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董海龍 米衛東
醫學界普遍認為麻醉學是最具風險的職業之一。麻醉學是用藥物或者其他方法使患者整個機體或部分機體暫時失去知覺,消除患者手術疼痛,同時維護其生命安全的一個醫學學科。而近些年來,如何優化患者圍術期管理,改善其預后,成為麻醉學科重點考慮的問題之一。
筆者認為,麻醉學科發展的未來在于圍術期醫學。
長期以來,麻醉學科不僅自身取得長足發展,也在推動著整個醫療行業的進步。
麻醉學科經過長期發展,已經形成臨床麻醉、重癥監護、疼痛診療和急救復蘇四大領域,“麻醉科”這一名稱已經遠遠不能涵蓋麻醉醫生的工作內容。
圍術期,是針對需要外科手術疾病的處理過程的一個專業名詞包括術前、術中和術后的全段時間,由于疾病在這三個時段的表現、變化和常發生的問題等都不盡相同,處理技巧也是不同的。外科醫學由于重視了圍術期的處理,使得現代的手術安全性得到了巨大的提高。
麻醉醫生具備的知識和豐富的經驗,由此決定了他們在整個圍手術醫學領域必將發揮主導作用。麻醉專業將承擔圍術期病人術前評估、術中管理、重癥監護病房治療,實施院內急性疼痛管理與慢性疼痛治療等職能,從而處于醫院運行的支撐學科地位。
隨著醫改的分級就診體系完善、社區醫療體系的建立與全科醫師培養加強,內科普通住院患者的在大型綜合性醫院逐漸減少。
2015年9月11日,國務院辦公廳發布了《關于推進分級診療制度建設的指導意見》,要求到2017年,分級診療政策體系逐步完善,基層醫療衛生機構診療量占總診療量比例要大于等于65%;到2020年,基本建立符合國情的分級診療制度。
新的醫改政策和醫療的現狀都對大型綜合性醫院的發展提出了新的要求,以往傳統觀念醫院片面追求規模、床位數的趨勢已無法適應國家需求。
我國目前要在有效利用現有醫院床位資源救治更多患者疾病方面取得突破,就必須建立以有限外科床位、充足ICU病床及日間手術恢復病床為模式的綜合性醫院格局,通過加強圍術期平臺學科建設及推進日間手術、快速康復等新理念,解決醫療資源配置難題。
隨著臨床醫學領域對圍手術期生存及恢復質量與患者遠期生存質量的關注度增加,“圍術期醫學”的建立與發展已逐漸成為廣大醫學界的共識,醫院也在逐漸向第五代醫院,即將臨床科室按功能分群、弱化內外科界限以及虛擬病床管理等發展。
在這一形勢下,傳統麻醉學科作為醫院中手術科室的平臺學科,其地位日漸凸顯,麻醉學科逐漸向圍術期醫學拓展,并主導著在現代醫院安全與效率中發揮重要作用的快速康復體系、無痛醫院、圍術期醫療安全體系的施行。
與此同時,麻醉學科拓展為麻醉與圍術期醫學學科對麻醉醫師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未來的麻醉醫師需要具備更為全面的素質。
這其中除了專業知識水平需要深入和拓展外,更為我們所欠缺和應當特別注意的是對圍術期醫療系統整體的把握和相應的溝通技巧。特別是如何樹立作為一名“圍術期醫學專家”的職業認同感,這是當下國內麻醉界面臨的一個重要問題。
目前,麻醉學科要向圍術期醫學學科理念轉變,尚需解決從業人員相對不足、人才隊伍結構需要提升等困難,為此國內麻醉學界理當接受新理念和新變化,將圍術期醫學作為學科未來發展定位。
麻醉學科更應當主動地肩負起建立和管理圍術期醫療系統的重任,包括建立標準的臨床路徑,熟悉有關組織、協調、運行的基本知識,有效地協調和轉換圍術期各環節的工作,以及更主動更熟練的與患者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