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飛
[關鍵詞]新聞美學;美學分析;美學錯位
可能人們很少會把“美”字與新聞聯系起來,但是我們不能否認,好的新聞報道總是能夠給人美的享受。本文從新聞美學的角度,對此問題進行分析闡述,并以各類新聞為例,探索媒體在各類新聞報道中所挖掘到的一些問題。
一、社會新聞的美學體現
新聞美的首要特性就是真,失真的新聞沒有存在價值,新聞的美較其他門類的美相比感染力更強。新聞的“真”包括真理與真情。新聞題材必須求真求實,一篇虛假新聞即使語言再美也毫無價值。
社會新聞要在主題}有對“善”的傾向,如新華社的一篇報道《春天里最暖人心的故事》,講述了數名大學畢業生巧年來堅持撫慰和資助已故同學父母,當作自己的父母一樣贍養,15張匯款單、100多封家書,打動了萬千網友的心,被稱為“春天里最暖人心的故事”,也引發了網民們對“時代德育”的熱烈討論。這篇報道字里行間都在宣揚著人間大愛,語言樸實,情感真摯。這樣的新聞報道對良好社會風氣的形成和正確價值觀的塑造有著積極的意義。
新聞需要真實生動地報道事件,讓讀者能夠直觀地感受到事件發生的整個過程以及相關背景。鳳凰網在報道菲律賓戰艦擱淺半月礁事件的消息中指出:“從8月29日到9月3日,前前后后不過5天時間,中菲就成功處理了這么一起曾經引發外界猜測、爭議的問題,無疑說明,中菲關系經得起考驗,現在已經非常穩固。事實上,這次菲律賓軍艦擱淺南海之所以不值得小題大做,就是因為南海局勢已經發生了天翻地覆的變化,與曾經截然不同,所以,如果還是按照歷史上的類似事件進行推理,難免出現錯誤。”通過這段話,我們能直觀地了解到整個事件的相關背景。
二、民生新聞的美學分析
民生新聞以百姓生活中的日常瑣事為基本素材,立足于關注百姓生活。近幾年,民生新聞在全國各大小電視臺日益火爆起,題材的選擇都是百姓最關心的話題,與百姓切身相關的事件,站在民眾的立場,用民眾的話語,表達民眾的心聲,體現了新聞“貼近生活,貼近群眾”的使命。
“新寫實主義”原本指藝術創作中,以還原生活的寫實手法表現普通人生活狀況接近自然主義的一種寫實主義風格。民生新聞借鑒了這種手法,放棄了傳統新聞的宏大敘事風格,形成了民生新聞文本結構的獨特美學風格。
民生新聞顛覆了傳統新聞的宏大形式,重視對生活“細節”的刻畫,把普通百姓作為新聞焦點,語言生活化、口語化。
三、災難新聞的美學表達
隨著傳播技術的發展,災難發生后,新聞媒體反應迅速,成為抗震救災工作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以2008年5月12日對汶川地震的報道為例:地震發生之后,國內外媒體的記者紛紛在最短時間內奔赴災區。這與交通技術的發展、通信技術的發達是分不開的。但高科技手段并不能保證新聞的質量,只有在新聞中加人了“美”的因素,災難新聞才可以達到更好的傳播效果。
新聞想要發揮其傳播作用,就必須尊重讀者接收信息的規律。通常,人們最先注意的是災區的受災程度、波及范圍;之后是責任方的行動;最后會追問災難為什么會發生。
汶川地震發生的第二天,《人民日報》的頭版,就發表了溫家寶總理在都江堰的一處廢墟中,向被埋人員喊話的圖片。國內外眾多奔赴災區的媒體,都用鏡頭展現出英勇的中國人民抗展救災的巨大努力,刻畫出災民、救援人員、志愿者的不屈的形象。如《南方周末》在5月22日刊發的“汶川九歌”中,可謂是顛覆了以往災害報道的傳統,把災民的真實情況展現給讀者。四個版面“你可聽見我的呼喚”“你可看到我的牽掛”“你要相信我的堅持”“你將銘刻我的人生”,將人世境況完整的展現。這其中蘊含了極大的新聞美學的意義。
在災難記錄過程中,難免會碰到來不及清理的尸體等殘酷的場面。對此,記者要如實報道,但不要刻意渲染災區的慘狀,要使新聞報道充滿人文關懷。
再如:在對2011年日本地震的專題報道中,《南方周末》刊載了與之相關的圖片,這23張圖片中有居民戴口罩保護自己的畫面,有廢墟被迅速清理的畫面;有市民井然有序地排隊撤離的畫面;有救援隊搜尋幸存者的畫面等;可是沒有遇難者慘不忍睹的畫面。這些圖片彰顯了一種不屈的精神,也透露出了濃濃的人文關懷。
在災難新聞的報道中,人一方面得到了人性上的洗禮,另一方面也從心靈上認識到這樣的美學觀照,其實也是對自己生活的一個極大的激勵,通過這樣的活動,消除人與自然界的直接對立,進而使得人與自然達到盡量和諧。
四、新聞報道的美學錯位
同樣是災難新聞,在災難事件發生后,媒體的職責不在于搶奪聳人聽聞的新聞資源和吸引眼球的圖片,而是應當及時有效地傳遞信息,我們要的新聞不是災難有多么慘烈,而是對抗災救災現場情況的客觀表達,否則就會造成新聞報道中的美學錯位。
在災難發生之后,外界需要知道災區的信息,災區群體需要了解當前情況。在此情況下,及時、透明的信息是迫切需要的。在1995年半神大地震的報道中,日本媒體大量的航拍火海、歪扭的道路等殘酷的畫面定格在人們的記憶里。而最普通的救災情景和最基本的災難信息則沒有被報道出來。事后,這樣的新聞遭到社會輿論的大量譴責。
五、新聞記者的美學提升
新聞美既然是真與善的統一,那么作為新聞的記錄者,記者要樹立正確的世界觀、價值觀與人生觀,這樣才能引導讀者向善。不能為了炒作,為了出風頭就報道虛假或低級趣味的新聞。這樣不僅是對記者這份職業的侮辱,同樣對社會的影響也是非常惡劣的。
作為新聞記者,應該時刻保持對新聞的敏感性,堅持用美學的眼光去觀察事物,發現美、創造美,不讓任何美的新聞元素從我們的報道中溜走,在新聞領域不斷探索,加速新聞美的進程。我們要對我們為之奮斗的這份工作抱有一顆熱忱的心,對社會對人民抱有一個熱忱的心,只有對我們的事業、我們的社會保持熱情,才能夠有奉獻的精神和工作的動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