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網絡拉近了地域之間的距離,縮短了信息交流的時間,使得經濟形式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對區域經濟學產生重大影響。本文首先對區域經濟學理論的進行總體介紹及分析,再介紹虛擬經濟以及虛擬經濟對區域經濟學帶來的許多沖擊,最后針對區域經濟學發展提出幾點意見和建議。
關鍵詞:區域經濟學;現代網絡;區域經濟發展
一、理論背景
(1)區域經濟學基本理論
區位理論演變:區域經濟學理論是研究生產資源在一定區域優化配置和組合,以獲得最大產出的學說。區域經濟學理論研究經歷三大階段。第一階段主要局限在對企業、產業和城市的區位選擇、空間行為等方面。第二階段,區域經濟學研究的重點開始轉向區域經濟發展和區域政策問題。第三階段,區域經濟學開始逐步轉向計量化,實證研究迅速得到發展。
1.古典區位論:成本決定論。包含著兩層含義:一是人類活動的空間選擇,二是空間內人類活動的有機組合。主要成果是杜能提出的農業區位論。他認為運輸是決定農業空間布局的唯一因素。
2.近代區位論:利潤決定論。經濟學家和地理學家開始研究城市的空間作用和等級問題。克里斯塔勒提出中心地理論,從中心居民點、城市供應、交通等主要職能出發,論證了城市居民點及其地域體系,將區域內城市的等級與規模關系形象地概括為正六邊形模型。廖什提出生產和消費都是在市場區中進行,生產者的目標是謀求最大利潤,而最低成本往往不一定能保證最大利潤。
3.現代區位論:綜合決定論。伊薩德指出,最大利潤化原則固然是產業配置的基本原則,但同自然環境、產品成本和區域間工資水平等因素有關。克魯格曼指出區位選擇不僅跟個人性格、家庭職業有關,也跟社會環境和政府政策有關。現代區位論在研究對象上,從個別企業區位擴展到區位體系,認為工業、農業和城市區位是相互聯系的。從20世紀70年代起,現代區位論開始邁向動態化,其中區域開發和空間結構改善問題占有突出地位。
(2)區域經濟發展理論
1.平衡發展理論:認為落后國家存在兩種惡性循環,即供給不足的惡性循環和需求不足的惡性循環,而解決辦法就是實施平衡發展戰略,即同時在各產業、各地區進行投資。
2.不平衡發展戰略:強調經濟部門或產業的不平衡發展,并強調關聯效應和資源優化配置效應。核心是關聯效應原理。
3.梯度轉移理論:區域經濟學的發展,取決于其產業結構的狀況,特別是起主導產業在工業生命周期中所處的階段。處于創新階段,說明該區域具有發展潛力,處于高梯度區域。
4.增長極理論:區域經濟的發展主要依靠條件較好的少數地區和少數產業,應把少數條件好的地區和產業培育成經濟增長極,通過增長極的極化和擴散效應,影響和帶動周邊地區和其他產業發展。
5.新經濟地理學:克魯格曼建立規模報酬遞增模型,證明了工業活動傾向于空間集聚的一般性趨勢,產業集聚的空間格局是多樣的,特殊歷史事件會產生巨大影響。
(3)虛擬經濟
網絡技術不僅改變著人們的生活方式、交流方式,生活內容,縮短了現實的距離,空間的影響力受到沖擊,生產方式、商業模式等等受到影響而發生極大的變化。這一變化引起了區域經濟學家的重視,區域經濟固有理論受到沖擊,需要重新審視和修正我們獲得的理論。
二、虛擬經濟對區域經濟產生的影響
從前在有限的時間里所能做的事情也是極為有限,然而在這個信息化時代,電子商務時代來臨,商業模式發生極大的改變。在資源共享、資源配置、區位選擇方面,網絡也產生極大的影響。虛擬經濟突破地域限制,促使生產力分布趨于均等。兩個城市的資源稟賦、要素結構等都不會相同,決定了在經濟結構、經濟基礎、經濟發展中的條件不盡相同。而基于虛擬網絡的經濟活動,則不需要十分嚴格的區位定位。而且,交易方式有所改變。我們可以消費任何一個地方的產品,距離則顯得不是那么重要。
三、區域經濟學在虛擬經濟沖擊下的發展
(1)虛擬經濟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了新的思維視角。在這種虛擬經濟下,生產模式、消費模式、產業結構發生改變,由資源密集型轉向技術密集型,提高了生產效率和質量,減少資源的浪費。(2)虛擬經濟有利于區域產業結構的全面優化升級。農業、工業在實現密集型生產、智能型操作,減少了生產成本而提高了生產效率。(3)用虛擬經濟構筑產業鏈網,有利于穩固區域內核心產業。虛擬經濟可以大大增進本城市與世界各地的相互了解和往來,準確掌握國際市場信息,使城市的學習能力、創新功能大大增強。
四、總結
地域條件的實質性差異、經濟活動的極化性和空間距離的不可滅性仍將是區域經濟學的重要支撐。正是因為各地域的自然資源、生產勞動力等不盡相同,才會產生生產集聚化、專業化的特點。虛擬經濟的確提高了各信息的交流效率,減少了時間和資源浪費,但并不能完全抵消空間距離的影響作用。因此,仍要繼續認識區域經濟,了解其形成原因、區域特點、管理體制以及后續發展問題等等。應該借助虛擬經濟,進一步發揮各區域的優勢,進一步實現資源的合理配置,進一步優化各區域的生產結構層次。
參考文獻
[1]克魯格曼.地理與貿易[M].北京大學出版社,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2001.
[2]張燕.西方區域經濟理論綜述[J].當代財經,2003(12).
[3]劉乃全.區域經濟學理論的新發展[J].外國經濟與管理,2000(9).
作者簡介:姚欣(1994年——),女,漢族,籍貫:湖南岳陽,碩士研究生,湘潭大學商學院,研究方向:人口資源與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