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葛躍輝
中原地區南陽自古便有“崇文尚武”的傳統,先后出現了:謀圣姜子牙、商圣范蠡、科圣張衡、醫圣張仲景、智圣諸葛亮。這些歷史人物為推動中華文化作出了巨大的貢獻,成為中華文化中最璀璨的明珠。南陽市政府非常重視民間武術運動的發展,先后出臺支持民間武術傳承、發揚的意見規劃和管理辦法,所以習武之人很多。新時代下,在武術文化被發掘的過程中,出現了多個武術大師,張建和便是其中一位,他在積極發掘武術文化和開展武術普及的工作同時,創新形式幫助市民用武術強身健體。并積極打造五味子葡萄,創造了中藥五味子與葡萄的完美結合,創造了傳統生物學難以解釋現象,為中國養生文化再添新花。
張建和,是陳式太極拳第十九代正宗傳人,中國武術協會會員。國際一級武術教練,世界跆拳道聯盟黑帶五段。中華武術國際發展中心技術委員,中國武術六段,現任中華武術國際教練員培訓中心南陽地區總教練。
說起自己是如何與武術結緣的,對于太極名師張建和來說,一切都是機緣巧合。出生于西峽縣的他,從小便有俠義精神,每每看到正義人物與敵人斗智斗勇便特別激動,自己便有了武術夢。由于家境貧寒,無錢請武術老師。他就夢想遇到世外高人,讓他一夜之間練成蓋世神功,就是由于這最初的想法,日復一日練就了一身好體魄,為習武之路打下了基礎。由于對武術的熱愛,高中畢業便參軍入伍,進入武警四川總隊第三支隊,成為了一名武警戰士。
兒時保家衛國的夢想終于實現了。在部隊,他每天堅持擒拿格斗,沙袋拳靶,由于喜愛,他克服了一切困難,把挑戰身體極限作為一件樂趣。入伍的第二年,他就拿到了支隊比武的冠軍。三年時間,曾經的小伙成為了名副其實的鋼鐵硬漢。
從部隊復員后,張建和分配到南陽理工學院保衛處工作,工作之余,潛心研究練習傳統武術,對形意拳、八卦拳、少林詠春都有深入研究。
行俠仗義是張建和骨子里的特質。一次他乘坐由西峽縣到南陽市客車時,路上睡的迷迷糊糊,猛然間,發現前面有個人手持刀片在劃一位乘客的口袋,他想也沒想就抓住小偷的手。由于小偷尚未得手,而乘客擔心小偷報復,張建和只好就放過了他。但沒過多久,他發現這名小偷又開始下手劃其他乘客的口袋偷東西。這下他坐不住了,上前抓住小偷衣領,大聲質問他為何偷東西。而這時,他發現車上還有4名小偷的同伙,紛紛向張建和涌來。
張建和臨危不亂,他先一拳將前面的人打倒,又一個劈腿,將另外3人踢倒。小偷一看陣勢,不是對手,紛紛下車溜走。車上乘客一起拍起了手,說打得太精彩了,就像看功夫片一樣。而張建和這時才發現,自己的肩膀上被剛才的小偷捅了一刀,鮮血已經把棉衣染紅。
一次偶然的機會,他遇到了南陽陳氏太極拳研究會會長王太安先生,經此點撥,他對太極著了迷,并專一研究太極。張建和說,太極拳不應該只停留在公園大爺大媽身上。太極拳是一門攻擊性很強的武術,同時又講究柔和緩慢。強者防身,柔者鍛性,是一門極具藝術的傳統武術。2004年8月,張建和赴太極拳發源地陳家溝,參加中國陳家溝太極功夫精英賽并勇奪一等獎。2007年,他再次專程去陳家溝深造,獲得中國陳氏太極拳掌門陳正雷大師親自頒發的《優秀教練員》證書。
由于在太極武術界的日益進步,張建和被贊有“河南太極名家”的稱號。在南陽,張建和全力投身公益推廣傳統太極拳的發展,每年授徒達幾千人,蔚然成為中國太極拳大師。作為太極拳的傳承者,張建和說,太極拳完全可以變成兼具傳統武術文化和現代時尚的運動方式。張建和希望在不久的將來,中國傳統的太極拳武術能夠在中原大地上枝繁葉茂,而他本人也將為中華武術的傳播奉獻一生。
