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 蕾

在地鐵上,時常會有人多看楊光兩眼,他們叫不出來她的名字,就是覺得眼熟。其實,73歲的楊光是奶奶裝的“模特”,在網絡搜索“老年服裝”,幾乎滿屏都是她的身影。
工作4年,她拍攝了4萬多件衣服,成為老年模特,在網絡上走紅。這是她過去沒想過的。年輕的時候,楊光最大的夢想是當個電影演員,但拍了幾十部影視劇,幾百條廣告之后也沒什么名氣。
如今年過七旬,她依然精力旺盛,說話娓娓道來,走路腳下生風,是許多女性心目中理想的老年狀態。
上海早高峰到來前,楊光就收拾好行李出發了。早上6時15分,她看了眼時間,和計劃的一樣。叫車,掃碼支付,取票,找座位,拖著大行李箱,她步履匆匆,擠在年輕人當中。人群中,楊光的滿頭銀發格外顯眼。她上身穿淺灰色的防曬衣抵御著上海的驕陽,腳上穿著一雙黑色的穆勒涼鞋,有著一種跨越年齡的時尚。
上午9點多,楊光已經坐在杭州濱江區的攝影工作室里等待化妝。化妝臺上隔離霜、眼影、口紅的牌子她都能脫口而出。每次化妝時,一旦用到效果很好或者新奇的化妝品,楊光都會記下來,也買來用。化妝和做頭發要花費兩個小時。為了保證換衣服時頭發不亂,發型師要用大量發膠來固定發型,楊光說,她的頭發像“鋼絲”一樣。
微笑、抬手、舉大拇指、握手、插兜、抬眼、凝視前方、拿包,相機的快門連著按下,一套8連拍的動作在鏡頭面前一氣呵成。最快的時候,她拍一套服裝僅需1分多鐘。這是打磨了上百次后達到的效果。每次拍攝完成后,楊光都會認真看照片,和攝影師溝通,找不足,像個學生一樣。“也會看看別的模特都用什么pose,結合自己的年齡,再加上一些我日常生活中的動作。”
楊光的笑容自然親切,配上端莊大氣的形象,她收獲了一批粉絲,被稱呼為“陽光奶奶”。嘉興的許老板就是眾多追隨者中的一員。她說市場上很多奶奶裝的爆款都是楊光奶奶當模特拍出來的,楊光穿的奶奶裝在自家工廠的產品中銷量排第一。有一次,許老板的工廠生產了10款奶奶裝,楊光穿的那款衣服2個月就賣掉了2萬多件,超過其他9款的總和。
模特拍攝工作分旺季和淡季,旺季“陽光奶奶”一個月要來杭州3次,每次會持續一周多。2018年4月,她在杭州拍了17天,一天拍了200多件衣服。她病倒了,腰痛得很厲害,在賓館躺了兩天。她腦海中第一次閃過要放棄的念頭,“我真的不行了嗎?”
回到上海,她去最好的醫院看了骨科醫生,找到了病因,身體好轉后又繼續開工。她把數量調整到每天拍攝120件到150件。除去化妝時間,每天的工作時間是5個小時,下午4點準時回賓館。她說:“我跟很多年輕人一樣,是一個地道的杭漂族,只不過他們在杭州買房或租房住,我住的是酒店。”
20世紀60年代,18歲的楊光從校園走出,她的第一份工作就是湖南一家劇團的歌劇演員。在中國古典歌劇《竇娥冤》,蘇聯歌劇《貨郎與小姐》,戰爭題材歌劇《洪湖赤衛隊》《江姐》中,她都是“女一號”。
因為“家庭出身”,她沒能讀大學,更別提留學蘇聯的夢想。她至今仍記得,在劇團練歌的時候,只要聽著學校的鐘聲響起,就淚流滿面。這種似曾相識的情緒在嚴歌苓的作品中她都能找到,看到電影《歸來》和《芳華》時,她覺得那講的就是自己的故事。
23歲時,楊光結婚了。丈夫陳先生是上海人,在當時那個年代,這個27歲的上海青年戴著圓框眼鏡,梳著大背頭,留著小胡子,格外時髦。為了心儀的女孩,學電力系統自動化專業的他放棄了在城市工作的機會,和楊光一起到煤礦工作。他們還選擇了旅行結婚,從長沙一路到武漢、南京、蘇州。提起這段記憶,楊光笑著說:“那個年代旅行結婚是很前衛的事情,他年輕的時候是個很時尚、很浪漫的人。”
