廖買利 余鵬
摘 要:基于廣州地區代表性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內物理環境的調研測試工作,根據分析結果對室內物理環境進行評價,并對既有公共建筑室內物理環境提出相應改善措施,為既有公共建筑的綜合性能提升與改造提供參考。
關鍵詞:既有公共建筑;室內物理環境;調研測試;改善措施
中圖分類號:TU11 文獻標志碼:A 文章編號:2095-2945(2019)19-0081-02
Abstract: Based on the 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 of the in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existing public buildings in Guangzhou, this paper evaluates the in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according to the analysis results, and puts forward the correspond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to the in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of the existing public buildings. The purpose of this paper is to provide reference for the improvement and transformation of the comprehensive performance of the existing public buildings.
Keywords: existing public buildings; indoor physical environment; investigation and testing; improvement measures
引言
本文通過對廣州地區具有代表性的既有公共建筑開展調研測試,分析該地區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內物理環境狀況,為該地區既有公共建筑室內環境存在的問題提出相應改善建議。
1 調研測試工作概述
室內物理環境調研測試工作分為全年調研測試和隨機抽樣測試兩部分,包括辦公、旅館、商業、教育、醫療等五類既有公共建筑。調研測試內容主要包括溫度、相對濕度、空氣流速、照度值、噪聲級、二氧化碳(CO2)、可吸入顆粒物(PM2.5和PM10)、總揮發性有機化合物(TVOC)、甲醛
(HCHO)等參數。
1.1 全年調研測試
全年調研測試對象為13棟代表性的既有公共建筑,每棟建筑根據實際情況選取9-11個典型功能場所及公共區域,在四個季節分別選取被測建筑的一個正常工作日進行6至8小時的連續測試。
1.2 隨機抽樣測試
隨機抽樣測試的對象為115棟既有公共建筑,均開展了照度測試,其中66棟建筑在空調季開展了室內熱環境測試,13棟建筑開展了室內聲環境和空氣品質測試。每棟建筑選取6-15個典型功能場所,在被測建筑的正常工作日進行抽樣測試。
2 室內物理環境測試結果分析
室內熱環境依據《室內空氣是的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3]和《民用建筑室內熱濕環境評價標準》(GB/T 50785-2012)中的標準進行評價,室內光環境依據《建筑照明設計標準》(GB 50034-2013)中的標準進行判定,室內聲環境依據《民用建筑隔聲設計規范》(GB 50118-2010)和《聲環境質量標準》(GB 3096-2008)的相關要求進行評價,室內空氣質量依據《室內空氣質量標準》(GB/T 18883-2002)[3]的標準進行評價。
2.1 室內熱環境分析
本文依據室外日均氣溫劃分夏季空調指標和冬季采暖指標,當室外日均氣溫高于20℃時,采用夏季空調指標分析;當室外日均氣溫低于20℃時,采用冬季采暖指標分析。空調季的室內熱環境測試結果如圖1-2所示。
從圖1-2可以看出,辦公、旅館和商業建筑空調季的室內熱環境較好,僅個別測點的溫濕度不符合標準要求。
教育建筑的多數教室未配置空調設備而僅配置風扇,通過開窗獲取新風,室內熱濕環境欠佳。醫療建筑室內人數較多,門廳、走廊等公共區域通過開窗獲取新風,空調效果不佳。
從圖3-4可以看出,在非空調季測試中,辦公和旅館建筑室內溫度整體較好,其他建筑均存在部分室內溫度不滿足要求;各類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內熱濕環境主要受南方梅雨氣候影響,室內相對濕度較大,十分潮濕,不滿足標準要求。
2.2 室內光環境分析
室內光環境主要進行了室內照度值測試,根據調研建筑的室內照度測試結果顯示,各類建筑主要功能區由于仍采用能效較低的普通熒光燈、白熾燈等照明燈具,較多區域測點照度值照度偏低,室內整體光環境質量欠佳,不滿足標準限值要求;各類公共建筑的一般功能區域(照度標準值100Lux以下的區域)多數情況下能滿足標準限值要求。
2.3 室內空氣質量分析
各棟建筑的室內空氣質量參數(CO2、甲醛、TVOC、PM2.5和PM10濃度)測試結果得出,調研的五類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內空氣質量均存在部分問題,其中TVOC和PM2.5濃度方面的問題最嚴重,個別場所的CO2、甲醛和PM10濃度也出現超標的情況,針對上述2類污染物需加以重視并采取相應的處理措施。
3 室內物理環境改善方法探討
通過調研測試分析,發現廣州地區典型既有公共建筑的室內物理環境存在多方面問題,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人們身體健康和心理感受?;诖嬖诘膯栴},提出幾點建議。
3.1 室內熱環境的改善
針對教育和醫療建筑在空調季的室內熱環境存在的問題。建議教育建筑加裝通風空調系統,利用空調節能控制系統節能運行與控制,以滿足室內熱舒適性要求,也避免能源浪費。建議醫療建筑增加獨立新風與排風系統,改善室內氣流組織,保持室內新鮮空氣。對于室內潮濕問題,建議利用新風除濕系統除濕,在必要功能場所增加除濕設備,降低室內相對濕度。
3.2 室內光環境的提升
針對室內照度偏低,光環境質量欠佳的問題,建議進行區域照明節能改造。一是將能效較低的熒光燈、白熾燈等傳統燈具更換為能效高的節能燈具,提升室內照明效果,同時降低照明能耗;二是進行光效提升設計,對于照明光效差的主要功能區域,采用模擬軟件仿真建立照明場景模型,進行照明場景及照度模擬,調整燈具的種類或布局仿真,根據模擬數據指導實施照明改造,實現室內照度及均勻度的提升,達到舒適節能的目的。
3.3 室內聲環境的控制
對于室內噪聲問題,建議提高門窗的隔聲性能。室外噪聲主要通過門窗及縫隙傳播到室內,利用橡膠條、雙層窗等措施降低室外噪聲影響。同時優化室內功能分區,將易產生噪聲的機械設備與工作、生活區進行隔離,并在設備底部安裝橡膠墊片,減少設備運行產生的噪音,改善室內聲環境。
3.4 室內空氣品質的提升
對于室內污染物問題,建議先從源頭控制,盡量關閉門窗,減少室外污染物進入室內;室內裝修及家具等采用綠色環保材料,減少有機污染物散發源;同時加強室內通風換氣,利用機械通風系統進行通風換氣,排出室內污染物,改善室內空氣質量。加強通風空調系統設備及管道的定期清潔,控制室內污染物來源,改善室內環境質量。
4 結論
通過對廣州地區既有公共建筑的調研測試分析,發現室內熱環境、光環境、聲環境和室內空氣質量等方面均存在問題,并針對存在問題提出相應的改善措施。各類建筑室內空氣質量中CO2、甲醛和PM10濃度相對較好,TVOC和PM2.5濃度方面的問題較為嚴重。建議使用綠色環保建材及家居產品,注意通風與空調系統的清潔與維護,加強室內通風換氣,提高室內空氣品質。
參考文獻:
[1]劉加平.建筑物理(第三版)[M].西安:中國建筑工業出版社,2000.
[2]劉超.西安市KTV室內物理環境的調查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學,2014.
[3]GB/T18883-2002.室內空氣質量標準[S].20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