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珺
[摘要]媒體融合是近年來各傳統媒體需要直面的問題,學術期刊作為傳統紙媒,既有普遍性又有獨特性,在大數據快速發展和普遍應用的新環境中,學術期刊要順應時代潮流,利用好媒體融合技術上的創新,找到最佳“融合點”。本文從學術期刊的宣傳、服務及品牌塑造三方面分析學術期刊在媒體融合背景下創新發展的途徑。
[關鍵詞]媒體融合;學術期刊;宣傳;服務;品牌
2016年,習近平總書記在黨的新聞輿論工作座談會上提出,要推動融合發展,主動借助新媒體傳播優勢。2019年2月20日發布的《媒體融合藍皮書: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報告(2019)》顯示,中國媒體融合發展已經跨越了艱難的起步期,進入了快車道。媒體融合為作為紙媒的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在新的環境下,學術期刊從形式到內容,從單一到整體,從廣度到深度需要探索新的發展模式,服務期刊的品牌建設。
一、拓寬傳播渠道
互聯網的崛起是人類的一場革命,各行各業在網絡技術的沖擊下發生了深刻的變化。學術期刊在秉承“內容為王”的宗旨下,也要適應并利用好互聯網,將內容與技術深度融合,首先要在傳播方式上下功夫。
在傳播學術的過程中既要重質量,也要注重速度。學術期刊受出版效率低、出版時滯等問題影響,學術信息在傳播速度上始終是一個短板。所謂媒體融合,就“是集聲、圖、動畫等于一體,在一定程度上解決了時間和空間限制的問題”。同時,在互聯網傳播技術的影響下,信息傳播的基本單元越來越碎片化,同為紙媒,學術期刊可以借鑒目前主流媒體的革新路徑,在網站、微博、微信、客戶端等實時更新,有針對性地推送讀者需要的知識內容,在網站和公眾號上,讀者可以隨時看到期刊登載的最新學術成果。
我們看到,在大眾傳播加速從“受眾”走向“用戶”的時代,已有眾多期刊開通了網站和微信公眾號。還有國際知名出版集團已將期刊內容發布在社交網站上,并在開通的博客和自媒體上發表學術知識。編輯部要加強網絡技術的運用能力,向數據庫運營商提供學術資源,提高數字經營能力,打造一個立體多元的、成熟的學術期刊傳播平臺,建立學術資源共享機制,及時將最新成果發布出去,讓讀者在獲取信息時獲得便利體驗,是優秀學術期刊目前傳播的核心任務。
二、提高以服務為主的交互能力
目前,數字化閱讀已席卷了我們的生活方式,受眾已經不能滿足于只通過紙質媒介閱讀信息了,手機和電腦等工具受到越來越多的青睞。學術期刊雖然在學術載體中具有不可撼動的地位,但是不能高高在上,要使服務理念具有超前性,化被動為主動。
編輯部的編輯除了是把關人,更要做為讀者服務的人。隨著國內許多期刊開辟“兩微一端”平臺,編輯在深刻理解新型媒體精髓的基礎上,要把平臺從“疊加”做成“優化”。首先就要從為讀者服務的角度進行優化。學術期刊的讀者既是生產者又是接收者,期刊編輯要利用手機等媒介與作者互動,讓優質信息第一時間準確送達給“用戶”。在向讀者提供知識服務的同時,也讓讀者為期刊的發展出謀劃策,以達到吸引讀者、宣傳期刊的目的。
同時,編輯要增強自身素質,要時刻關注期刊欄目相關領域的熱點話題與前沿理論,主動向作者約稿,能夠做到與讀者、作者在學術科研領域的“有話可說”,用自己掌握的前沿信息引導讀者,形成雙向良性互動發展模式,為社會創新發展提供深入的知識服務。
三、新形勢下再造期刊品牌
媒體融合后,新媒體傳播方式為傳統媒體的發展帶來了清新之風,已經成為一股不可逆的潮流。學術期刊在面對挑戰的同時,也要看到,媒體融合實質是為學術期刊的發展帶來了新的機遇。
目前,很多學術期刊的工作重心還是放在編輯校對上,很少注意對外宣傳,應該意識到對外宣傳對提高期刊知名度的重要性。隨著我國學術期刊的發展,大多數期刊已經基本形成了固定的作者群體,作者和讀者對期刊的學術質量、風格和地位都有了相對固定的認識,而期刊要想發展,就要吸引更多的受眾群。媒體融合提供的傳播平臺,就為期刊品牌效應的提高指明了方向。例如,在傳統形式中已經建立起來的公信力的基礎上,利用新媒體全方位在業內樹立期刊口碑和品牌效應。利用“兩微一端”,利用朋友圈,甚至可以利用短視頻總結、發布學術信息,邀請有影響力的學者開展線上講座,提高期刊影響力。
媒體融合是一個系統工程,互聯網的傳播模式又是一個
“去中心化”的過程,雖然內容生產仍然是學術期刊賴以生存和發展的邏輯起點,但在內容建設的基礎上,有效整合媒介資源,推動學術期刊縱深發展,是今后值得深入探索的問題。
參考文獻:
[1]周巧妹.媒體融合背景下學術期刊發展思路[J].長春師范大學學報,2018,37(12):198-200.
[2]趙赟.媒體融合視域下傳統學術期刊轉型思考[J].中國編輯,2018(12):65-68.
[3]張海生,吳朝平,蔡宗模,等.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發展的邏輯、模式與實踐[J].中國科技期刊研究,2018,29(09)875-881.
[4]楊郁霞.我國學術期刊媒體融合現狀實證分析——以福建省為例[J].傳播與版權,2018(08):58-61.
[5]朱穎彥.媒體融合時代學術期刊編輯的新媒體素養[J].攀枝花學院學報,2018,35(04):86-8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