莽莽秦巴山岳,八百里伏牛山區云霧交蕩。坐落于伏牛山腹地的張建和的家鄉西峽縣處在豫鄂陜三省的交匯地帶,陸通秦晉,水達荊楚。遠古的華北板塊和揚子板塊在這里碰撞,暖溫帶和亞熱帶氣候在這里交匯,群山疊翠,山嵐流布,氣候溫潤,植被茂密,八百里伏牛山由此被譽為我國最豐富的生物物種基因庫之一,并在這里發現了世界第九大奇跡恐龍蛋化石集群。可以這樣說,正是由于西峽獨特的山林地質土壤和溫潤的氣候,為新物種五味子葡萄的孕育和成活創造了生長環境。
2018年7月對河南省西峽縣龍鄉葡萄示范園主張建和而言意義重大。他迎來了中國林業科學院經濟林研究開發中心的博士一行。幾位專家此行的目的是調研園中“五味子葡萄”并采集其樣品,開展葉花果的表型分析、果實營養成分測定以及分子水平的遺傳信息交換等方面的研究。
張建和告訴記者“五味子葡萄”是其父張新民以“南五味子”為砧木,以葡萄為接穗歷經近30年培育而來。專家介紹南五味子屬于木蘭科、南五味子屬植物,其果實形如葡萄,含有酸、甘、苦、辛、咸五種藥性,五行相生,具有益氣強肝、益氣生津、補腎寧心之功效,在臨床上可應用于治療久嗽虛喘,津少口渴,體弱多汗,心悸失眠,腎虛盜汗,肝臟受損并有助于治療感染性疾病,支氣管哮喘,蕁麻疹等各類皮膚病,促進肝臟細胞再生及血液流通。葡萄屬于葡萄科、葡萄屬植物,是常見的水果,可鮮食,亦可釀酒。現在研究表明嫁接是雜交育種的一種方式,但不同科不同屬的植物之間嫁接成功率極低。
當然這已經不是張建和第一次面對外界鏡頭展示園中的新植物了,此前已有媒體對這一重大嫁接成果進行了報道。眼下,正值五味子葡萄成熟,正是收獲的季節,來園觀察的人絡繹不絕。當然隨之而來的也有外界的質疑聲,五味子和葡萄不同目、不同科、不可屬植物怎么可能嫁接在一起?又怎么會成活?張建和告訴記者,這一切還要從西峽獨特的氣候環境說起。
據專家介紹,“五味子葡萄”較接穗品種成熟期早,葉片和果穗形態、果實和果肉顏色以及口感也與接穗品種差異顯著。五味子葡萄兼具五味子和葡萄的雙重功效,“入口即化,先甜、再酸、再澀、最后苦香味濃”是其口感的主要表現。正如臨近的鄉村郎中所言:“一入口,便有一種淡淡的中藥味”。
張建和向記者講述了“五味子葡萄”的前世今生。眼前珍貴的34株五味子葡萄樹是其父親張新民花了大半生的心血培育出來的。1989年,其父親來到西峽縣城郊,承包了一片土地,喜歡園林種植的父親發現,西峽所在的伏牛山屬過渡性氣候,光照充足,雨量適中,非常適合葡萄生長,隨之大面積種植葡萄。“藥中上品五味子果實形如葡萄,含有酸、甘、苦、辛、咸五種藥性,五味俱全,五行相生,能夠益氣強肝,固本補腎,如果能把葡萄嫁接在五味子上,必然能增強葡萄的藥用、保健價值。”偶然間聽到一位來園歇息的鄉村郎中說的話,“說者無心,聽者有意”,這一席話促使張新民將培育五味子葡萄作為下半生的目標,孤身一人跑到深山中,找了有經驗的藥農做向導,風餐露宿,披荊斬棘,挖到幾株野生五味子,帶回家不斷的進行嫁接實驗。而當時張新民并不知道五味子和葡萄這兩類植物是不同目、不同科、不同屬,就這樣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不斷失敗、不斷嘗試,近30年的歲月才把五味子和葡萄成功嫁接在一起。
南陽這座文化悠久的中原腹地,自古以來便是兵家必爭之地。地形復雜,山河峻美,也孕育了五味子葡萄這一生物學難以解釋的奇跡。張建和雖是一介布衣、普通的老百姓,然而其抱著傳承中華傳統武術文化的決心,十幾年來不斷刻苦鉆研,從文化上進行傳承,從實物上進行培植新物種,全面發掘中國傳統健身文化,推動運動南陽、養生南陽的建設。這一切也許是出于無意,也許是堅持不懈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