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德春,黃敏香,馬明亮,王 輝,張德剛
(濱州醫學院附屬醫院,山東 濱州 256603)
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是醫學生完成學校基本教育后接受的規范化專業能力培養,是提高醫療水平的重要環節和階段[1]。微課是以微視頻、微教案以及微課件等內容開展教學的一種新型教學模式,可活躍課堂氛圍,提高課堂效率,還能調動學生的學習興趣[2]。教學反饋法是指在教學后,讓學生復述所學內容,教師根據學生反饋的信息,了解其對教學內容的掌握程度,進行下一步教育的一種方法[3]。該方法是美國的國家質量論壇肯定的、安全且有效的34種教育方法之一,近年來開始廣泛應用于對患者的健康教育中,收到了良好的效果。本研究嘗試使用微課教學,同時靈活運用教學反饋法對住院醫師進行臨床培訓,以探討其可行性及應用效果,現報道如下。
選取2017年9月—2018年8月在我院創傷骨科參加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的60名四證合一的住院醫師,其中男46名,女 14 名,年齡 24~28 歲,平均年齡(25.45±0.98)歲。按照隨機數字表法分為實驗組和對照組,各30名。兩組住院醫師均無創傷骨科培訓經歷,在性別、年齡、文化程度等一般資料方面比較,差異無統計學意義(P>0.05),具有可比性。
我們按大綱要求,對兩組醫師進行體格檢查、無菌術(包括換藥、拆線及清創縫合)的理論和實踐教學,授課學時均為4學時,教學結束按大綱要求進行閉卷考試和技能考核,成績實行百分制。監考教師由本科室未參與本研究的其他有資質的培訓教師組成。
1.2.1 對照組教學 對照組實行常規教學,教師以PPT形式講解體格檢查及無菌術相關的理論知識,并在模擬人等教具上做體格檢查及無菌術操作示范,最后住院醫師自由練習。即采用“教師講解—操作示范—自由練習”的方式進行教學。
1.2.2 實驗組教學 實驗組教學采用微課結合教學反饋法進行授課,臨床教師課前根據教學內容進行微課課件的設計,精煉體格檢查及無菌術相關的理論知識,錄制視頻,同時將相關技能操作視頻剪輯合成為長度約15~20分鐘的視頻。視頻內容要求短小精煉,目標明確,講解示范清楚。授課時播放視頻,讓住院醫師有全面的了解和認識,再靈活運用教學反饋法進行答疑解惑。
微課結合教學反饋法根據“傳遞信息—評估理解—糾正澄清—確認掌握”的步驟進行,具體如下:(1)傳遞信息:培訓教師播放課前準備的體格檢查及無菌術微課視頻,結合視頻突出重點及難點。(2)評估理解:要求住院醫師回答微課后設置的問題,并在模擬人上練習技能操作,以便評估住院醫師對本次授課內容的理解掌握程度。(3)糾正澄清:對住院醫師理解不正確或不全面的地方答疑解惑,對操作不當的地方進行糾正或再次演示講述。(4)確認掌握:確保所有參與培訓的住院醫師掌握微課設置的知識點,然后反復練習技能操作,直到完全掌握為止。此方法可循環進行。
課后建立微信群,將微課視頻共享于微信群,方便住院醫師課后復習。同時鼓勵其暢所欲言,接受在線提問,培訓教師定時回復答疑。
1.3.1理論知識及技能操作的評價 采用科室自行制訂的培訓相關的理論知識試題進行閉卷考試,考查住院醫師理論知識掌握情況,理論知識滿分為50分,考試時間為30分鐘,培訓教師于住院醫師出科前一天進行考試。共發放試題60份,收回60份,回收率100%。同時培訓教師對其進行體格檢查及無菌術技能(換藥、拆線及清創縫合術)考核,考核時間為10分鐘。考核結束,教師給予3~5分鐘的反饋,指出技能考核中的優缺點,并在反饋欄中具體填寫。按照評分標準進行打分,技能考核滿分為50分,60名住院醫師全部參加了技能考核。
1.3.2 滿意度評價 考核結束后對兩組住院醫師進行不記名問卷調查,內容包括該教學方案是否激發學習興趣、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增強專業基礎知識、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達到教學預期、增強團隊意識及教學滿意度等,每項分為同意、不同意和不確定3個選項。考核結束后統一收集資料,計算考試成績及教學評價結果,兩組之間進行比較,具體實施方法見圖1。

