉情況的調查,以便今后更好地對其實施急救知識與技能培訓。
隨機選取湛江市2016級新入學大、中專不同專業的400名學生,其中男生156名(中專103名,大專53名),女生244名(中專193名,大專51名);年齡15~22歲。
采用自行設計的急救知識與技能現狀調查問卷,內容包括:急救相關知識、技能知曉情況;參加急救培訓情況;急救知識獲取途徑;對急救知識技能的需求等。問卷采用統一指導語,被調查學生在一定時間內獨立完成問卷,發放問卷、現場填寫、當場收回。共發放問卷400份,收回有效問卷400份,有效問卷回收率為100%。
采用SPSS 16.0軟件處理數據資料,以構成比表示。
(1)400名學生對心肺復蘇能實施簡單的操作和完全掌握的僅有30人(7.50%),其中掌握的7人(1.75%);有208 人(52.00%)不知道心肺復蘇。對其他急救常用技術(止血、包扎、固定及搬運)的知曉情況也不樂觀。具體見表1。
(2)學生獲取急救知識及技能的主要途徑見表2。

表1 學生對常用急救知識與技能的知曉情況

表2 學生獲取急救知識及技能的主要途徑
(3)學生對急救知識技能的需求情況見表3。結果顯示,100.00%的學生認為對常用急救知識及技能(心肺復蘇、止血、包扎、固定、搬運)需要和非常需要。
(1)大、中專學生急救知識與技能水平亟待提高,調查結果顯示,僅有7.50%的學生對心肺復蘇能實施簡單的操作和完全掌握,52.00%的學生不知道心肺復蘇。對于止血、包扎、固定、搬運,大多數學生只是了解或能實施簡單的操作,完全掌握的不到5%。可見,大、中專學生急救知識及技能掌握現狀不容樂觀,知識水平亟待提高。

表3 學生對急救知識技能的需求情況
(2)當今社會急救的新理念是急救要從醫院內迅速延伸到社區、家庭或急救現場,這就需要更多的人掌握急救知識和急救技能。在發達國家,每3~5人中就有1人熟知急救知識與技能,政府非常重視開展急救知識培訓[2]。本次調查顯示,我國的大、中專學生獲得急救知識及技能的途徑單一,說明針對大、中專學生的急救知識宣傳及技能培訓的力度不夠。
(3)普及CPR技術,大、中專學生是不能忽視的群體。大、中專學生是一個易教育、易接受、易傳播新知識的群體,將大、中專學生作為普及急救知識的切入點,不僅使學生自己很快學會基本急救知識,成為“第一目擊者”中有效的施救者,還能通過他們對周圍人群起到間接影響和灌輸作用,這樣可以帶動全民樹立急救意識,從而使病人在任何時間、地點都能得到及時的救治,為院內急救贏得寶貴的時間[3]。本次調查也發現,大、中專學生對急救知識及技能需求較大。因此,加強對大、中專學生急救知識與技能的培訓,不僅能提高大學生面對意外傷害時的自救、互救能力及綜合素質,而且給社會儲備了有力的后備軍,對提高全民的急救知識水平與技能有極其深遠的意義。
(1)大、中專院校開設急救必修課或選修課。以《2015版心肺復蘇指南》為依據,配置CPR模擬人,切實將急救培訓作為學校教育的一項重要內容。急救知識(尤其是現場CPR)專業性非常強,必須由專業醫務人員(講師)進行培訓才能確保其科學性、嚴謹性。CPR培訓者必須隨時了解國際上急救知識與技能的最新標準和信息,通過定期考核,向考核合格者頒發全國統一的急救員證書,使急救師資人員培訓工作步入良性循環。
(2)培訓采用多媒體課件,圖文并茂,內容為普及急救知識的重要性和及時性、救護新概念和CPR相關知識與操作步驟等,注重結合操作與案例,邊講理論邊利用模擬人進行分步演示,并進行實踐練習(CPR模擬人),最后通過理論筆試與實踐操作考核,強化對CPR的理解記憶。在培訓學生的同時,灌輸CPR中非專業施救者“先按壓后吹氣”“心外按壓和吹氣的比率”等救護新概念。在能力培養上還可以與體育課、軍訓結合,開設必要的救護、逃生、求生技能訓練、專題講座和演習,提高學生的急救基本知識水平和自救互救能力,為院內急救贏得寶貴的時間和條件。
我國院前急救正值蓬勃發展的階段,在多年的探索中已有成效,但公眾急救知識普及程度還是較低,值得探討。因此還需邊發展邊改進,不斷借鑒國外先進的發展思路,推進我國院前急救的社會化、結構網絡化、工作現場化和知識普及化,走一條我國院前急救發展的特色之路[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