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般若
摘 要:消費者后悔權作為一項經濟法上的權利,與合同法上的權利相區別,是一項特殊的,由消費者單方享有,法定的無因的權利。從理論和現實兩個角度出發,不難發現消費者后悔權對消費者權益保護的積極意義,以及消費者后悔權正當性的現實根據。我國《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及《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對消費者后悔權進行了具體規定,本文從經濟法的視角出發,深入分析我國消費者后悔權的規制困境,從而得出相應的完善建議。
關鍵詞:后悔權;消費者;經營者
一、消費者后悔權概述
消費者后悔權是指在商品交易合同成立生效后,消費者在法定期間內根據法律規定的條件和程序單方解除合同,且不必承擔違約責任和費用的權利。消費者后悔權并非約定的權利而是一種法定權利,是消費者知情權、選擇權的延伸。消費者后悔權,屬于經濟法的管理范疇,消費者后悔權作為消費者最核心的權利之一,從本質上可以看作是經濟法中對實質平等與制度平等的追求。隨著市場交易模式和交易方式的不斷更新,消費者在信息資源掌握上與經營者存在較大的差距,可以說消費者完全依賴于經營者提供的信息去選擇商品,大多情況下,出于對自身利益的考量,經營者往往只對有利于商品銷售的優勢信息進行描述,這就導致了消費者與經營者利益不平衡。在此情況下法律賦予了消費者一個延長行使知情權的期間,在合同成立生效后給予消費者冷靜思考的機會,消費者可以選擇繼續交易也可以選擇終止交易,解除合同,并不負擔任何責任,因此消費者后悔權在美國又被稱為消費者冷靜期制度。
美國是后悔權的發源地,被稱為冷靜期制度,制度設立的初衷是為了規范直銷行為。20世紀70年代,美國直銷產業十分發達,直銷人員上門推銷現象普遍,消費者很容易在聽取直銷人員的一面之詞后沖動消費而購買不需要或質量不過關的商品。針對上述現象,聯邦貿易委員會頒布了《冷靜期規則》,規定在固定商店以外場所的交易,且成交金額超過25美元,消費者可在3日內向經營者退貨,并要求退回全部貨款。美國是聯邦制國家,實行聯邦和州法律系統“雙軌制”,大部分消費者后悔權的內容主要體現在各州的立法中,此外各州根據本州的實際情況作出特殊規定,相較而言,州法律中消費者后悔權的適用范圍更大,除上門直銷交易外,保險、遠程交易、分時度假和二手車買賣交易等領域也可適用消費者后悔權制度。
二、我國消費者后悔權的具體規定
我國消費者后悔權是由2014年新修訂的《消費者權益保護法》(以下簡稱《消法》)第25條首創性提出,明確規定了在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方式銷售商品時,消費者收到商品后有權在法定期限內退貨,且無需說明理由,經營者在收到退還貨品之日起一定期限內將商品款項返還給消費者。
《消法》規定消費者后悔權,也可稱之為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其適用范圍是有限制的,包括網絡、電視、電話、郵購等銷售方式銷售的商品,在這些商品上適用消費者后悔權可以很好地彌補因遠程銷售方式造成消費者無法清楚認識和了解到商品的真實性能、品質的缺陷,使消費者的知情權和選擇權得到真正的實現。此外還運用了法定排除和約定排除的方式列舉規定了不適用后悔權的商品,包括消費者定做的;鮮活易腐的;在線下載或消費者拆封的音像制品、計算機軟件等數字化商品;交付的報紙、期刊。除上述外,其他根據商品性質,經消費者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也不適用無理由退貨。從立法規定的排除適用后悔權的四種商品來看,我們不難發現其共性:這些排除適用的商品范圍均是時效性強,具有鮮明個人色彩以及退貨后經營者要承擔較大風險,甚至難以進行二次銷售的商品,由此也避免了由于后悔權的適用范圍過寬而導致權利行使效果的不可控制性。《消法》建立起了七天無理由退貨制度的框架,2017年《網絡購買商品七日無理由退貨暫行辦法》(以下簡稱《暫行辦法》)進一步完善了這一制度,補充規定了三種經消費者購買時確認可以不適用后悔權的商品,包括拆封后易影響人身安全或生命健康的商品,或是拆封后易導致商品品質發生改變的商品;一經激活或試用后價值貶損較大的商品;銷售時已明示臨近保質期的商品或有瑕疵的商品。
關于消費者后悔權適用的期限,《消法》規定在消費者收到商品之日起七日內有權行使,《暫行辦法》對七日期間的起算點作了進一步的具體操作規定,七日期間自消費者簽收商品的次日開始起算。消費者后悔權適用的前提條件為商品應當完好,《消法》未對商品完好的具體標準進行規定,好在其后《暫行辦法》對商品完好和商品不完好標準進行了補充,對食品、化妝品、醫療器械、計生用品、電子電器、服裝、鞋帽、箱包、玩具、家紡、家居各種不同類型的商品分別作了判別完好與否的具體標準。
三、經濟法視角下我國消費者后悔權的困境