圖1 實驗方法流程
考試成績結果表明,實驗組理論知識成績、技能考核成績及總成績均高于對照組(P<0.01),見表 1。
表1 兩組住院醫師考試成績比較(±s,分)

表1 兩組住院醫師考試成績比較(±s,分)
組別實驗組對照組t P理論知識45.10±2.6442.67±2.543.6370.001技能考核46.17±2.2842.87±2.195.7190.000總成績91.27±3.9685.53±3.126.2360.000
問卷調查結果顯示,對教學效果的評價中,實驗組在激發學習興趣(χ2=12.690,P=0.002)、提高臨床實踐能力(χ2=7.378,P=0.025)、增強專業基礎知識(χ2=7.938,P=0.019)、增強語言表達能力(χ2=6.545,P=0.038)、達到教學預期(χ2=11.857,P=0.003)以及對教學感到滿意(χ2=12.394,P=0.002)方面均明顯優于對照組,差異具有統計學意義;而在增強團隊意識(χ2=3.485,P=0.173)和提高病例分析能力(χ2=2.061,P=0.357)方面,兩組差異無統計學意義,見表2。

表2 兩組住院醫師對教學方法的評價(人)
傳統的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以培訓教師為中心,采用PPT授課及教師示范的方法,教學效果穩定,然而也有其局限性。接受培訓的住院醫師被動接受知識,簡單機械地模擬練習,師生互動不強。這種方式使得理論教學與臨床實踐脫節,“填鴨式”培訓方式也影響了臨床實踐教學效果[4]。由此可見,如何提高住院醫師的臨床能力,如何優化教學方式、增強培訓效果,值得我們培訓教師進一步實踐研究與探索。
在臨床技能的教學中,通過微課視頻導入,相比于枯燥的傳統教學,能更好地激發住院醫師的學習興趣與熱情,加深對疾病的臨床認知和理解,使難點知識簡單化,培養空間思維能力和邏輯思維能力[5]。教學反饋法作為一種雙向式的信息傳遞模式,注重信息傳遞后的評價與反饋,可加強受教育者對所接收信息的理解和掌握。在國內外,教學反饋法被廣泛應用于醫療健康教育領域,研究顯示,教學反饋法在患者健康教育、術前訪視及出院指導方面均獲得良好效果[6-9]。目前教學反饋法開始嘗試應用于臨床教學領域,如護士知識和技能培訓、護理實習帶教,結果顯示教學效果良好,培訓后理論知識和操作技能水平均優于常規教學,并獲得了較高的滿意度[10-12]。本研究中微課和教學反饋法的結合,將大部分課堂時間交給了接受培訓的住院醫師,促進了師生互動,活躍了課堂氛圍,將微課視頻共享于微信群,在網絡平臺進行答疑解惑,進一步促進了住院醫師課后自主學習。
在國內,微課結合教學反饋法應用在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處于起步階段,相關的研究和評價較少。該教學方法還有值得改進和完善的地方,使住院醫師更容易理解和接受,從而提高教學效果和質量。此外,本研究樣本量較小,教學內容較為單一,尚不能代表其他臨床技能的教學效果,且反饋表中大多是住院醫師的主觀評價,缺少客觀指標,可能會影響評價該教學方法的準確性。研究者今后可將此方法試用于其他教學領域,探討其在不同領域的使用效果。
本研究表明,微課結合教學反饋法應用在骨科住院醫師規范化培訓中,不僅可以讓住院醫師更準確、熟練地掌握所學技能及相關知識,還可以激發其學習興趣、提高臨床實踐能力、增強專業基礎知識、增強語言表達能力、達到教學預期以及提高教學滿意度,具有廣闊的應用前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