吳小平

2018年11月13日,省政府第17次常務會議研究通過了《提高全省城鄉低保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的方案》。會議決定將全省城市低保標準由每人每月540元提高到556元,將農村低保標準由每人每年3780元提高到3900元,將城市特困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14520元提高到15420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10164元提高到10800元,將農村特困集中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7548元提高到8424元,分散供養標準由每人每年5280元提高到5892元。新的保障標準從2018年1月1日起執行。今年是我省連續第十二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尤其是近年來,低保和特困供養標準提高幅度較大,從2012年開始,我省城市低保標準年均增長12.1%,農村低保標準年均增長18.1%,農村特困集中供養標準年均增長22.6%;農村特困分散供養標準年均增長21.2%。此次提標將惠及全省197.7萬城鄉困難群眾。提標后,我省城市低保標準在全國排第巧位,農村低保標準在全國排第22位。
我省提高此次提標工作充分體現了我省落實習近平總書記視察東北三省時關于“完善社會救助體系,保障好城鄉生活困難人員基本生活”重要指示的決心,也是貫徹落實省委第十二屆四次全會精神和省政府工作報告要求的具體舉措。按照省政府要求,省民政廳已會同省財政廳下發《關于做好提高城鄉低保保障水平和特困人員救助供養標準有關工作的通知》,指導和督促各地按照省政府確定的新的保障標準,加快組織實施,加快資金撥付進度,確保新的標準及時足額兌現到困難群眾手中,使廣大城鄉困難群眾切實感受到黨和政府的關愛和溫暖。
2011年,我省在跟蹤測算、綜合比對、考察論證的基礎上,按照維持居民基本生活所必需的消費品支出數據為基礎,統籌考慮困難群眾基本生活需要、當地社會經濟發展水平和財力狀況,使城鄉低保標準與失業保險、最低工資、扶貧開發等政策標準合理銜接的原則,建立了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低保標準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30%調整。2012年我省建立了農村五保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集中供養標準按照不低于上年度城鄉居民人均消費支出的80%確定,分散供養標準按照不低于集中供養的70%確定。應該說,城鄉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特困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的建立,提高了保障標準的科學性、準確性和合理性,實現了困難群眾的生活水平與經濟社會發展同步提高。
社會救助工作是重要的民生工程。近年來,省委、省政府高度重視民生兜底保障,把習近平總書記兩次視察我省期間對民生保障工作的重要指示要求,轉化為務實舉措,把龍江百姓的“民生實事”辦好,促進民生持續改善。全省各級民政部門以困難群眾需求為導向,不斷推進社會救助體系加快轉型升級和完善優化,著力構建社會救助兜底保障大救助體系,助力推動脫貧攻堅和國企深化改革,確保城鄉低保標準實現“十二連增”。2016年以來,共實施臨時救助69.3萬人次、醫療救助809.24萬人次。具體做了如下工作:
一是全面構建“9+1+N”綜合救助體系,編密織牢民生底線。以《黑龍江省困難群眾兜底保障救助體系建設方案》為牽引,構建了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受災人員救助和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臨時救助、取暖救助以及社會力量參與的“9+1+N”救助體系,將救助對象由重點保障對象擴大到去產能新增貧困職工、農村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等7類困難群體,實現救助政策全覆蓋、救助范圍無死角、救助效能最大化,從制度上、從根本上保障了困難群體的基本生活。二是深度增強兜底保障效能,助力脫貧攻堅大局。把脫貧攻堅作為第一民生要務,在鞏固原有工作成果的基礎上,又印發了3個含金量較高的規范性文件,確立了全省民政部門打贏脫貧攻堅戰三年行動的實施綱領,明確了社會救助兜底脫貧的具體措施,優化了建檔立卡貧困人口的幫扶舉措,強化了低保與扶貧開發政策的緊密銜接,截至2018年7月末,全省建檔立卡貧困人口中,有農村低保對象25.3萬人,占40.9%。三是持續推進精準管理,確保救助公平公正實施。圍繞全省農村低保專項治理三年行動,開展以精準認定、精準銜接、精準退出、精準發放、精準管理、精準服務為主要內容的城鄉低保規范管理“六精準”活動,加大實質性、高頻率的調研督導力度,統一制發低保規范行政文書,不斷提升社會救助精準管理水平,使改革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困難群體。四是深入探索工作機制創新,不斷夯實基層基礎。創新建立了低保標準動態調整機制和特困供養標準自然增長機制、困難群眾基本生活保障工作協調機制、“一門受理、協同辦理”機制、“救急難”工作機制、申請救助家庭經濟狀況核對機制,促進了社會救助規范高效運行,打通了服務困難群眾“最后一公里”。特別是組織了較大規模的系統培訓,覆蓋13個市(地)及所有縣區救助業務骨干和一線工作人員,全面提升了精準管理服務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