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往今來,人們就喜歡美的,討厭丑的。不過,在如今社交媒體興盛的時代,看臉變得意義特殊。很多人或許根本沒時間去了解一個人的內心、品德或者以往的所作所為,直接點開你的相冊、視頻,刷幾下后認為那就是了解一個人了。有西方的社會學家發明了“外貌主義”這個詞來指稱這種現象。如果只是在這個層次觀察,整容似乎變得理所應當了。
不過,我想從更寬泛的角度去看顏值問題。人有先天的自然稟賦,例如顏值和某些方面的天賦。人又有很大一部分素養是通過后天教育和訓練養成的,例如一些技能和才藝。我們一般直覺上認為,人依靠自己后天的學習和努力獲得的成功是值得贊美的,即便回報再大也無可非議。但是,如果是因為先天的稟賦而造成的差異,就很容易引起不滿——因為那好像是中了彩票,和個人的付出完全沒有關系。現在的整容技術允許大家改變父母給的臉和身材,某種程度上就是要挑戰自然稟賦不可改變的事情。
不同的哲學家對如何處理自然稟賦造成的差異,持有截然不同的看法。20世紀美國哲學家約翰·羅爾斯認為,國家應該對自然稟賦課以重稅。比如,像梅西這樣的阿根廷天才球星在2018年的收入是1.1億美金,而普通阿根廷人的年收入大約是1.4萬美元,他應該交更多的稅來補貼窮人。但是,另一位哲學家羅伯特·諾齊克就認為,梅西的收入是他應得的,國家不應去重新分配因為自然稟賦而造成的差異。這樣的爭論一直沒有結束,只不過轉變為討論交95%還是50%的稅。
在思想實驗里,我用了“顏值稅”這個荒謬的例子來代替一般的天賦。一般認為,最靠臉吃飯的就是演藝明星,所以引發了粉絲和愛豆的關系問題。大眾心理學里有個“光暈效應”(Halo Effect)——你是某個人的粉絲,所以你看他什么都是好的,好像他頭上戴著天使的光環一樣。與此相反的叫“尖角效應”(Horn Effect)——就像一個人頭上長出了魔鬼的尖角,你看他什么都是不好的。其實這些都是極為片面的看法,容易誤導對一個人的判斷。
推薦一本書給大家,意大利符號學家翁貝托·埃科的《美的歷史》。他在書中總結了不同人類文明在不同時代對美的理解。你會發現,差異大到驚人!這意味著,假如你今天花了很多錢,去整了一張網紅臉,可能過幾年就不流行了,甚至可能因為過于造作而被認為是丑的。
能夠用自己的天賦來造福大眾和人類,那才是最好的。就像蜘蛛俠說的:“能力越大,責任越大。”我們要把顏值看作一種天賦的能力和財產,如何用好它是一個終身的問題。當然,更為重要的是,要發現自己身上除了顏值之外的天賦哦。