我國《消法》引入消費者后悔權的設計初衷在于通過賦予消費者單方面的后悔權,實現對消費者的傾斜性保護,從而實現消費者與經營者之間利益的均衡。但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消費者后悔權引入較晚,制度規定以及實踐操作不夠用成熟,主要還存在以下幾點困境:
1.后悔權適用范圍較模糊
《消法》對消費者后悔權的適用范圍作了不完全列舉以及兜底性規定,從正面列舉了四種商品,但用了“等”字表示不限于這四種商品,這對實踐中具體判斷某一商品是否屬于消費者后悔權適用范圍存在一定困難。在兜底性規定中的“其他根據商品性質并經消費者在購買時確認不宜退貨的商品”的商品性質,該如何定義,《消法》并未作出規定,這可能會成為經營者擴大不適用消費者后悔權范圍的口子。隨著服務貿易的不斷發展,在消費領域,商品不再獨樹一幟占領市場份額,服務消費后來居上。《消法》中對消費者后悔權適用范圍的規定僅限于商品,尚未涉及服務領域,在現實生活中,在部分服務領域的利益狀況與購買商品并無不同,因此在服務領域引入消費者后悔權成為《消法》今后的立法方向。
2.后悔權行使時間不明確
關于消費者后悔權的行使時間,《暫行辦法》在《消法》的基礎上進一步細化了規定,但對于“七日期間自消費者簽收商品的次日開始起算”的規定,仍存在構成爭議的地方。其中簽收商品的簽收標準不明,因為現實生活中快遞收件通常是某一區域內設置一個收件點,統一簽收,再由消費者自行領取快遞,這就導致了物流信息上的簽收時間與消費者實際領取快遞的時間不一,這對于消費者后悔權期間的起算有著重要影響,因此對簽收標準需要進行統一規定。此外七日期間是簽收次日起算,對于簽收次日這一日,是只包括工作日還是自然日,遇上法定節假日是否順延等,對于上述《消法》和《暫行辦法》均未作規定,這就導致了實踐中經營者與消費者之間容易出現糾紛和爭議。
3.經營者告知義務缺失
行使權利以知曉權利為前提。現實生活中消費者了解的較少,即使有部分消費者知道,對其了解也不夠全面。“期待普通消費者自己去知曉有關撤回權的法律知識,無異于將本屬于消費者自身防衛的法律武器,變質為經營者對付消費者的工具。”因此對于經營者而言,履行消費者后悔權的告知義務對于平衡雙方利益是十分有必要的。對于消費者后悔權的告知義務,《消法》中未作規定,《網絡交易管理辦法》規定,網絡商品經營者負有明確告知消費者有關退貨或者換貨的方式、經營地址、聯系方式等重要信息的義務。這一規定僅包括了消費者知情權的一部分內容,對于經營者應以何種方式告知,應當告知的消費者后悔權的具體內容以及未告知的法律后果均未規定,這直接導致了在現實交易中,經營者忽視告知義務,或者鉆漏子,在商品信息中不明顯、消費者難以發現的位置寫上七天無理由退計劃等事項,并在事后以此為由證明已履行告知義務。經營者的告知義務不到位,那么消費者后悔權的立法也形同虛設,消費者的權益并沒有受到更好的保障。
4.消費者后悔權的濫用
在現行法律體系下引入后悔權并作為消費者的一種法定權利,是出于對消費者權益的保護,但這對經營者意味著需要承擔更大的風險,如有消費者一“沖動”就買,再一“沖動”就退;競爭商家“買了退、退了再買”,這對經營者來說顯然是不公平的。這并非是對賣家的辯解,尤其是在今天,我國的消費市場已不再是傳統的經營者占主導地位的市場,它已經由賣方主導型市場轉變為買方主導型市場。因此在引入消費者后悔權的同時,也要警惕權利被濫用,需要相關法律規定一定的權利限制,在消費者和經營者之間,過分偏向一方,都會打破兩者之間的利益平衡。
四、經濟法視角下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完善
由于我國《消法》引入消費者后悔權在制度規則上仍存在一定漏洞,因此為確保消費者與經營者利益均衡發展,對該制度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問題必須進行相應地完善。
首先,要完善消費者后悔權的法律規定。就消費者后悔權的適用范圍、行使期間的起始點以及經營者告知義務等制度內容的缺失,立法部門應當予以重視,或以修訂,或以司法解釋的方式,對消費者后悔權的制度內容進行完善升級。同時也要謹防消費者后悔權的濫用,把權利關進制度的籠子,加強權利濫用的防范,才能更好地行使權利。只有在法律體系中完善消費者后悔權的具體行使要求規范,才能正確引導后悔權規范實施,進而對消費者和經營者的權益進行同時保障。
其次,要完善配套設施。不僅要加強法律法規宣傳,增強消費者的維權意識,警戒經營者的責任意識,還要建立實名認證制度以及誠信記錄數據庫。消費者后悔權有效執行取決于經營者和消費者雙方的良好信用,因此建立誠信記錄數據庫,實時更新數據庫,把多次違法的經營者或消費者加入黑名單,從而限制其經營或消費資格。
參考文獻:
[1]吳兢.經濟法視角下消費者后悔權制度的屬性與完善.中國高新區,2018年第7期,第284頁.
[2]陳小霞.論消費者后悔權.遼寧大學2018年碩士學位論文.第7頁.
[3]孫良國.論新<消法>中的主要規制技術.當代法學,2014年第4期.
[4]張學哲.論消費者撤回權的構成與形式要件.法學論壇,2011年第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