剛結婚的時候,這對夫婦就頻繁往返于湖南和上海,每年的工資基本都花在了鐵路上。那時候的上海對于楊光來說,就是另一個世界,其他地方買不到的東西在上海都能買到,她孩子愛吃的奶糕、家里用的細白糖都是從上海帶回去的。
2002年退休后,楊光和老伴兒從湖南來到上海定居。剛來上海的時候,她就在街道舉辦的廣場音樂會上唱了一首《我愛你中國》。后來她參演的小品《婚紗》,在第九屆中國藝術節中獲得了大獎。在上海群眾舞臺有了一定的知名度后,楊光開始接拍廣告和影視劇。電影《十月圍城》《聽風者》里,都能看到她的身影,“這是年輕的時候想都不敢想的事。”
和所有追夢的年輕人一樣,楊光很喜歡上海。是上海給了她平臺,圓了她的電影夢。
2015年7月,楊光接到一個電話,一名杭州的攝影師經朋友介紹找到她,希望她來做老年服裝模特。“沒做過的事情,我總是想去嘗試一下。”懷著好奇,69歲的楊光第一次獨自前往一座陌生的城市。試鏡之后,攝影師、廠商都非常滿意,建議她繼續拍下去。
“這個工作就好像是有一個任務交給我,有了動力和目標,我就會逼著自己往那兒奔。否則我坐在家里一天到晚看手機,也不用帶孫子,干嘛呢?”楊光希望趁自己還能夠跑得動的時候,多出去和外界交流,不跟社會脫節。
從此,每隔一段時間,楊光就要去杭州“打工”。聚會時,老同學對她說:“穿漂亮的衣服,拍照片,這放在從前,都是非常奢侈的事情,現在還有人花錢請你做,多美呀。”她也深以為然,“我會覺得我這個狀態很美好,心里覺得美拍出來才會美,不然誰要看一個70多歲的奶奶在這兒。”
家人一直都很支持她。結婚時,楊光就和丈夫約法三章:今后絕不圍著鍋臺轉。孫子剛剛出生的時候,兩人帶過一陣子。孫子長大之后,都是丈夫去買菜、接他放學。丈夫從沒抱怨過,甘心做妻子背后的支柱。
每逢銷售旺季的時候,楊光有大半個月都待在杭州。每天拍攝完回到賓館,兩個人都會語音聊天,她跟他說今天拍攝的情況,他告訴她小區里發生的趣事。每次聊天的結束語都是:“要當心自己的身體啊。”
上海到杭州的這趟高鐵,楊光來來回回坐了4年。如今在地鐵上,時常會有人多看她兩眼,他們叫不出她的名字,就是覺得很眼熟。這個時候楊光才知道自己“紅了”。
楊光說,老天爺對每個人都是很公正的。譬如,年輕時很紅的人可能在晚年會很落寞,而年輕時歷經坎坷的,到了老年也許會被幸運眷顧,她覺得自己屬于后者。她心里清楚,網紅就是一時的,三年一換,總會有更好的人沖到前面,她隨時做好被替代的準備。但只要還能做,她就會一直拍下去,做到拍不動為止。
日本第一位新聞女攝影師笹本恒子是楊光的榜樣,105歲的她仍在學習和寫作,楊光很喜歡她說的一句話:“想做什么就去做,只要好奇心還在,無論多少歲總是能有新的開始。”73歲的楊光,也是個不折不扣的“好奇心女孩”。
在兒子的幫助下,她學會使用Photoshop修圖軟件,對裁剪、印章這些工具運用熟練。智能手機她更是自學成才,她手機上裝著五花八門的軟件,各種美圖、拍照、購物、旅行的應用都有,一旦最近出來什么新鮮的軟件,她都會下載玩玩看。
微信聊天的時候,她會用年輕人的語氣詞“哈”“哦”做尾綴,還喜歡發自己照片做的表情包。“我是一個比較開朗的老年人,很喜歡外面的新事物。”楊光說,如果有機會,她想坐飛機去更遠的地方,看看地球另一端的世界是什么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